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赞人见解说“高见”;称己见解说“拙见”;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
B.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指篆书体、魏碑体、楷书体、行书体、草书体。
C.《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D.修改病句应以消除语病为要,切忌改变句子愿意。尤其应注意,能调整语序就不增删,能改一处就不该两处,修改病句也应追求高效。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B. 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C. 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D. 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3、下面文学常识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编年体史书《战国策》,强调了劝谏的艺术和策略,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启示。
B. 邹忌的妻、妾和客都认为他比徐公美,但这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有明显的不同,如客用了肯定语气更为强烈的反问句来表达奉承之意。
C. 邹忌现身说法,设喻说理,直白地进行劝谏,将“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与“宫妇左右”对君主的畏惧进行类比。
D. 齐威王的“三赏”、“三期”,运用了夸张、排比手法,体现了齐威王的纳谏决心和开明大度。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B.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
C. 行楷字的笔画灵便、圆转、流动,笔画之间有牵连。它与楷书的不同之处是,笔画、偏旁部首的形态与大小可以变化。
D. 古人说的“文房四宝”,“文房”指“书房”,“四宝”指“纸、墨、笔、砚”四种文具。“松、竹”经冬不凋,“梅”耐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B.仿佛若有光 仿佛:好像
C.便扶向路 扶:沿着、顺着
D.寻病终 寻:随即,不久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
C.不足为外人道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桃花林,渲染了神秘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B.作者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C.桃花源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去后,泄露了桃花源的秘密。
D.《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一个“______________”字写出了作者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下阕作者通过“闻说”“______________”和“只恐”六个字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的心绪,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堪称新鲜奇特。
(2)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被公认为写“愁”名句,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信·中国》栏目3月9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练合频道首播。节目以“信”为载体,传递的是“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每期精选的信件,是从建党以来收录的2000多共产党员书信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有伟人、名人的信,也有不为人知的普通共产党员的信。
在内容构建上,节目组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把书本上的英雄形象拉回到普通人,用观众能够感受到的共通情感,在书信文字中展现鲜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形象。
在拍摄上,采用的潘多拉魔盒立体投影技术。该技术的每一个视屏都是由19台光投影拼接完成,可以打出360度环形视觉,为观众营造出裸眼3D的视觉效果。技术实现了时光穿梭的效果,让观众跟随信件的朗读者身临其境地回到信件写就的年代。
材料二:《信・中国》的播出,让观众看到另一维度上的文化类节目形态探索,其在创作上巧妙地统合了“大”与“小”的关系一一在选材方面有大题材的格局视野,呈现于舞台的是“理应受到更多关注的信件”。每封信的叙事和细节,实际上透着每个平凡的中国人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抉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勇评)
《信・中国》节目中“打开”一封封中国信,其实是讲述关于信仰、信念、信任、信守、自信的中国故事。用信件之间的互文,书信与历史背景的呼应来解读信件,是值得称道的模式。正因为信息量丰富,一封封书信里能见人性,而人性又能辉映着党性,让观众在“书信的历史”里看见人性的光辉、时代的变迁。
(文汇报评)
材料三:
某市中学生使用书信情况调查结果
从未写过书信 | 学应用文时写 | 寄贺卡时写 |
91% | 6% | 3% |
①请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②材料三的调查表反映了什么情况?
③针对调查结果,班委会组织欣赏名人书信的活动,可是小明同学不感兴趣,不愿参加,请你结合材料一、二劝说他。
8、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盛名之下, 。
② ,患不知人也。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 。
④ ,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 。
⑥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进一步阐述孔子的思想,表明儒家的生死义利之辨的句子是: ,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中 国 之 美
【美】赛珍珠
这就是中国!
她的美是那些体现了最崇高的思想,体现了历代贵族的艺术追求的古董、古迹,这些古老的东西,也和它们的主人一样,正缓慢地发生着变化。
这堵临街的灰色高墙,气势森严,令人望而却步。但如果你有合适的钥匙,你或许可以迈进那雅致的庭院。院内,古老的方砖铺地,几百年的脚踏足踩,砖面已被磨损了许多。一株盘根错节的松树,一池金鱼,一只雕花石凳。凳上坐着一位鹤发长者,身着白色绸袍,宝相庄严,有如得道高僧。在他那苍白、干枯的手里,是一管磨得锃亮、顶端镶银的黑木烟袋。倘若你们有交情的话,他便会站起身来,深鞠几躬,以无可挑剔的礼数陪你步入上房。二人坐在高大的雕花楠木椅子上,共品香茗;挂在墙上的丝绸卷轴古画会让你赞叹不已,空中那雕梁画栋,又诱你神游太虚。美,到处是美,古色古香,含蓄优雅。
变化中的中国发生了一些让人伤心的事情。
前几天,我去了一个著名中国现代画家的画室。看着那一幅幅广告画,一幅幅俗套的健美女郎像和那用色拙劣的海上落日图,我的心直往下沉——一堆粗制滥造的油画!但是在画室的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我发现了幅小小的水彩画。那是一条村巷,在夏日的黄昏的阵雨中,弥漫着淡蓝色的雾,一些银灰色的斜线划过画面。从一座让人感到亲切的小屋的窗口,闪出微弱的烛火。一个孤零零的人手撑油伞踽踽独行,湿漉漉的石块上投下了他那摇晃的身影。
我转过身来,对画家说:“这是最好的一幅。”
他的脸顿时明朗起来。
“你真这么看?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是我以前每天都看到的故乡街巷,但是,”画家叹息一声,“这是我为消遣而画的,这画不能卖掉。”
虽然这儿的千百万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一直都在为一口饭而终日辛劳,但我知道,无论如何,人不能仅靠植物生活。我们最需要的是那些大家都能自由享用的美——澄塘霞影,婀娜的花卉,清新的空气,可爱的大自然。
前几天,我把我的这个想法对我的中国老师讲了,他随口讲了一句:“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
我想是这样的。
然而,我相信我的园丁昨晚美餐了一顿。当时,他在草坪上快活地干活。我则坐在竹丛下沉思。突然,一片奇异的光彩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我抬头一看,西天烧起了绚丽的晚霞,令我心驰神往。
“噢,看哪!”我喊道。
“在哪儿?在哪儿?”园丁紧紧抓住锄把叫道。
“在那儿。看那颜色有多美!”
