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是某品牌运动公司拟写的声明片段,审核人员认为其中有几处语言不得体,便做出了一些修改,请选出下列选项中修改正确的一项。
XX牌球鞋是XX运动装备公司旗下的名牌产品,商品注册证号为:XXXXXX。在国内市场上①名气很大。但近来在市场上②发现有些公司盗用我厂的商标,生产、销售同类产品,不仅对我厂产品的声誉造成了③一些影响,也违反了我国商标法。对此,本公司授权XXX律师,郑重声明:凡上述侵权单位及个人,④请求停止侵权行为,⑤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A.①“名气很大”改为“享有盛誉”;②“发现”改为“听说”
B.②“发现”改为“听说”;③“一些”改为“严重”
C.③“一些”改为“严重”;④“请求”改为“必须”
D.④“请求”改为“必须”;⑤“否则”改为“要不然”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指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指体犹未壮),冠(行冠礼,表示成年)”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由此可知,衡阳在衡山的南边。
C.“自翰林出滁上”中的“出”指京城到外地任职。白居易《琵琶行》序中“予出官二年”也是此意。但前者是升官,后者是贬官。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儒家的《诗》《书》《礼》《易》《乐》《春秋》,“传”指解释经书的著作。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继2007年冬天我国南方雪灾等以后,如今四川境内大部分地区又遭遇罕见的强烈地震,这真是多事之秋啊。
B.《走我自己的路》这其实就是李泽厚著作的特点:决无陈词滥调,充满新鲜气息。唯其如此,他才在表现出人格魅力的同时,也表现出思想的魅力。
C.“免费开放”的新政策,让全国各地许多博物馆从人气冷清的休眠状态变得门庭若市,甚至要预约才能获得参观机会。
D.英国金斯顿大学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很干净的人家,平均每张床上的被褥螨虫和尘埃螨虫至少有1.5万只,让人手足无措。
4、选出加点词语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群贤毕至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④东望夏口,西望武昌 ⑤不知东方之既白 ⑥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⑦以故其后名之曰 ⑧齐彭殇为妄作 ⑨有泉侧出
⑩足以荣汝身 ⑪ 项伯杀人,臣活之
A. ①②⑤/③④⑥/⑦⑨/⑧⑩/⑪ B. ①②/③④⑥/⑦⑪/⑤⑧⑩/⑨
C. ①/②⑤/③④⑨/⑥⑦/⑧/⑩⑪ D. ①/②⑩/③④⑨/⑥⑦/⑤⑧/⑪
5、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_____不可。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_____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_____仍完全不变。有时换一个说法便觉_____。
A.锱铢必较 思忖 兴味 索然无味
B.斤斤计较 斟酌 兴味 兴致索然
C.锱铢必较 斟酌 意味 索然无味
D.斤斤计较 思忖 意味 兴致索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六条鲶鱼
李亚民
刚刚过了六十岁生日的老苏,像平时一样七点按时起床准备上班。
爱人柳枝柔声提醒他:“你退休了,忘啦?好好睡个懒觉歇歇吧。”
“还真忘了,习惯起早,不睡了,我出去转转。”
老苏走在大街上,集贸市场的叫卖声惊醒了漫无目的的他。哦,今天都农历腊月二十四了,年味越来越浓啦!一想到这,老苏马上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
老苏家四口人,除了他、妻子柳枝、儿子苏鱼以外,还有一个八十八岁的老妈。
儿子生下来没奶吃,为了下奶,他给柳枝买了不少的鲫鱼,柳枝平时爱吃鲶鱼,总说吃鲫鱼得把鱼汤当中药汤往肚子里咽,所以啊,在柳枝奶多了之后,就开始改吃鲶鱼了,柳枝每天一条从没说吃烦过。抓周时,老苏在孩子眼前摆了满当当的笔、书、章、算盘等等几十种东西让孩子挑,想看看这孩子将来到底能有啥出息,你猜怎么着?嘿!在那么一大堆的东西里边,孩子偏偏挑上一条小鱼儿!让一家人开怀大笑!“唉,也算是缘分吧。”老苏的妈妈说:“干脆啊,这娃娃大名就叫苏鱼吧,鱼儿是孙子一个月的饭碗嘛。”
一家人同时叫好:“就叫鱼,苏鱼,好听,寓意也好!年年有余。”
其实,老苏最喜欢这个名字了,他心里有一句话没说出来,那就是几十年了,他都坚持在过年时提前买好两条鲶鱼养在家里,等到除夕那天把鱼做成鱼丸子,家里人都爱吃他做的鱼丸子,尤其是老妈。几十年来,老苏觉得家庭幸福,老妈身体好,他觉得是鲶鱼给他们家带来的福气。
这样想着,老苏快步来到市场,直奔鲜活的水产门店。今年不能只买两条,儿子带未来的儿媳妇回来。想到儿子,老苏脸上笑开一朵花,苏鱼从小学习好,研究生毕业后,考上省城的大医院,今年三十一岁了,刚谈了个女朋友,同一家医院的,说是过完年就结婚。想着想着,老苏美的,高兴地挑了六条鲶鱼,一样大小,一个一斤多吧,六六大顺,数字吉祥,老苏喜欢的。
回到家,像往年一样,浴池里放了半池子水,六条鱼放进去,个个欢实的,你争我抢,游来游去。
柳枝过来一看:“老苏呀,今年咋买六条呀?加上儿媳妇咱五口以,每人一条还吃不完。”
老苏神秘地:“总不能买五条吧,六,数字多好啊!”
