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的片段选自《海底两万里》,这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
我于是躺在地上,正好躲在藓苔丛林的后面,当我抬起头来,我看见有巨大无比的躯体发出磷光,气势汹汹地走过来。我血管中的血都凝结了!我看见逼近我们的是十分厉害的✶✶,是最可怕的鲨鱼类,尾巴巨大,眼光呆板阴沉,嘴的周围有很多孔,孔中喷出磷质,闪闪发光。
A.三文鱼 B.鲛鱼 C.金枪鱼 D.纹翅鱼
2、下列哪一项的表达是正确的( )
A. 西游记中,唐僧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为徒弟,一路西行历经艰险,最终取得真经。
B. 哈克贝利和汤姆一起去了墓地。他们看见了,印第安人乔杀了罗宾逊大夫,后把刀塞到波特手里,冤枉他。汤姆他们害怕说出真相,会被印第安人乔杀死,所以他们用血立誓不说。
C. 智取生辰纲中,梁中书要杨志押送,杨志不要大张旗鼓,而要扮作客商,取大路往东京进发。晁盖、吴用等人扮作贩枣的客商,刘唐扮作卖酒的人,使计用蒙汗药药到杨志等人,劫了生辰纲。
D. 在小人国时,格列佛建议帮小人国制造火药和枪炮来巩固国防,但小人国国王却大为反感,因为他要以理智和仁慈来治理国家。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流觞:将盛酒的杯子放在上游,任其循流而下,停在谁前面,谁就要端起酒杯,饮酒赋诗。
B.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C. 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D.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沙的旅游胜地最让人气冲斗牛的就是橘子洲和岳麓山了。
B. 为了考上雅礼中学,他每天目不窥园,把看小说、玩手机的时间全都利用了起来。
C. 这次校运会的开幕式,班上的节目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催枯拉朽的创造力。
D. 对小明的一些问题,妈妈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5、阅读文言文选段《晏子谏景公》,完成后面小题。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④。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朝堂的台阶。④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思是听您的话。
【1】给下面句子用⁄划出两处停顿。
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公被狐白之裘(_____)
(2)晏子对曰(_____)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入见,立有间
(2)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4】晏子巧妙运用什么方法使景公闻命,“出裘发粟与饥寒”的?
6、阅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下列小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下列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飞雪”“即”字写出了塞外早雪,极言气候变化之大,暗写塞外特点。
B.“不暖”“薄”“不得”“难”等词凸显气候严寒,侧面反映了战士生活艰难。
C.这首边塞诗抒发了诗人因友人将赴塞外远行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D.诗歌以“雪”为线索,描绘了飞雪、军营苦寒、军中饯别、雪地送别等画面。
【2】请描述“风掣红旗冻不翻”诗句中的画面。
7、阅读下面的一组文本,完成小题。
足球进校园 新学期伊始,国务院就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要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
改革春风扑面而来,你准备好了吗?
【材料一:国内现状】
我想踢球
【材料二:专家观点】
作为校园足球的形象大使,前国脚郝海东近日接受了腾讯体育的专访。 腾讯体育:您也是一名父亲,您的孩子也在踢足球,那么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踢足球会影响学习,
如果要想踢得好,甚至还要放弃学习,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和校园足球推广大使的双重身份,您是怎样看 待这一问题的?
郝海东:足球不应该完全脱离学校和家庭,踢足球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可以促进学习。踢足球比起其他
体育项目更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学生在绿茵场上不停的高速跑动,弹跳,身体对抗,在运动中锻炼了 身体;踢足球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此外,足球场上分守门员、后卫、中场、前锋等 几个位置,相互之间要有默契合作才能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喜欢踢足球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团队合 作意识。还有,作为比赛,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队伍输,因此通过比赛能培养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你 们可以问问踢球孩子的家长或是老师,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比他们不踢球时反而更好。
腾讯体育:您认为校园足球要在全国推广,还存在哪些问题? 郝海东:校园足球的推广任重而道远,很多中小学都没有像样的足球场地,有的学校人均操场面积只
有 1 平方米,如果人人踢足球,怎么踢?还有,现在懂足球的体育老师实在太少了,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下 决心去努力改变的。
腾讯体育:前不久,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您认为,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段 时间涌现出一批我们自己的新的足球人才?
