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东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 2、下面的句子表述正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连日暴风雨,使荷兰海岸出现大批流离失所的海豹孤儿。它们如果继续暴露在外,几乎难逃死亡的命运。幸好当地的志愿者们建立起了海豹孤儿院。

    B.过去氢化植物油被广泛用作植脂末的原料,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氢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无益,只会增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C.活性炭组成成分主要是木炭、各种果壳和优质煤等配置而成,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原料进行破碎、过筛、催化剂活化、漂洗、烘干和筛选等工序加工制造而成。

    D.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提出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校车优先通行权利,加强校车监管,保障校车安全。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对晋丝毫没放在心上,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4、下面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嬉闹  默契  反馈  自名得意

    B.锦瑟  报晓  杜撰  冷嘲热讽

    C.浩瀚  畏惧  两鄂  刨根究底

    D.缭倒  撬开  蹂躏  撒手人环

  • 5、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顺流而 B.望武昌

    C.不知东方之既 D.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剧摄影是摄影家将京剧演员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完美地呈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B.京剧摄影家若能在动态抓拍中抓住人物表演的眼神,其作品就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C.京剧摄影家在剧场抓拍既要有专业的摄影技术,又要充分了解京剧表演,还要能随机应变。

    D.京剧摄影家只要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就能为京剧艺术表演留下精彩的瞬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和独立性为立论前提,论述了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要“画外功”。

    B.文章第二、三两段论述了京剧表演的动态瞬间和传神瞬间,是为了阐述如何鉴赏京剧表演艺术,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C.文章采用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阐述了京剧摄影怎样才能将京剧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完美地呈现出来。

    D.文章结尾把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比,强调京剧摄影也需要长期专心训练,才能创作出精品,留下京剧表演的精彩瞬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京剧摄影家抓拍到了京剧表演者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就完美地表现了京剧表演艺术的精彩瞬间。

    B.虚实、远近、植染、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也是京剧摄影家的“画外功”。

    C.京剧表演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美好情感抽象幻化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

    D.京剧演员在舞台上只要通过眼睛来传神,就表达出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而形体配合则可有可无。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完成下面的课文默写填空。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

    (2)韩愈在《师说》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择师标准,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贾谊在地《过秦论》中论述秦朝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要加强百姓教育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写士大夫从师的错误认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荚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词人来到当年赤壁战场,由流逝的江水联想到风云人物,感慨万千。

    B.词中年轻有为的周瑜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鲜明对比。

    C.“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指词人想象周瑜当年大破曹军的情景。

    D.此词用“大江”“惊涛”“千堆雪”等意象,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衣,古代平民装束,与“短褐”、“粗布短衣”类似。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借代修辞,指平民,相当于“白丁”。“布衣之交”指的就是普通人之间的交情。

    B. 漂母,就是指在水边漂洗衣服的老妇,在本文指那个给韩信饭吃的老妇人。后世有“漂母进饭”的成语,指施恩而不望报答。

    C. 郎中,古代官名,其职位仅次于尚书,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至宋朝逐渐成为医生的代名词。

    D. 斋戒,一种宗教活动形式,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送璧时斋戒。大王亦宜斋戒。赵王乃斋戒五日。”

    3下面对原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常常食不果腹、三餐不继,他曾在南昌亭长家白吃了几个月,最后因被嫌而离开。后来遇到了一个洗衣服的老妇人,给了他饭吃。

    B. 韩信少时常佩戴刀剑,但内心实际胆怯。有一少年屠户侮辱他,让他从胯下钻出。韩信没有正眼看他,就从胯下钻出了,别人都认为他确实胆怯。

    C. 韩信一开始追随项羽,项羽任命他为郎中,但其实不重用他,他提出的建议也没被采纳。他后来归顺汉朝,因获罪差一点被斩首,滕公救了他,向汉王举荐他做了官。

    D. 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萧何认为他是一位奇才。后来韩信因为汉王不重用他,就逃跑了。萧何闻知韩信逃跑,没有报告汉王就去追赶,汉王觉得好像失了左膀右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2)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诗人流沙河生前有一次回母校,写过一副对联:正当花朵年龄,君须有志;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

    材料二: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刷拼多多。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百分之九十都在二十四岁以下,这个年龄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