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
A. 余以光绪己亥四月
B. 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
C. 以黄金一铤置褥上
D. 宁以新居,久不成寐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C.孝悌:孝,指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悌,指兄弟间互敬互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开卷有益一直被人们视为至理名言。其实好坏不分, 开卷未必有益。
B.面对狡猾的犯罪分子,公安干警采取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终于将其缉拿归案。
C.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杜绝侃侃而谈、废话连篇的工作作风。
D.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4、下列句子中“也”字的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⑧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①∕②⑤⑥∕③④⑧∕⑦
B.①⑦∕②⑤⑧∕③⑥∕④
C.①⑦∕②⑤∕③⑥⑧∕④
D.①⑥⑦∕②⑧∕③∕④⑤
5、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全正确的是
A.多思曩昔 过去 足下方温经 敬称“您”
B.予更欲一觇北 侦查 戊申晦,五鼓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C.故山殊可过 经过 揭竿为旗 掀起
D.灵隐寺为尤 优异,突出 吾尝跂而望矣 提起脚后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岐山臊子面
红柯
陕西地界,吃面必吃臊子面,省城西安以及各县镇到处都是岐山面馆,因此原产地歧山就有了民俗村,民俗村大多在周公庙附近。那个伟大的周王朝肯定与吃喝有点关系,周武王挥师东进、逐鹿中原,除政治口号以外,臊子面、锅盔、面皮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到秦始皇时代,关西大汉就成了让山东六国瑟瑟发抖的虎狼之师。已经是2004年了,岐山地界臊子面的最高纪录还保持在六七十碗:一个人一顿吃六七十碗,碗不是南方人吃米饭用的酒盅碗,是大老碗。你可以想象周秦汉唐那个英雄时代陕西人的饭量有多大!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脸盆大的头盔,牛筋一样青橛橛的耐嚼耐咽的长面条,又辣又酸又烫,跟化开的铁水一样的汤浇到面上。汤是不喝的,回到锅里不停地轮回往返,次数绝对在六七十次以上。吃了面,血就热起来,眼晴跟脸红得喷火,心跳咚咚如鼓,只等一声号令,人的原始血性刹那间就爆发出来了,这就叫气壮山河。陕西人的黑老碗绝对是古典武士头盔的变形,周人、秦人从岐山出来挥师东进,汉人、唐人延续这个伟大的传统,东出潼关后,又开凿西域。他们高贵的祖先本来就是西北的游牧民族,西起周原东至潼关的八百里秦川把他们从牧人变成了农民,从牧草到庄稼,这种奇妙的转折并没有减弱他们驰骋大地的勇气和想象力。依然是巨大的青铜和铁的头盔,穿越河西走廊,穿越中亚细亚,汗血马、苜蓿、葡萄跟麦子、谷子长在一起,秦腔跟十二木卡姆连在一起。张骞等孤胆英雄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死面饼子和羊肉往铜钵铁盔里一放,倒上水,架上火,煮烂煮透,一碗下去,肚子就圆了,拍一拍跟鼓一样嘭嘭作响,可以撑到天黑。羊肉泡馍绝对是戈壁沙漠的产物,一天只吃一顿,人成了骆驼。
周人是比较讲究的,即使征战也不能急吼吼,一定要从容大方。臊子面汤宽,让人觉得奢侈,头盔那么大一碗汤,碗底就一筷头面条。可这一筷头面条又长又筋又烫,一粘嘴唇,急速吞咽,就发出哨子一样的嘘嘘声,一碗接一碗吃得快得不得了,要用盘上,大木盘里十几碗,一个女子端着,吃一碗递一碗,跟转盘机枪一样。我小时候亲眼见过十几个小伙子吃筵席,大铁锅不停地煮面煮汤,一大群女子穿梭般端面,还是跟不上,小伙子们出主人洋相,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因此红事白事,总要提防村子里虎狼般的壮汉。这种饮食启蒙对一个乡村少年非常重要。臊子面的汤是用臊子肉做的。五花肉切碎,慢火燣一小时,跟炖东坡肘子差不多。加上辣子、醋,慢慢地让猪肉燣成糨糊状,肉有一股浓烈的酸辣香味,汤也是酸辣味的。一层辣子油,一口吹不透。四川、湖南的辣,山西的醋,在岐山面跟前是小巫见大巫。我七八岁的时候吃肉伤了脾胃,吃臊子面只能吃一两碗,几乎是婴儿的饭量。你可以想象在岐山那地方,这样有多狼狈,一个人吃不成饭,谁都瞧不起你。
我的外婆是一个乡下老太太,外孙吃不动饭她着急呀,心里急,脸上看不出来。她慢条斯理地对我讲她辉煌的过去。农村妇女所有的辉煌就是厨房,有米没米必须让烟囱冒烟,而且要冒得笔直雄壮、直薄云天。在她的讲述里,臊子面的面条是青色的。案板上,面被擀开,又揉到一起,再擀开,再揉,再擀,面粉的筋丝全被拉开了,营养全都出来了,煮熟后就是青的,筷子挑起可以看见对面的人影,跟玻璃一样,客人们吃到六七十碗的时候,总要站起来松松腰带,放 开肚子再吃十几碗……我还记得六十多岁的外婆眼冒神光的样子,我的口水咽到咕咕叫着的肚子里,我都闻到了又浓又尖的酸辣味道,跟梦一样。在梦的后边,外婆真的到厨房去操作了,仿佛在童话世界里。我听到和面的声音、揉面的声音,我看见面被擀开了,跟被单一样一次次展开,白面变成青面,沿着擀面杖被切成细丝,酸辣汤味弥漫了屋子,弥漫了古老的周原大地,那年我十二岁,我一口气吃了三十五碗。外婆用鸡肉做的臊子。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吞吃面条的嘘嘘声。
(选自《经典阅读》,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既如实介绍了陕西的特色饮食风俗和自己儿时吃面的记忆,也任由思绪驰骋, 想象了祖先吃面时的场景。