屋里座机响起,老苏迈步进屋拿起电话:“儿子啊,你们到哪了?什么?除夕放假啊。”
电话那头是苏鱼:“爸,就是给你们说一声,怕你们望眼欲穿嘛,呵呵。”
一切归于平静和等待,等待着孩子回来团圆,等待享受天伦之乐。
腊月二十六开始,微信上零零星星出现疫情,老苏、柳枝、老妈的心都跟着揪起来了。担心着儿子苏鱼和儿媳还没回来,担心亲戚朋友,担心全国人民怎么能渡过这个难关。
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气氛一天比一天紧张。老苏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儿。
腊月三十,儿子苏鱼打来电话:“爸爸,给我奶奶妈妈说一声,今年过年回不去了,我和你们未来的儿媳妇都临时抽调去武汉防控疫情啦。”
“我们怎么办?这个太突然了,年怎么过?”老苏很着急地说。
儿子安慰老苏:“爸爸,您是咱们家的顶梁柱,千万要稳住,别慌,和我奶奶、妈妈都待在家里,你们待在家里就是对国家最好的帮助和贡献。”
是呀,还能怎么办?照办!老苏交代柳枝和老妈不出门,要勤洗手,去院里或者门口就戴上口罩……啰里啰唆交代一大堆。
老苏呢?无所事事,天天给鲶鱼换水。
年三十,按惯例是准备春节的吃食,包括炸鱼丸子。
老苏磨刀霍霍,他来到六条鲶鱼池子跟前,看到鱼没有之前活跃了,每条好像都知道自己面临着死亡,他隐隐约约看到鲶鱼眼中闪动的泪光。老苏的心揪了一下。
武汉最早发现疫情,电视上报道说疫情来源于海鲜市场。
海鲜市场!老苏的心,又猛地揪了一下。
老苏想,是人类打扰了水世界的精灵,人们为了过年高兴而不管水世界的生灵宁静的哭泣。那么我今天要吃的鱼,也是属于水世界的呀。想到这里,老苏哭了。他不由分说拉上老妈和柳枝出门,门卫处已经很严格管控出入了,他按要求登记后开着车,匆匆来到涧河边,扭头对爱人柳枝和老妈说:“咱们今天就放生这六条鱼。”
老妈和柳枝鼓掌表示支持老苏的决定。老苏从车上提下装鱼的两只桶:“对不起啊鱼儿,我们今天放了你们,请你们原谅我们这些俗人的无知吧!”
六条鱼,进入水中,摆摆尾巴,快活地游走了。
老苏、柳枝和老妈在河边站了很长时间,才默默离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故事放在全民齐心打赢防疫攻坚战的背景下,贴近生活,契合热点,表现了作者灵敏的时代嗅觉。
B.小说插入儿子抓周的情节,既补充了故事的相关内容,又交代了老苏及其家人对“鱼”的独特情感。
C.小说没有详细描写儿子和儿媳,但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无数个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冲锋陷阵的崇高使命感。
D.小说构思巧妙,文笔细腻,华美的语言中不乏温情,简单的故事中蕴含着深意,可谓是为时代而作的佳作。
【2】老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3】分析小说结尾写老苏给六条鲶鱼放生的用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幕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志在千里(《龟虽寿》)
(4)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滁州西涧》)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邻家理筝
徐安贞
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
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
曲成虚忆青蛾敛,调急遥怜玉指寒。
银锁重关听未辟,不如眠去梦中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写夜深更阑,诗人对月无眠,看似与诗题中的闻筝无关,实则为写听筝蓄势。
B.满怀愁绪之际听到闲适悠扬的筝声,诗人的眼前浮现出一位美丽女子理筝的画面。
C.“虚忆”“遥怜”表明诗人是根据筝声的曲调节奏在想象女子弹拨时的表情和动作。
D.“银锁重关”回扣颔联中“画阁”一词,形容诗人和理筝女子之间存在着种种阻隔。
【2】请简要分析诗中“不如眠去梦中看”的原因。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生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臣憎张仪,仪之所在,必具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即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
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固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王可伐韩临周。’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张子仪以秦相魏,齐、楚怒而欲攻魏。雍沮谓张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则国家安,而百姓无患。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计过也。齐、楚攻魏,公必危矣。”张子曰:“然则奈何?”雍沮曰:“请令齐、楚解攻。”
雍沮谓齐、楚之君曰:“王亦闻张仪之约秦王乎?曰:‘王若相仪于魏,齐、楚恶仪,必攻魏。魏战而胜,是齐、楚之兵折,而仪固得魏矣;若不胜魏,魏必多秦以持其国,必割地以赂王。若欲复攻,其敝不足以应秦。’此仪之所以与秦王阴相结也。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齐、楚之王曰:“善。”乃遽解攻于魏。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B. 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C. 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D. 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惠”,是秦王谥号。谥号是君王死后根据他们平生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表示对君王的尊重和赞美。
B. “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C. “寡”,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称呼还有孤、不榖等。
D. “子”,在姓氏后加子是对对方的尊称,一般用于男性,如孔子、庄子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惠王死后,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乘机毁谤张仪,指责他对武王不忠心。而此时齐国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他不该重用张仪。
B. 张仪谋略深厚、反应敏捷,以自己作为齐魏相争的诱饵,告诉秦王可乘乱取利,使秦王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从而远离祸患。
C. 张仪到了魏国,派门客把对秦王说过的话再说给齐王听,使齐王明白攻打魏国正中张仪奸计。齐王撤军,魏国得救,张仪也使自己在魏国得以保全。
D. 雍沮充分利用齐楚两国对张仪的仇恨,让他们误以为行使计谋会陷进张仪圈套,使他们放弃攻打魏国,从而挽救了张仪。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
(2)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
10、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请写一段文字,描绘你眼中的二附春景。
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②鲁迅先生在《呐喊》中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典型人物,请任选一位,对该人物进行评价。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观点明确,论据恰当,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