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是为中国传统节日所编写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入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带云看。 ②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思。
③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 ④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A.①七夕节 ②重阳节 ③寒食节 ④春节
B.①重阳节 ②清明节 ③寒食节 ④元宵节
C.①重阳节 ②清明节 ③端午节 ④春节
D.①中秋节 ②重阳节 ③端午节 ④元宵节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C. 王羲之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 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代表作品有《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3、下列词类活用分组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顺流而东也 ②舞幽壑之潜蛟
③明烛天南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圣益圣,愚益愚 ⑥用心一也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葬之 卒:最终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往往有得 得:心得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盖音谬也 谬:错误
5、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面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感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后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马
郑俊甫
窑镇东南有一方地,跑马场大小,四周围以木桩。空地里也到处是木桩,一根根杵在那儿,极似兵戎相见的战场。窑镇人称这块地为“牲畜行”,也就是交易牲畜的场所。说是“牲畜行”,其实圈建数十年来,里面交易的多为马匹,所以当地人常唤作“马行”。
“马行”逢三六九吉日开集,开集时,十里八乡的马贩子便云集于此,极是热闹。“马行”里的交易,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靠的是“中间人”撮合。
一般成功一桩买卖,双方都要付给“中间人”一些佣金。“中间人”吃了买方吃卖方,看似潇洒,其实不然。要做一个上得台面的“中间人”,起码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诚信,看到什么说什么,既不看人下菜碟,也不暗收好处打诳欺瞒。二是能耐,这能耐便是相马,一匹马往跟前一站,一看二挑三遛弯,看是看牙口,摸是摸膘情,遛是遛役力。可别小瞧了这三招,没有几年的工夫是学不来的。
窑二就是做“中间人”的。在窑镇马行,窑二的名头极是响亮,不管是外地的还是本地的,一进马行,当头便是一句,窑二在不?似乎找着了窑二,卖马便卖得心安,买马便买得理得。
窑二入行十年,相马无数,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例退马事件,这让窑二的头上罩上了一层无形的光环。窑二也不拿架,人极随和,往往逢了集开了市,便左手托一紫砂壶,右手摇一雕花扇,迈着碎步,边走边眯上眼“呲溜”一口,然后咂咂嘴,哼出一段字正腔圆的京腔来,神仙一般。
这日逢九,照例是马行开市的日子。一大早,马行偌大的场子里就热闹起来,一根根木桩上拴满了各式各样的马。买主,卖主,手一袖,便蹲在那儿等。等谁?窑二。
窑二来了,边走边哼。左手泥壶,右手纸扇,八字须,瓜皮帽,长袍马褂,干净利落。不时地有人站起来,喝上一声好,然后问一句,窑二爷,来了您?窑二笑着点点头,答一声,来啦。接着哼。
进了马行,虽说没有交易,窑二也不闲着,人围着拴在木桩上的一匹匹马,来来回回地看。看着,看着,窑二的脚就在一匹马前顿住了。是匹枣红马,毛色纯正整齐,浑身缎子般发亮。窑二围着那匹马连转了三圈,叹了一声,好马!
窑二相马从不轻易夸马,看窑二的神态,这马绝非等闲了。立时就有打算买马的人聚了来,把窑二团团围住。人群里有一个胖子开了腔,窑二爷,这匹马当真是好马?窑二眯着眼答,您当我是闹着玩的?胖子瞅了瞅那匹马,摇一摇头,说瘦了点儿。窑二上下打量了胖子一回,应道,驮货爬坡颠山道,您可见过胖子走得下来的?人群哄地笑了起来。窑二一摆手,说,对不住,只是打个比方,没有嘲笑您的意思。胖子也笑,胖子说,冲了窑二爷这句话,这马我要了。
接下来就是商量价钱了。卖马的人是个瘦子,一胖一瘦分别跟窑二用手势打起了哑谜。围观的人屏着息,瞪着眼,一个个盯得仔细,生怕错过了一场好戏。价码终于在窑二伸出的手势里定了下来。窑二伸出五根手指,冲着人群晃了晃,人群中就响起了一阵喧哗。一般的马都是二三十块大洋成交的,好了也不过四十块大洋,这匹马居然卖到了五十块,真真破了天价。
在众人的唏嘘里,胖子很豪爽地掏出了五十五块大洋,交到窑二手里,五十块是买马的钱,五块是酬金。酬金本该是两块大洋,胖子说,难得今天买了匹好马,多谢窑二爷。
胖子兴冲冲地牵着那匹枣红马走了。
本以为此事到此结束,不想却节外生出了技。事情出在十天之后,胖子买回的枣红马突然病了。胖子起先以为是小毛病,请了兽医来看,兽医看了几次,却诊不出毛病来,只好开了药,灌服。十多天下来,病一点儿也没有见好,却白白贴进去十多块大洋。胖子有点儿急了,本想花高价买匹好马来挣钱,谁知却成了赔钱货。
眼见马病得不行了,胖子寻到了马行,追问窑二缘由。窑二摇头,说定是您饲喂不当的事。胖子不服,想要退马。窑二说,马行有规矩,马在买马人手中超了三日,概不退换。如果都像您这样,喂出病来就来退换,马行岂不乱了套?众人皆点头附和。
胖子见辩不过,一急之下,竟在一天夜里把自己挂在了马行的一根木桩上。
窑二听了这事,一跺脚,长叹一声,再不去马行,数日之后,窑二也一病不起。
那天,眼见窑二的身子骨不行了,窑二的老婆抹着泪坐在床头,望望窑二,又望望得了怪病倾家荡产也治不好的儿子,凄切道,都怪我,不该出了这等馊主意,逼你牵了自家的马去骗人啊。窑二摇头,幽幽地说,不怪你,怪我自己,一个七尺男儿竟不能养活妻儿,却要靠这等手段害人害己,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世啊!
