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阜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都有活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顷之未发,太子之②若不秦,将焉取之③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④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⑤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⑥范增数项王⑦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⑧芷阳间行

    A. ①③④/②⑥/⑤⑦/⑧   B. ①④/②⑥⑧/③/⑤⑦

    C. ①④/②③/⑤⑦/⑥⑧   D. ①④/②③/⑦/⑤⑥⑧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他与同时代的另一位散文家白居易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B.“锲而不舍”现常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出自《劝学》。作者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C.韩愈在《师说》中评价学生李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其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称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刑满释放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B. 登上仰慕已久的黄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C. 面对封建专制的一次次逼迫,他已经出离愤怒到了极点,终于走上反抗的道路。

    D. 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 4、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本届书法研讨会,推举您忝列参加,辛苦您了。

    B. 王刚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鸡栩栩如生。

    C. 你的报告对我有一定的帮助,特此致谢。

    D. 您借走的《古文观止》已有数月,望能璧还与我。

  • 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在军阀混战中,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前往收降了三十余万人,择精壮者编为“青州军”,朝廷封曹操为镇东将军,屯驻兖州。又得到了荀攸、郭嘉等谋士和于禁、典韦等猛将,自是曹操部下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

    B. 司徒王允不忍董卓的专横凶暴,忧国心切,终于想出了一条“苦肉计”:用绝色女子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同时联络各路豪强,最终杀死董卓。

    C. 曹操杀进濮阳城被包围,遇上吕布。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而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途遇许褚救驾,杀条血路,回到曹营。

    D. 南方蛮王孟获与建宁太守雍闿等起兵反蜀,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两军交手后,孔明巧用反间计,令南蛮军马自相残杀,不攻自破。蛮王孟获亲自来战,孔明设下伏兵,擒住了孟获。

    E. 何进采纳袁绍意见,招西凉刺史董卓进兵京师,何进谋除宦官的计划泄露,十常侍先发制人,将何进骗进宫去杀害。袁绍与曹操见情势危急,便带人进宫诛杀宦官。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②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且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③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有删改)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B.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C. 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D. 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B.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C.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D.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B.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C.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D. 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出空缺部分。

    (1)杜牧,字_________,京兆万年人,唐代文学家。

    (2)劳伦斯,_________国作家,作品有《儿子与情人》《虹》

    (3)史铁生,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绿云扰扰,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多于机上之工女

    (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2)徐志摩深受康桥,《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愿意将自己化为座桥的一部分的强烈愿望。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循循善诱,使弟子毫无顾忌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借“月”表达不同的情感,《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借“月”烘托四周环境的寂静,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酬“月”来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焦急等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运用设问的手法,写主人公内心凄凉寂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虞美人》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

    (5)《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

    (2)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

    (3)“酒”与诗文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忍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故称秋日为西候。②北梁:北边的桥,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 颔联省略具体的分别场面和情节描写,而是用典故点出时间和地点,恰当含蓄地烘托出分别时凄清的氛围。

    C. 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 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E. 全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寒雾、暮烟村托离愁别绪,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情感真挚动人。

    2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计事者。顾王策安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公以为将。”何曰:“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之:以……为奇

    B.丞相何:死亡

    C.居一二日,何来上:拜见

    D.为将,信必不留 :即使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何闻信亡,不及闻: 介词 凭借

    B.非信无所计事者:   介词 

    C.顾王策安决耳:     所字结构

    D.吾公以为将:       介词 因为

    【3】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韩信估计萧何已向刘邦推介了自己,自己仍不得重用,于是逃跑。萧何听说韩信逃亡的消息,来不及禀告刘邦,径直去追赶韩信。

    B.萧何认为,刘邦如果只在汉中称王,就不必重用韩信,如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讲究信用,从长计议,认真谋划。

    C.韩信因为刘邦授予他的官职太小而生去意。刘邦起初看萧何的面子,欲委任韩信为将领,萧何说,即便安排韩信做将领,他也不会留下来。刘邦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委任韩信做大将。韩信才留下来。

    D.刘邦后来感叹:“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从本文中刘邦对萧何的言听计从看来,刘邦战胜项羽绝非偶然。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根据下面材料写作。

    “清”可以是一处风景,可以是一种品行,可以是一种生活,也可以是……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以“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好角度,立意自定;(2)文体不限;(3)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