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①吸收现代文明
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
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 ⑤③①④② B. ⑤①③②④ C. ④②⑤①③ D. ④⑤①③②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 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
(2)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 境界。
(3)人的眼中总有一个前方,那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乡土情绪又常使人们 ,不愿外出闯荡,于是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时常会让他们一筹莫展。
A. 炫耀 清闲 安居乐业 B. 荣耀 清闲 安土重迁
C. 荣耀 悠闲 安居乐业 D. 炫耀 悠闲 安土重迁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
A.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居住在两岸的是骨肉同胞。“同胞”这个理念在中华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所谓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同胞之间有手足之情,没有解不开的结。
B.在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上,韩国演员安圣基和中国演员汤唯相濡以沫,一同担任主持人成为电影节期间的一大热门话题。
C.伊拉克政府曾几次计划减少巴格达市区检查站和隔离墙的数量,但是各种各样的恐怖袭击总是如期而至,该项计划被迫取消。
D.领导干部工作应该做到一言九鼎,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出成绩来,对造福百姓的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更容不得“忽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科院五卷本《中国通史》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察,充分借鉴了其他通史著作的优点,不落窠臼。
B. 这部电视剧参考诸多相关历史材料,真实再现三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过程,扣人心弦,令人欲罢不能。
C. 在迎战水木队的比赛中,北中一直以大比分遥遥领先水木,水木全体队员竭尽全力,但最终功亏一篑,令人扼腕。
D. 如果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与产业规划局、土地规划局各行其是,交通拥堵状况就会进一步加剧,让城市深陷“堵局”。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指十二时辰中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指十二时辰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鸡鸣外欲曙”中的“鸡鸣”是指十二时辰的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时至3时。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乐歌。
C. “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是指农历每月二十九,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D. “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南面,“汉阳”是指汉水之北,“衡阳”是指衡山之南,“江阴”是指长江之南,“洛阳”是指洛水之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医者仁心
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但屠呦呦却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为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
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具有为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各种活动她都是能免则免。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没有放弃工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尽己所能。
“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材料二
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
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材料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申报条件:1.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2.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3.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应当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仍活跃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屠呦呦始终从事中医药研究并最终带领团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人生。
B.“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引用屠呦呦的原话,是为了突出她不善言辞。
C.屠呦呦的履历简单,但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成为首个提取到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的“醚中干”的科学家,挽救了全球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D.前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都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屠呦呦对中医药科学的坚守。
【2】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十分注重形象美和语言美,文章用了平实的语言含蓄地使屠呦呦医者仁心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
B.材料二以形象生动的叙述性语言,就屠呦呦获奖、屠呦呦的生平及其提取的青蒿素被广泛使用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C.材料二中,作者写到屠呦呦获得的国家科技最高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D.材料二作为一篇消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开始的位置,同时,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屠呦呦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屠呦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三则材料进行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诗人旧地重游,引起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了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
(3)《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猛气冲长缨。(陶渊明《咏荆轲》)
②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刑人如恐不胜。(司马迁《鸿门宴》)
④今急而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⑤寻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询问,公西华(赤)谦虚地认为自己能力不足需要学习,对于祭祀和朝见天子的事情,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们的顾虑,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点)描绘了一幅天下太平的美好场景,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人们在河里沐浴、在台子上吹风的情景。
10、根据情景描述填写内容。
(1)《短歌行》想象了人才不辞辛劳,穿越纵横交错的小路从四面八方来投奔明主的场景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苏轼)
(4)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5)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长声叹息,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郁达夫曾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但不同诗人眼中的秋却各具特色。杜甫在《登高》中是开阔苍凉之秋:“________________”,李煜在《虞美人》里是更替不尽之秋:“_________________”,秦观在《鹊桥仙》中是夫妻相聚之秋:“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却是自由活力之秋:“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4)无论古今,人们都以花草相赠来传递情谊,例如:“_________ ,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海上。”③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参横斗转”句照应题目,既点明渡海的时间,又开启了下文“云散月明”,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
B.颔联写眼前实景,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天澄澈,语言洗练,境界开阔,尽显作者的精神与境界。
C.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独到有趣;抒情方面有借景抒情,也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D.全诗的前四句主要是铺叙景色,融情人景,实则写意,蕴含丰富的现实意义;后四句在用典后直抒胸臆,情调渐趋雄浑高昂。
【2】诗词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请结合本文分析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亦指官名。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⑵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14、题目:这也是一种_____
请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