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清远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B. 士三百人于吴

    C. 其贼,罪其姊子   D. 四方之士来者,必礼之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从这个角度来讲,眼下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运动,至少过于短视和急功近利,与建设可持续的、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城市,往往是_________。

    ②小说家的任务是通过写作故事来不断试图____________每个个体灵魂的独特性——生与死的故事、爱的故事,使人哭泣、使人害怕得发抖和捧腹大笑的故事。

    ③过去的很多人认为,在我们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后,凭借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的文化腾飞就会____________。

    A. 南辕北辙   理清 倚马可待

    B. 南辕北辙   厘清 指日可待

    C. 背道而驰   厘清 倚马可待

    D. 背道而驰   理清 指日可待

  •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法。

    B.“期”和“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服丧一年;功服分为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六个月,小功服丧三个月。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南斗”和“牵牛”两颗星宿。

    D.“七月既望”中的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lěi)  鱼(jué)  酩酊(mǐng dǐng) 风一时(mǐ)

    B. 或(jiàn)  寒(chen) 惊(hài)  人所难(qiǎng)

    C. (ní)  作(yī) 斜(nì)  目而视(chēng)

    D. (hāo)  租(lìn)  肉(tǎn)  颈之交(wěn)

  • 5、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沛公安在

    A.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开历史关上的门

    ——访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

    李韵

    因为举办“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方能够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

    9月16日上午,记者敲响宾馆的房门。还未落座,他便道:“我看到前两天你在头版头条登的那篇保护老建筑的文章了,大家都很欣赏。”拿出9月13日的本报,他指着《老建筑,别都拆了》一文赞不绝口。

    “知识分子应是文化先觉者”

    第一次专访冯骥才,是2003年2月21日。三天前,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

    在一间几乎被各种木制门窗、建筑构件塞满的所谓客厅里,他指着那些老物件有些激动地说:“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不能!所以,现在第一位的是‘抢救’,而且是十万火急!”

    回忆起10年前关于抢救工程的动意,他提到了几位著名的文化大家。当年,他跟启功、季羡林、于光远等先生一起在北师大开会,共同呼吁紧急抢救民间文化,并向年轻学子们发出著名的“把书桌搬到田野上”的号召。

    “这十年的历程显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工作时,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还没签署,2003年联合国才将非遗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我们的目标是文化自觉,这是全民的;而知识分子应该是当中的先觉者。当整个社会迷惘时,知识分子应该先清醒;当整个社会过于功利时,我们要给生活一点梦,美好的梦,给一点理想和精神的东西。”

    “责任是第一位的”

    人们认识冯骥才是缘于他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而他自己说,这两种艺术于他是天性、是性情式的表达,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则是责任、是自己的选择。

    因为责任,在绝大多数人对民间文化的内涵还没有什么认识的时候,他就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开始抢救与保护行动了。1994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天津市要大规模拆除老城、改建新城的消息。这意味着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天津城、义和团重要的塘口、五四运动的遗址,还有地域文化里面数不尽的财富,都将灰飞烟灭。他急了,拿出自己的一笔稿费,请了近百人,把整个老城考察了一遍。一年多拍了3万多张照片,选出2000张印成画册。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到各局局长,每人送一本。最终,他们的努力有了结果,天津市委决定留下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因为责任,在抢救估衣街的那段时间,他被天津媒体封杀;因为责任,他几乎放弃了钟爱一生的文学创作;因为责任,他几乎卖掉了自己所有的画作……

    “责任是第一位的。”冯骥才说得似乎很轻松。

    “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

    在别人退休、可以颐养天年的年龄,冯骥才担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同时受聘于天津大学,担任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2012年年初,一个寒冷的冬日,我第一次走进学院,立刻被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气息笼罩了。院子里,一座古门楼,一个石雕,一块长江纤夫石,无言地彰显了学院所追求的历史与人文的内涵。