郝海东: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是不是我们能够保证有时间、有场地、有专业的人员指导孩子们去踢球。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在 10 到 15 年之间会涌现出大量的足球人才。而且还得有这么一个系统的保障,从 小学初中到大学这中间,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够自己选择,天赋好的可以进入职业足球联赛,其他的 孩子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
(选自“腾讯网”)
【材料三:前景展望】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规划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到 2020 年时将达到 2 万所,2025 年时达到 5 万所,彻底打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培养高水平足球人才。《方案》还让更多的人也意识到,学校 是育人的地方,校园足球也应该逐渐淡化成绩因素,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身体素质、营造足球文化的 有效途径。同时鼓励足球俱乐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选派职业球员、青少年球员到足球发达国家接受培训, 并力争跻身国外高水平职业联赛。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足球人才来自学校,来自社会各界。 足球学院的建立,将会在文化教育和足球运动紧密整合的新形势下为足球人才的培养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材料四:他山之石】
日本的百年规划
1950 年日本足协提出百年足球振兴规划,其中 50 年的节点要办世界杯,100 年的终极目标是夺得世 界杯。2002 年韩日世界杯算是完成了 50 年目标,2011 年日本女足赢得世界杯冠军,从某种考核标准来说, 百年伟业已经提前完成了。日本中小学的足球课是百分百普及。比如 U12,也就是小学阶段最高水平的比 赛,日本全国的队伍有 8000 多支,算算参赛人数接近 10 万。家长们、亲朋好友去观看比赛的热情,和世 界杯差不多,还有全国直播,非常有氛围。
法国的青训调整 法国足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经历过低谷,法国足协开始思考调整青训营。他们将青训年龄由原来
的 6 到 13 岁调整到了 5 至 12 岁,也就是说 5 岁就可以接受足球训练,一岁之差对于教学内容也有调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技术和体能的比重是 50%,现在技术的比重占到了 80%。1998 年法国拿了世界杯,2002 年拿了欧洲杯,法国足球重现辉煌。
德国“天才培养计划”
从 1990 年开始,德国足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1998 年法国世界杯 1/4 决赛遭淘汰,2000 年欧洲杯小 组赛出局。2000 年,德国启动了一项被称为“天才培养计划”的革新行动。整个计划持续了 10 年,德国
足协每年投入 8000 万欧元用于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经费用途主要用在校园足球、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 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德国经过 10的努力,2010 年获得南非世界杯季军,2014 年获得巴西世界杯冠军。
(根据有关材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说说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现状面临怎样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专家认为踢足球对学生有哪些好处?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郝海东认为校园足球推广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像样的足球场地和懂足球的体育老师太少,需要下决心去努力改变。
B. 《方案》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校园足球不应该过于强调成绩,明白足球运动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
C. 《方案》明确规划到 2020 年时足球学校将增加 2 万所,2025 年时增加 5 万所。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足球人才来自学校。
D. 日本、法国和德国在足球方面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在年龄规划、资金投入、目标设定以及足球文化氛围营造上,都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8、古诗文默写。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是在危难关头承担重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是一位豁达的词人,在逆境中也常常保留着积极的心态。如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__________,__________。(《定风波》)仕途坎坷,却仍不失报效朝廷的赤诚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
9、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
韩少功
①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②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套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教。
③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④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⑤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些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事实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⑥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就这样跨入了门槛。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就可能过不了经典化的门槛。
⑦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界限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知识精英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⑧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
(选自《2017中国杂文精选》,原名《有关经典的加减法》,有改动)
【1】下列对“经典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化”的过程有赖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
B.“经典化”往往离不开某些方面的特定推力,更离不开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C.“经典化”往往经由特定的人,基于特定的目的,凭借特定的方式来建构。
D.“经典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程度。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通常指那些跨过经典化的门槛、影响长存、具有典范、指标、基石意义的作品,经典也是一个弹性概念。
B.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经典作品身上大多留有他们的思想痕迹,因为他们掌控着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