“哦,哪呀!”园丁却不胜厌恶地说,弯下腰去接着修整草坪,“你那样大声喊叫,我还以为有蜈蚣爬到你身上了呢!”
说实在的,我并不认为爱美要以填饱肚子为前提,再多的美食家也只是美食家。此外,如果我的中国老师所说的那句话绝对正确,那我该怎样解释下列情况呢?那又老又聋的王妈妈,可怜的寡妇中更可怜的一个,整日里靠辛辛苦苦为人缝衣换碗饭吃,然而,她桌上那个有缺口的瓶子里,整个夏天都插有她不知从哪儿弄来的鲜花。当我硬是送她一个碧绿的小花瓶时,她竟高兴地流出了眼泪。
还有那个小小的烟草店。那位掉光了牙齿的老店主,整天都在快乐地侍弄他的陶盆里一株不知其名的花草。我院外的那位农夫,让一片蜀葵在房子四周任其自然地长着。还有那些街头“小野孩儿”,也常常害羞地把脸贴在我门上,向我讨一束花儿。
不,我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田里,都能播下爱美的种子。尽管困苦的生活有时会将它扼杀,但它却是永生不灭的,有时它会在那些沉思冥想的人的心田里茁壮成长,对这些人来说,即使住进皇宫与黄帝共进晚餐也远非人生之最大乐趣。他们知道自己将永远不会满足,除非他们以某种方式找到了美,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
【1】“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作者对此却表示了怀疑,作者为什么会怀疑?请从正反两个
方面简要概括文中令作者产生怀疑的生活事例。
【2】园丁的“快活”和“厌恶”反映出怎样的内心世界?
【3】“他的脸顿时明朗起来”“画家叹息一声”,画家先“明朗”而后“叹息”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美”有哪些思考?
10、流觞①之水
朱以撒
①一次在曲水边坐了下来,准备觞咏。
②几次来兰亭,都与流觞有关,做一个亲水的游戏。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曲水流觞却一直不被遗忘。旧日游戏今人为之,便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味道。
③遵照主人的美意,每个人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一直延伸到脚下,有点徐徐舒展。试走几步,仿东晋文人的优雅从容,便觉得回去以后要依此仿制几件,穿起来古色古香。东晋人服食五石散多了,衣衫都裁剪得宽大,布料也柔和,便不会刮着细腻的皮肤,同时也使挥毫的动作更加婉转。
④忽然,我看到长衫下露出锃亮的皮鞋尖了,随着走动的摆幅,一伸一缩地探头探脑。显然是主人疏忽了,忘了为每个人配备一双晋履,便使足下有些异样。不过,让今人穿上晋履,会否在移步时踉跄不安?正思量,有人手机响起,是雄健的进行曲,镗镗嗒嗒汹汹而起。他急匆匆解开晋衫,从贴身口袋掏出手机,哇啦哇啦地叫喊起来。眼看着伪造好的仿古气氛,一刹那冲荡得毫无影踪。还是黑格尔说得好: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环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皮肤一样。
⑤同样的暮春之初,同样的茂林修竹,不同的文人情怀,如同笔调凌乱的草书,已经不是魏晋时的章法。
⑥缤纷的花瓣从上游星星点点地飘了下来——春天就是这样,鲜花是她的容颜,灿烂地绽放,使江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艳丽。花瓣过后,盛着黄酒的觞缓缓地飘了下来。按规定,觞停在谁面前,得即兴赋诗,赋诗不成者则要罚酒了。
⑦我是做好罚酒的准备的,如果觞停在我的面前,那就看造化了,也许即兴就成了一首诗,博得众人喝彩;也许一时憋住,脸红耳赤,传了出去,说此人胸无点墨。注视着觞的动静,却见身边的人变戏法似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
⑧天啊,怎么可以这样?
