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庞涓恐其贤于己②赵急,请救于齐
B.①齐使田忌将而往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C.①虏魏太子申以归②木欣欣以向荣
D.①窃载与之齐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下列与“天下诸侯朝觐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缚者何为者也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D.石之铿然有声者
3、选出都是反义词的一项( )
A.追求——放弃 虚伪——真实 抽象——具体
B.幸福——痛苦 妨碍——阻碍 缩短——延长
C.温暖——寒冷 惆怅——欣慰 谅解——埋怨
D.苦闷——喜悦 高雅——通俗 节俭——吝啬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引用与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锦瑟》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梦已远去,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罔然。
B.《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观点相同。
C.诸葛亮忠心辅佐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得到了极高的赞誉,这可借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来概括。
D.韩愈在《杂说(四)》中描绘千里马惨遭埋没的句子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还是普通知识分子所坚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都体现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B.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或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D.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B.文章通过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得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得到了整体呈现。
C.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例证与引证并举,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D.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谨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朝、五代十国以及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的王维《山居秋暝》。
B.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和实践的理性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7、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在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通过描写女主人的服饰用反衬手法写出其孤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玉案∙元夕》中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3)《鱼我所欲也》一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习近平主席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讲时说:“如果没有中墨两国人民友情汇聚成的浩瀚大海,中墨友好合作的大船就不可能乘风破浪继续前进。”正如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了蜀道的山高水险,“___________”一句以太阳神的神话来写山之高,接着“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河流的波涛汹涌。
(3)《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如果能跟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商量宫中大小事情,然后实施,可以达到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2)韩愈在《师说》中,圣人孔子转益多师的例子论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这种观点,他给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认为,蚓从先天条件上看,不如蟹更容易生存,而结果却恰恰相反,是因为蚓“_____________”,而蟹“_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形象的语言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否则北伐就会遭到失败的一句是“__________”。
11、名篇名句默写。
罗曼•罗兰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的内在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人民的种种热情、思想和理想。”所以一个人,如果他从来没有读过《离骚》,不能体会到屈原面对百姓疾苦而无可奈何发出的“________,________”的苦痛;从来没有读过《庄子》,不能体会到庄周在《逍遥游》中对宋荣子“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仍然处于的局限的惋惜;从来没有读过唐诗和宋词和千年文章,不能感奋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的忧乐观……这一切都一无所知,那么,他绝没有资格说他懂什么是“中华民族”!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2)_______,不可废也;______,如之何其废之?论语》)
(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5)_____,______。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1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草
何正①
春来无处不芳菲,色透湘帘好染衣。
南浦晚烟凫鸟没,曲江寒雨鹧鸪飞。
高人有意怜新绿,游子无心恋旧归。
淮海②年年空入望,六朝王业竟成非!
(注)①何正,元代分水人(今浙江桐庐县人),曾辗转游仕各地,后弃官,号云壑道人。②淮海,古地名,桐庐古代属淮海范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用双重否定句式展示了一个春花烂漫的世界,烘托了环境的美好,为写春草营造了氛围,接着侧面写出了草色之浓绿。
B. 颔联意境开阔,野鸭隐没在江边的晚烟中,鹧鸪在曲江的寒雨中飞翔,诗人虽未直接写春草,但春天的活力依然扑面而来。
C. 颈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借那些有高蹈情志者和游子对盎然新绿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比,突出了漂泊游子的思乡怀归之意。
D. 全诗语言雄奇奔放,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由景及人,以乐景写哀情,在春景的描绘中寄寓了诗人浓厚又深广的情思。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早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还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今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①。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早,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怒。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B. 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C. 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D. 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B. 两税,古代指唐朝开始在夏和秋两季征收的两次土地税
C. 言官,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
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源关心百姓疾苦。他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西安发生大瘟疫,他不仅救活了好多人,还上奏请求让百姓缴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
B. 魏源清廉正直有作为。黄河以南发生旱灾,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帮助流亡的百姓重建家园。
C. 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天成、朔州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D. 魏源断案多平和宽缓。计资说,武官犯其他罪的,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
(2)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
15、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这个人的成长史。这个成长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事业上的。好的阅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不良的阅读会为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结合你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积累,讲一讲阅读是如何促进一个人成长的,或者谈谈你对上面这段话的感受或认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