C.第⑤段运用“法兰西人把葡萄酒建构成文化图腾”的例子,证明经典建构是有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
D.文章告诉我们,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在加法和减法的双向对冲下,等待文学史再度检验。
【3】结合选文内容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的看法。
材料一:畅销书”(Bestseller)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畅销书的特点是符合当时人的阅读口味,畅销书不一定就是好书。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狄更斯、马克·吐温的很多作品是当时的畅销书;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和金庸武侠小说、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也是当下的畅销书。
(选自“知乎”)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樱花时节
郝 俊
①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樱花的花瓣较小,颜色多为粉红或白色。我见过的樱花,更多似乎是介于两种颜色之间,嫩红中含着素白的花色是那般淡雅,犹如在水中涤荡之后,有了一种一洗尘埃之后的脱俗,又像是原本色泽浓艳的花瓣在水中浸渍,褪去了几分娇红,多了几分苍白。
②我觉得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看樱花就要看繁花锦簇、片片丛林的热闹。其他花则不然,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若单看一枝樱花便觉得太柔弱,太单薄,甚至让人难以觉出其生命迹象。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倘若花树密集,规模盛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③我记得第一次看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这般情景,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目不暇接。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是的,当一种美极其繁复,同时又蕴含连绵的韵律时,几乎是汹涌而来,会令人有点眩晕,可能是在记忆中一时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审美经验,所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④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樱花,不知道从哪里看起,越是想尽收眼底,越是难以穷尽。这样的美来得如此急切,让人振奋,也让人感觉有些压迫,这种不适应会在短时间内激发心灵,使内心的感受能力迅速扩展。这种体验,让我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如果看到零星几只萤火虫,总觉得它们像一盏盏微弱的灯,飘忽不定,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黑夜吞噬,出于同情和怜悯,看一眼就想替它们把光再拨亮些。试想,如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几只,而是数万只萤火虫在眼前闪烁,这时我们一定不会觉得它们渺小。我们会醉心于它们漫天飞舞时的流光溢彩,会觉得这些小精灵正在尽兴地释放自己的光芒,那么欢快,那么耀眼,那么势不可挡。当我们感觉它们化作繁星点点之时,我们的内心早已阔大辽远,灿若星河。
⑤看樱花也是如此。一朵樱花甚是娇小,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内心就不只是顿生怜爱了。知道樱花的花期短暂,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赢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花开,蔚为壮观,有一种试图将一时的绚烂推向极致的意味;花落,悲壮不已,看万花飘零,满地残红,便觉得有一种芳华骤逝的伤悼。或许,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
⑥今年看樱花,没有选择白天,友人相邀到近郊的一所植物园,晚上踏月赏樱,感觉甚好。月夜赏花不仅是看花,准确地说是“会花”——与花约会。既是约会,自然不同于白天犹如“花展”一般的喧闹,更不是用贪婪的目光一味地捕获视觉享受。约会是在静谧之中收获惊喜,通过彼此微妙的交流,有了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我看着一树树连绵的樱花,愈发觉得这些繁茂的花枝宛如海底的珊瑚,美得奇异,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变成一条鱼,畅游花海……
⑦花是草木中生发出来的一抹芳华,其美不在色香之惑。人们之所以赏花、赞花,终究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怜花,惜花,其实是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欣赏着夜色里的樱花,期盼下一个樱花时节的到来。
(选自2018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樱花有哪些特点。
【2】结合语境 ,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
(2)欣赏着夜色里的樱花,期盼下一个樱花时节的到来。
【3】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
【4】联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5】读完这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6】请将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句与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的写景角度以及各自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链接材料: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观,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季羡林《幽径悲剧》)
1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以下问题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淌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月,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⑾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
【2】第③段中作者“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的原因是什么?
【3】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结构、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请概括作者在文中谈到的“从草木身上得到的人的道理”。
12、阅读卜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小孩为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他将一个个空木桶整齐地摆放好,但风总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于是小男孩想了一个办法。他去井边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把它们倒进那些空空的橡木桶里。
然后小男孩发现那些橡木桶没有一个被风吹倒的,也没有一个被风吹歪的。
给自我加重,这是一个人不被“风”吹倒的最好方法。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