言毕,两行浊泪爬上了面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窑二最终悲剧结局的根源在于他的儿子得了怪病,就是倾家荡产也治不好。
B.开头将马行比作战场,暗示马行凶险难料,与结尾马和人的结局遥相呼应。
C.胖子曾因马过瘦而动摇了买马的念头,后因此马外形极好而用高价买下。
D.窑二的老婆逼迫窑二牵自家的病马去马行卖,可见她是个利欲熏心的女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胖子最后无奈自尽与前文洒脱、大方的形象形成反差,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B.“马行有规矩……岂不乱了套”这一语言描写刻画了窑二坚持原则的形象特点。
C.小说前半部分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后半部分扣人心弦,尺幅之内,摇曳多姿。
D.小说多处运用侧面描写,如写马行的人对窑二的信任,突出窑二会相马的特点。
【3】小说画横线的两处描写,同中有异,两处描写各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赏析。
【4】小说开头三段和结尾三段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江中清冷月影烘托江边送别、举酒难欢的惨淡氛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境破灭后,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此徜徉山水,快意人生。
(3)通过学习诗词,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胸襟与情怀:《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是杜甫对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的抱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尚能饭否?”借用典故,抒发了辛弃疾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却仍希望为国立功的决心抱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饮酒吟诗的情景。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 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诗句:__________, 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向广阔无垠的大地发问,谁是主宰你消长兴衰的真正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写诗人悄悄别离康桥时的苍凉与无奈,静思默想的用无声把这种心情推向极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急流和瀑布飞泻,发出巨大声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
(6)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7)《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外罕人事”是指住在郊野,很少与世俗交游往来,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的轻松愉悦。
B.“墟曲”写出了经过战乱,到处都是废墟,诗人只能拨开荒芜的草,和村子里的乡邻来往,生活很艰辛。
C.诗歌写诗人与乡邻相见,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田园桑麻的长势,显示诗人与乡邻关系友好的淳朴之情。
D.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日常片段,写出了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
【2】诗歌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周訢谓王曰:“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
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周訢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王尚未听也。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王乃止,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支期曰:“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节选自《古文辞类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且入朝于秦 朝:朝拜
B.许绾为我祝曰 祝:发誓
C.内王于不可知之秦 内:通“纳”,让……进入
D.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 效:仿效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
B.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
C.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耶?
D.病甚奈何!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周新颇具辩才,他熟练运用比喻、对比等说理方法,痛陈入秦的弊端和后果,无奈魏王固执,并未接受他的意见。
B.支期思路灵活,他明悉魏王后顾之忧,要言不烦,切中肯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展现了“行动派”的力量。
C.支期擅长批亢捣虚,他并不正面回答长信侯的问题,而是严词厉色摆明利害,并不惜以武力相威胁,追使对方就范。
D.长信侯善于察言观色,当支期奉命召他进宫时,他虚与委蛇,被迫进宫后,又主动以魏王病重为由劝魏王不要入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
(2)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
【5】从“宋人名母”的故事中,我们能总结出怎样的“学习之道”?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日月轮转,他的眼里只有“杂交水稻”,他的心里装着“天下人的温饱”,“择一事,终一生”。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许多人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只从事一项事业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对此你怎么看?你又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