    学院“博物馆化”是冯骥才的追求。学院现有7个博物馆,每一个都不大,却都很精致,剪纸、年画、雕塑、蓝印花布、木活字印刷、民间画工等,包罗了诸多民间文化种类。在这里,冯骥才把民间文化的精华搬进博物馆,正如他所说,“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就是想让大地灿烂的草根文化登堂入室。

    他说,促使自己到大学工作的最重要原因是,当今社会真正的文化学者匮乏,大学急需造就新人。“目前能够在非遗保护一线独当一面的学者,几乎全是60岁以上,急需后备力量。”他认为学生最需要的,一是视野,二是责任,三是能力。他也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到了青年时,你不可能改变他,只能影响他。所以他尽量用学院的一切——硬件、软件、思想、方法去影响学生,把学生的未来与时代的需要连接起来。

    “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话题回到正在展出的“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上。

    “这是我对自己70年人生的一种梳理。”冯骥才思索了一下,“70年里能做和所做的事太多太多。我只是拣了我最倾心、最重要的四个方面。”

    直视记者的眼睛,他认真地说:“告诉你,这话我没对别人说过,其实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四驾马车”展览中有一幅作品,是冯骥才在开展前一天连夜创作的——“古村落抢救保护,这是我今后最主要的工作。”一个曾在皖南见过的古老的木门撞进脑海。

    画面上是一座徽派建筑的门。蓝绿色的油漆已斑驳,但形制优美。阳光将树影投在门上,光影中写满了岁月的深远。画上,冯骥才写了一句话:“每一扇门都是历史关上的,都等待着我们打开。”

    (选自2012年9月1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冯骥才工作繁忙,能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体现了他对“四驾马车”展览活动的重视,更确切地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B. 2003年,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受此影响,联合国将非遗列入了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C. 早在1994年,天津市将要进行老城改造时,冯骥才就着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民间文化保护活动,这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反映了他的文化先觉意识。

    D. 冯骥才将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博物馆化”的举措,既使部分民间文化的精华得以保存,也在客观上起到了熏陶、影响年轻学子的作用。

    2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导语部分写冯骥才对记者《老建筑,别都拆了》文章的评价,将话题引到“文化遗产保护”上来,并为主体部分的详细报道作了铺垫。

    B. 文中对首次专访冯骥才的回忆、对其以志愿者身份保护天津老城的插叙,主要目的是使报道更加曲折起伏,增强可读性。

    C. 正文第二部分最后一段,写“冯骥才说得很轻松”,主要是为了表现他对自己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甚感欣慰且如释重负的心理。

    D. 通讯多处直接引用冯骥才的原话,有利于展示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E. 冯骥才称“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从“四驾马车”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一驾车”指的应是“教育”,因为培养后继人才是重中之重。

    3文章选择以冯骥才的绘画作品作结,有何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默写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琵琶行》描写音乐间歇、听众愁绪从内心生发,寂静中感情涌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金”的变化说明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性状。《劝学》

    (3)苏轼在《赤壁怀古》里感叹人生如梦,要以一杯酒祭奠江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向广阔无垠的大地发问谁是主宰你消长兴衰的真正主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3)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赴难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水初融,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为我们描绘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像这样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风调雨顺。

    (2)《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结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体现秦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挥霍无度,将掠夺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后代统治者哀而不鉴,不肯引以为戒,只能重蹈前人覆辙,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洵在《六国论》中直接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诗人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③关,一作“山”。④海,一作“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中的“秋日”点明了时间,“赴阙”写出了事件,“题潼关驿楼”交代了题诗的地点。

    B.颔联两句写景,景色雄浑苍茫,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C.颈联写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场景描写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之真实感。

    D.尾联传达出诗人即将抵达长安的兴奋,以及科考后要放松心情,过一段闲适逍遥生活的梦想。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结合具体诗句赏析首联。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冕,字章甫,河中河东人,本冠族仕家,以荫再调渭南尉。王鉷为京畿采访使,表署判官,历殿中侍御史。冕少学术,然明锐,果于事,众呈称职,鉷雅任之。及鉷得罪,有诏廷辨,冕位甚下,而抗言其诬。鉷死,独冕为敛葬,由是浸知名。

