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谢家来贵门 乃令张良留谢
B.余独好修以为常 退将复修吾初服
C.处分适兄意 始适还家门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异义相近的一项是( )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愿大王少假借之
B. 以其无礼于晋/恐惧不敢自陈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所以遣将守关者
D.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沛公居山东时
3、下列各词中,可以兼为介词与连词的是
A. 从 B. 而 C. 和 D. 或
4、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以乱易整,不武。④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⑤常以身翼蔽沛公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⑦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⑧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⑨箕踞以骂⑩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⑪具告以事⑫何以知之
A.①③/⑤⑦/⑥/②④⑧/⑨/⑩⑪⑫
B.①⑦/③⑤/⑩/⑪/⑫/②④⑧/⑥/⑨
C.①⑦/③⑤⑩/②④/⑥/⑧/⑨/⑪⑫
D.①⑦/③⑤/②④/⑨/⑧⑩/⑥/⑪⑫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寻死觅活 宽宏大量 磨拳擦掌
B. 百无聊赖 瘦削不堪 芒刺在背
C. 咀嚼赏鉴 来龙去脉 阴谋鬼计
D. 相形见拙 原形毕露 毫不介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问。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费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材料二:
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老庄世界的逍遥无为,陆游笔日下的家国天下……中华民族留下如此多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传递着民族的智慧,滋养着华夏的心灵。令人诧异的是,这些精神财富却被奢侈地挥霉,政绩工程和文化项目遍地都是。价值观堕落为“价格观”,文化传统变成价格标签。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去智化、粗鄙化。再粗鄙的段子,只要能搞笑,便可风行天下:再低俗的节目,只要能来钱,便被奉为法宝……这类文化现象司空见惯。网络时代,传播形态的巨大变革既为文化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也造成了文化生态拒绝智慧、拒绝担当的低端化、从娱乐化到泛娱乐化再到愚乐化,从泡沫化到泛泡沫化再到飞沫化,文化表现为轻浮的喧器、肤浅的热闹。难怪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文化越是泛滥,就越失去独立的尊严和品格。虚无化、空心化是对包容厚载的颠覆,娱乐化、泡沫化是对慎终追远的颠覆,而这些,恰怡是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物昭德”“乐以安德”的文化主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美学操守,以及日常文化生活中对“德”的定义与追求,变得模糊,不断退让,不断淡化。价值的迷失严重消解着我们在五千年文明传统中所形成的伦理共识。
(摘编自斯文《价值迷失阻碍道德崛起》)
材料三:
什么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传统文化可以看得到,包括各种典籍以及地下地上的物质历史留存,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文化传统你能看得到吗?那是传统文化背后的文化规则、理念、文化精神和文化信仰,是看不见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血脉的延续,但每一个人又不可避免地命定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
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大传统被历代思想家不断解释检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指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宗教等。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发达的民间社会,因此小传统特别发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
文化的大、小传统是互相影晌的。大传统的代表儒家思想虽占据传统社会的主流位置,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大的包容性。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势力渐长,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冲击,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对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够容而纳之。
(摘编自刘梦溪《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
B.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
C.如果不是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就不会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儒家思想。
D.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那么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形式化倾向则可能得到克服。
B.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
C.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陆游笔下的家国天下等滋养着华夏心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某些人赚钱的工具。
D.中国文化大传统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其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不同历交时期会有很多变化。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近十年来,如公祭、剧院等文化政策工程项目在各地大量兴起,且多为耗资大、利用率低的大工程。”
B.“文化虚假繁荣,表现为轻浮的喧嚣和肤浅的热闹,文化在泛滥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尊严和品格。”
C.“那些泛滥成灾的公祭活动、劳民伤财的评奖作品、好大喜功的工程项目,不仅与中华民族崇尚俭朴的传统美德不相符合,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格格不入。”
D.“传播形态发生巨大变革,粗鄙、低俗文化风行,利益至上,文化生态拒绝智慧,拒绝担当。”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直接使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琵琶行》中与之运用相同手法表现演奏技巧高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工笔手法,从形、声、色、态等不同角度具体描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8、按原诗词填空。
(1) 曾子曰:“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
(2)或遇其叱咄,_____,_____, 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_____,______,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印证了这句俗语。
(2)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 , 。
, ”。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 ,
。”
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了周瑜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形象。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乐声由婉转流畅变为滞塞难通。
(4)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材和金属制的刀斧两句,用以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守纪律、讲规矩。
(5)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从师的目的是学道,向谁学习和对方的年龄大小无关。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刘义隆本希望可以“____________”,最后却“赢得仓皇北顾”。
11、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2)携来百侣曾游, 。
(3)位卑则足羞, 。
(4) ,金石可镂。
(5)驾一叶之扁舟, 。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 , 。
(7)苏轼在《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是: , 。
(8)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9)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 。
(10)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 。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他的《红梅》诗有这样的句子:“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这两句写梅,大意是:认作是桃花吧,却无桃树的绿叶;看成是杏花吧,却有青青的枝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 “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能保持自己的节操。
【2】诗人是用哪些手法来写梅花的?就其中两点做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②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③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摭俄有不悦愈者,摭④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⑤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文段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③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④摭:拾取。⑤裴均:宦官的养子,名声不好,人所不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B.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D.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人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还有孤独、孤高、独特之意。本文指年幼丧父的孩子,即“鳏寡孤独”的“孤”。
B.进士: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C.“出”指离京外任,“辟”指官署征聘,“调”“转”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黜”指贬官。
D.元和,是皇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但是皇上不听取,韩愈就大为生气,因而被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B.韩愈很有才能,史才突出。他仕途不顺、多被贬黜,就写《进学解》自明心志,受到执政者怜惜;又因史学才能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C.韩愈很重感情,记人恩情。他曾受到裴均照顾,尽管裴均之子平凡鄙陋,但他仍对其子很友好,在赠序中仍尊称裴均字。
D.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韩愈待人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交往的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觀译成现代汉语。
(1)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