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只有依靠白己的实力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要不然只能落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
B.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个学生的进步,其实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说老师劳苦功高不为过。
C.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D.你说他就说他,跟我有什么关系啊,你知道你这叫什么吗?这是典型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依次填在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 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 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③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④在深圳博物馆,透过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和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重温40年改革开放的 。
A.虔诚 幽静 荒芜 蹉跎岁月
B.真诚 幽僻 荒凉 峥嵘岁月
C.虔诚 幽僻 荒芜 峥嵘岁月
D.真诚 幽静 荒凉 蹉跎岁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都有活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④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⑤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⑥范增数目项王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道芷阳间行
A. ①③④/②⑥/⑤⑦/⑧ B. ①④/②⑥⑧/③/⑤⑦
C. ①④/②③/⑤⑦/⑥⑧ D. ①④/②③/⑦/⑤⑥⑧
4、《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若把“翔”改为“游”不如原文好,这是因为( )
A.“翔”写出了鱼游之快速,而“游”则没有什么诗意。
B.“翔”是以鸟拟鱼,写出了鱼的轻快自由的神态,暗写水之清,鱼如在空中游。
C.“翔”与 “浅底”相配合,因为鱼在“浅底”游,所以就像鸟儿在空中飞一样。
D.“翔”照应前句“鹰击长空”的“击”,都是要表现鹰、鱼主动搏击的情态。
5、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分类正确一项是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唯君图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夫晋,何厌之有 ⑧将焉取之
⑨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A. ①④⑧⑨/②⑤/③⑥/⑦ B. ①④⑧⑨/②⑤⑥/③/⑦
C. ①④⑧⑨/②⑤/③/⑥⑦ D. ①/④⑧⑨/②⑤⑥/③/⑦
6、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 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祖上曾经的辉煌、良好的家教、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
B.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前,就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C.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但人文环境不好,实在是无奈寄居之地。
D.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同情和指责。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宫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上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3】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分别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句来比喻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花容月貌和被抛弃后的体衰色减。
(2)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特立独行,粉身碎骨也不悔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感情纯洁美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体现这一点。
8、任意选择五道小题,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从天性的角度揭示诗人回归田园的原因的诗句“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借洒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老英雄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7)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______,______!”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戛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对人才的渴慕的。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3)“比兴”手法是《诗经》中重要的艺术手段,常常用自然事物生动形象地抒情,如《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4)前总理温家宝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说:“在我担任总理期间,确实“谣诼”不断,我虽然不为所动,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谣诼”一词来自于《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游褒蝉山记》中“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10、课文默写
(1)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沁园春 长沙》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谈学习的重要性,即整日思考都比不上片刻学习效果好。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
12、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买楚东南坼①,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②,凭轩涕泗流。
【注】①坼,分裂。②关山北,北方边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夸张手法写洞庭湖,广阔宏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整首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达自己处境凄凉落寞。
D.“昔”“今”呼应了“关山北”与“凭轩”,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节选)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B.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C.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D.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也称“表字、小字”,古人名之外的称谓。中国古代是礼法社会,男子成年后要在社会上行走,直呼其名是为不敬,故在成年(20岁)之时,由父母或师长赐字。字与名一般在意义上有同义、近义、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B. 司徒,太尉,古代中央官职。秦设丞相,汉改司徒,辅佐天子,主掌民政:秦设太尉,主掌军政。司徒、太尉与司空并列,称“三公”,隋唐以后多为赠官(虚职)。
C. 永和,东晋穆帝年号。年号,中国古代纪年方式之一,始于秦始皇,止于清朝灭亡。每个年号使用的第一年称“元年”,改换年号叫“改元”,明、清以前的帝王在位常有改元的事,明、清帝王在位都只用一个年号。
D. 癸丑,干支纪年,中国古代纪年方式之一,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而成,以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60为周期,周而复始,循环使用。今农历仍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 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 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2)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像刘胡兰、董存瑞、江竹筠、刘志丹、叶挺、夏明翰、王进喜、袁隆平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复兴中学高一年级将以“讲述红色经典,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举行一次校内演讲比赛。
请你以李华的名义,为这次比赛写一篇演讲稿。或写一篇讲述一个英雄人物的英雄故事的演讲稿;或根据材料的内容写一篇表达你的观点、见解的演讲稿。
要求:1.英雄人物自选(材料中以外的英雄人物也可)。2.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