⑨可惜,觞到我跟前转了个弯,不愿停下,以至于不能让我的才华有所表现。
⑩公元353年暮春,那个觞咏的文人游戏中,雅集的四十二人,有二十六人诗才敏捷,把诗做出来了。在那个流连诗酒的时代,居然还有十六人未能成诗,从而罚酒三巨觥。当时,八九岁光景的王献之也跟了来,一路行走已是劳顿,觞到跟前一时乱了方寸,诗兴全无,只好喝酒,想必被罚得天旋地转,还得由几个兄长轮流背回去。文人游戏就是这样,玩玩而已,真情是雅集的基础,不可太认真了。诗才迟速历来就有,像三国时的王粲,“举笔便成,无所改定”,而南朝谢灵运,“久之乃就”,却不能因此认为谢的才华不如王粲。自然而然是人的禀性中最实在的部分,没有矫饰,也没有污染,就如年幼的王献之,完全不会事先请求王羲之:“父亲大人,替我作诗二首,以备明日觞咏之需。”作为父亲的王羲之,也不牵挂儿子是否能诗,是否当众出丑。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
⑾想想如此自在的文人交游岁月,已经像走马灯一般过去了。
⑿有些燥热,我站了起来,走出摇头晃脑吟诵的人群。脱下晋人长衫,反而舒畅起来。旧时兰亭并不在此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只有澄澈之水还是旧日模样,在迎来送往中潺湲无息,越来越多的人工匠意被卷入水库成为旧事,连同当时的诗篇,都已不知所终。只有那年兰亭雅集的诗文,依旧传诵。
⒀人自古亲于水。筑巢于水湄,枕涛声于梦中;击楫于中流,凌万顷之茫然,却越来越不能如水这般自然。这也是生而为人的一个缺憾吧。
注①:古人每逢农历三月上已日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叫做流觞。
注②:353年三月初三,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人,在兰亭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王羲之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1】作者从最初换上晋人衣衫到后来脱下晋人衣衫,其间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请根据梳理填空。
①换上晋人长衫,模仿晋人的动作,心中感受到了晋人般的( ),甚至想做几件;②( ),内心的略感异样。③( ,内心感到 );④最后脱掉晋人长衫,回到真我,心情变得( )。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缤纷的花瓣从上游星星点点地飘了下来——春天就是这样,鲜花是她的容颜,灿烂地绽放,使江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艳丽。
【3】“天啊,怎么可以这样?”完全可以放在第⑦段末,作者却把它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作者朱以撒在另一篇散文《绝版的暮春》中说,“公元353年的这个暮春之后,我们的许多集会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追随复制中想念和回顾,那往日已淡如竹林中袅袅的烟水气了。在暮春,的确可以沿着兰亭方向走,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
许多文学作品也写到此类雅致的集会,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云南的歌会》《红楼梦》等,请结合文本,联系你读过的一篇课文或一部文学作品,谈谈在人心浮躁的当下,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集会“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
11、阅读李思辉的《“工匠精神“也是一道文化考题》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结束,据媒体报道,今年工匠精神列进了政治科目考试的考题。
②一提工匠精神,人们就想到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因为它们产出大量值得称道的精细产品。比如百达翡丽、劳力士、江诗丹顿这些手表,小小机械表壳里,能有744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个顶级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恰恰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③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们虽一度是“世界工厂”,但在很多领域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有很多产业工人,但真正潜下心数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的人并不多;我们有着巨大的产品产量,但粗制滥造、档次低下的产品也不少……在一些制造业发达国家,一个特别精于制作钟表、生产皮鞋乃至会捏寿司的人,会被视作“国宝”,受到整个社会的尊敬,而中国向来缺乏这样的文化氛围。即便是瓷器、丝绸、漆器等产品享誉世界的年代,中国主流社会对匠人也并无太高评价,一些传统手艺却面临后继无人之困。
④说到底,我们真正欠缺的不是工匠,甚至不是工匠精神,而是一种支撑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
⑤培育工匠精神重在转变观念。现实生活中,重管理轻技术、重学历轻技能的错误认识,应随时代变化彻底扭转。在很多发达国家,匠人收入普遍比大学毕业生要高,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同样被视为“家族的骄傲”,这值得我们反思。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匠人的文化,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应然之举。
⑥打破固有的偏见,在全社会营造和确立一种推崇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才可能有更多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像瑞士的钟表匠那样,从容淡泊、精益求精、匠心不改,毕生做好一件事,做到近乎完美。
(出自《光明日报》,文章稍有改动)
【1】通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②段写劳力士手表地精细,其用意是什么?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亲爱的同学们,此时你正坐在考场里进行着语文学科的考试,相信你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其实,我们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无不经历着一次次的“考试”,倘若能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那么,在人生行进的道路上,我们会走得更坚实。
请以“一份满意的答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文中出现不准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书写清晰规范,卷面整洁,600字以上。作文内容记叙完整、具体,描写生动、细致,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