    玄宗入蜀,诏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拜冕御史中丞兼左庶子副之。裴冕与杜鸿渐、崔漪同辞进曰:“主上厌于勤,且南狩蜀,宗社神器,要须有归。今天意人事,属在殿下,宜正位号。有如逡巡,失亿兆心。”太子曰:“我平寇逆,奉迎乘舆还京师,退居凉贰,公等何言之过!”对曰殿下所从将士皆关辅人日夜思归大众一骚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就大功臣等昧死请。太子固让,凡五请,卒见听。太子即位,进冕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肃宗至凤翔,罢冕政事,拜尚书右仆射。两京平,封冀国公,实封五百户,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复为右仆射,待制集贤院。俄充山陵使。于是,中书舍人刘烜为李辅国所昵,冕表为判官。烜抵法,坐降施州刺史,徙澧州。

    大历中,郭子仪言于代宗曰:“冕首佐先帝,驰驱灵武,有社稷勋,程元振忌其贤,遂加诬构,海内冤之。陛下宜还冕于朝,复俾辅相,必能致治成化。”时元载秉政,冕早所甄引,载德之,又贪其衰瘵,且下己,遂拜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见,拜不能兴,载自扶之,代为赞谢。俄兼河南江淮副元帅、东都留守。不逾月卒,有诏赠太尉。

    始,肃宗庙惟苗晋卿配享,冕卒后二十馀年,有苏正元者奏言:“肃宗为元帅时,师才一旅,冕于草创中,甄大义以劝进,收募骁勇几十馀万。既逾月,房琯来;又一年,而晋卿至。今晋卿从祀,而冕乃不与。”有诏冕配享肃宗庙。

    (节选自《新唐书·裴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殿下所从将士皆关辅人/日夜思归/大众一骚/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就大/功臣等昧死请

    B.对曰/殿下所从将士皆关辅/人日夜思归/大众一骚/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就大/功臣等昧死请

    C.对曰/殿下所从将士皆关辅/人日夜思归/大众一骚/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就大功/臣等昧死请

    D.对曰/殿下所从将士皆关辅人/日夜思归/大众一骚/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就大功/臣等昧死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族,古代称显贵的豪门世族。晋书《张方传》中有“颙参军毕垣,河间冠族,为方所侮”。

    B.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汉代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中有“遂建许都,造我京畿”。

    C.殿下,对帝后、帝妃及太子、公主、诸亲王、大臣的敬称。晋王羲之《与会稽王笺》中有“殿下德冠宇内”。

    D.实封,唐朝食邑制度封户有虚实之别,一般封国无疆土,封户是虚名,加实封者,方得封户租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冕仗义执言,知恩图报。王鉷曾经推荐过裴冕,王鉷获罪,裴冕参与庭辩,直言申明王鉷的冤屈;王鉷死时,惟独裴冕为王鉷入殓下葬。

    B.裴冕彰明大义,拥立新君。安史之乱时,玄宗避难西南,太子受命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裴冕等人建议太子登基,以安抚军心,凝聚民心。

    C.裴冕遭人诬陷,终平冤屈。程元振嫉妒裴冕的贤能,加以诬陷,海内为他喊冤;后来郭子仪建议代宗恢裴冕的职位,裴冕得以起用。

    D.裴冕功劳显著,配享肃宗。唐肃宗创立大业的过程中裴冕竭力辅佐,他帮助肃宗招募骁勇将士几十万,死后就获得了配享肃宗庙庭的荣宠。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课外翻译:冕少学术,然明锐,果于事,众呈称职,鉷雅任之。

    (2)课内翻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真、善、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追求,我们也时常能从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请以“美”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在800字左右,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