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
A. 瞥见(piě) 涸辙(hé) 脉络(mài)
B. 茎叶(jīnɡ) 淅沥(xī) 婆娑(suō)
C. 葱茏(lónɡ) 蕈菌(diàn) 猗郁(yī)
D. 镶嵌(qiàn) 揠苗(yǎn) 折叠(zhé)
2、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它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正是对社会热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的评论。
B.人物新闻也应强调客观事实,但在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往往还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贵在适度。适度的倾向性既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也符合报道者的身份与立场。
C.《百合花》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D.《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小说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会笑话学生的________,而是告诉他们,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巴金的平和是在人生历练过后的________,冰心的童真和大爱是她的人格力量的________ 。人生如茶,有时________ 也是一种成全。
A. 浅显 大功告成 表露 折磨 B. 浅薄 大彻大悟 流露 煎熬
C. 浅易 渐入佳境 吐露 磨难 D. 肤浅 大梦初醒 透露 痛苦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正月半或灯节。
B. 社稷:“社”,古指谷神;“稷”,指土地之神。社稷后为国家的象征。
C. 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D. “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黔首、黎民都有平民百姓的意思。
5、下列文言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 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 而今安在哉 欲谁归罪
C. 如今人为刀,我为鱼肉 段公,仁信大人也
D.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公幸教晞以道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足球比赛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着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在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都受到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对于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就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遵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环事,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哨子,罚球。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有删改)
材料二:
费氏笔下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它比较缺乏变化,所谓“乡土特色”使得整个社会趋于静止;第二是只见“社会”不见“国家”,以及相应地,只有“礼俗”没有“法律”。这种社会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明清时代的社会并不相同。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随着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土地交易和土地的流转极为频繁,这使得整个社会内部充满动荡与不安。这种情况表现在法律上面,便是诉讼频仍和地方行政不堪重负。比如据一位日本学者保守估算,乾隆年间,普通州县一年可能收到15000至20000份状词:在一个有大约23000户人家的州县,每年作为新的原告或被告参与诉讼的在千人以上。当然,这种估算即便属实,也并不意味着清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无别,或者,清代中国就已经开始进入法治时代。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是,明清社会并不缺乏变化,当时的基层社会也不是不见“国家”,在那里,社会秩序单靠传统、习惯和礼俗尚不足以维系。
(节选自梁志平《从“礼治”,到“法治”?》,有删改)
材料三:
在儒家看来,诉讼违背自然秩序,破坏社会秩序,并对伦理秩序形成挑战,因而“无讼”成为古代国家精英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无讼”理想,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不仅试图借助道德感化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劝民息讼,也努力营造“为讼有害”的社会舆论,增加诉讼的道德成本。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诉讼制度来增加民众提起诉讼的难度,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手段。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调处在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明清时期被纳入到国家司法体系之中,成为纠纷解决的必经阶段。
在国家精英的努力下,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地方实现了“无讼”或少讼,然而宋代以后“好讼”的记载同样常见。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明清时期出现了通过明断案件来实现“无讼”的思潮,一些官吏在诉讼实践中放宽了对诉讼的限制,导致诉讼规模的急剧膨胀。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诉讼制度宽严变化,在一些历史时期有条件地允许民众越诉,然而一旦放宽对越诉的限制,就会造成越诉规模激增,扰乱正常的司法秩序。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使民间调处所依靠的关系网络受到冲击,如果民间组织不能有效应对冲击,将使民间调处对民众的约束力老化,民众可能越过民间组织而直接向官府提起诉讼。概而言之,虽然历史上抑讼力度不断调整,存在强弱变化,但国家精英自始至终对诉讼持负面评价,制度设计和诉讼实践也是以抑讼为主流,因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以“抑讼”为主要特征。
(节选自郭星华《无讼、厌讼与抑讼》,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礼治前提是知礼,乡土社会常以教化为手段向人们传输恪守礼俗的观念。
B.乡土社会的理想是人人自动遵守规矩,如果有人因自私的动机偷偷打破规矩,这种人被认为是败类。
C.清朝社会动荡变化,诉讼增多,以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已进入法治时代。
D.传统社会中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法律手段,并且诉讼在很多人心中是不符合道德教化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治社会要求人们以礼修身,以礼律己,知礼守礼,将“礼”视作日常生活的规则。
B.乡土社会负责调解纠纷的常常是一乡的权威,他们年龄大、受教育程度高,在乡里担任职务。
C.国家精英通过实行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合理进行诉讼。
D.明清时期,统治者对诉讼的评价发生变化,使诉讼制度宽严不一,诉讼数量随之发生变化。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传统社会“无讼”思想的一项是( )
A.《白鹿原》中白、鹿两家争地,白鹿村中医堂的冷先生与大儒朱先生承担起调解的任务。
B.《上虞雁埠章氏家训》有言:“好争非君子之道。争之不已,则必致讼,讼岂必胜哉?”
C.明代设立“申明亭”,宣教礼义道德,规定户婚、田土等纠纷须先得由民间里老调处。
D.宋代,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邓思贤》《公理杂字》等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三都谈及中国传统社会诉讼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说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姚鼐写他与朱孝纯在日观亭等待日出,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写出日出前他们等待时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间接称赞了公西华但又言其过分谦虚。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4)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怀古伤今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2)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________ ”;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________”,要赏罚得当。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秦人搜刮钱财时斤斤计较,但使用时却随意挥霍的状态。
(5)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是作者向当朝统治者鸣警钟,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6)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学与思哪个更重要”的辩论中,你为了证明“学”的重要性,可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既以场景烘托,又以月色来表现音乐效果的诗句是:“ ______, _______。”
(3)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仅以“ _______, ______”八个字便写出了曹操的文采武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时先描述天气渐暖,不必频繁换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对子路的回答微微一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叙述自己的志向时表现出了谦虚的特点,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体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曹操借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
(3)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密切相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于梦境中看到谢灵运的隐居之处还在,那里“______”,又想象自己“____”,沿着高耸入云的石梯拾级而上。
(5)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才会智慧明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②萧条戴鹖冠③。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本诗为诗人暮年漂泊潭州时所作。②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③鹖(hé)冠:相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交代写作时间与地点。“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
B.首句承题,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
C.第二句写诗人穷愁潦倒的身世际遇。以儒士之身而戴隐者鹖冠,点出诗人无官无职,包蕴着不为朝廷所用的无奈与辛酸。
D.尾联总束全诗,深化主题。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诗人遥想万里外的 长安,表现了他忠君忧国的执着。
【2】颈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概括画面特点并加以描述。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注释:帝不豫:皇帝有病。及大渐:渐,疾病加重。
【1】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B.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C.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D.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
B. 五品,正五品是中国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属于中级官员,一般是州级官员。
C.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后泛指帝王的宗庙,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D. 侯,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一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 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 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企图做内应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 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一只杯子中盛着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一只杯子中盛着果汁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果汁;只有当杯子是空的时候,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