B.作者认为,周武王挥师东进、逐鹿中原,除了用政治口号鼓舞外,特色食物对士兵的吸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C.文章写十几个小伙子吃筵席时出主人洋相和红事白事时提防村子里的的壮汉,表现了当地落后的民风。
D.文中想象了祖先们吃面时的场景,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陕西人自古就有的英雄气概和豪爽情怀。
【2】文章以画线句子结尾有何用意?请简要赏析。
【3】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
(2)《琵琶行》中运用衬托的手法来分别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与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道出了郁积诗人心中的万千愁苦,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4)《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整饬的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原因。
8、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重九
鲁渊
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
己知建德非吾土,还忆并州是故乡。
蓬鬓转添今日白,菊花犹似去年黄。
登高莫上龙山路,极目中原草木荒。
【1】这首诗的体裁是( )
A. 七言绝句 B. 七言律诗 C. 七言古诗 D. 七言歌行
【2】下列各句所表达的情感和这首诗最相近的一句是( )
A.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B.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3】诗歌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工烹饪,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初来请食单,余惧其侈,唶曰:“予故窭人子,每餐缗钱①不能以寸也。”笑而应曰:“诺。”顷之,供净饮一头,甘而不能已于咽以饱。客闻之,争有主孟之请。
小余治具,必亲市物,曰:“物各有天。其天良,我乃治。”既得,泔之,奥之,脱之,作之。毕,乃沃手坐,涤磨其钳铦刀削笮帚之属,凡三十余种,庋而置之满箱。他人掇汁而捼莎②学之,勿肖也。
或请授教,曰:“难言也。作厨如作医。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问其目,曰:“浓者先之,清者后之,正者主之,奇者杂之。视其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厄之。”曰:“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嗛嗛二卵之餐,子必异于族凡,何耶?”曰:“能大而不能小者,气粗也;能啬而不能华者,才弱也。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能,则一芹一菹,皆珍怪;不能,则虽黄雀鲊三楹,无益也。而好名者有必求之与灵霄之炙,红虬之脯,丹山之凤丸,醴水之朱鳖,不亦诬乎?”曰:“以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而终老随园③,何耶?”曰:“知己难,知味尤难。吾苦思殚力以食人,一肴上,则吾之心腹肾肠亦与俱上;而世之贪声流歠者,难奇赏吾,而吾伎且日退矣。且所谓知己者,非徒知其长之谓,兼知其短之谓。今主人未尝不斥我、难我,而皆刺吾心之所隐疚,是则美誉之苦,不如严训之甘也。吾日进矣,休矣,终于此矣。”
未十年卒。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为之传以咏其人。
(取材于袁枚《厨者王小余传》)
【注】①缗钱:串起来的铜钱。②搂莎:两手相切摩。③随园:袁枚的私家园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闻其臭者 臭:臭味
②必亲市物 市:买
③涤磨其钳铦刀削笮帚之属 属:类
④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 固:本来
⑤不亦诬乎 诬:欺骗
⑥而吾伎且日退矣 伎:通“技”,技艺
A.①⑤
B.②④
C.③⑥
D.④⑥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 理固宜然
B.他人掇汁而捼莎学之 杳不知其所之也
C.能大而不能小者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D.为之传以咏其人 以吾一日长乎尔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必异于族凡 您做的一定跟普通人不一样
B.能啬而不能华者,才弱也 能做简餐而不能做盛宴的,是才力弱
C.非徒知其长之谓 不是只知道他长远的打算
D.余每食必为之泣 我每次吃饭一定为他哭泣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今主人未尝不斥我、难我,而皆刺吾心之所隐疚,是则美誉之苦,不如严训之甘也。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出身穷苦人家的王小余初请菜单之时,担心主人贪嘴,故要求每顿饭花的钱不超过一寸。
B.王小余做菜必选良材,亲自烹饪。哪怕旁人拾起小余做的剩余汤汁,认真模仿也学不像。
C.王小余做菜很讲究。做过菜后,就洗净手开始洗磨用具,然后把它们放到柜子里收藏好。
D.之所以愿意一直留在随园,是因为小余认为主人既是知己,也是诤友,能让他不断进步。
【6】王小余身份卑微,其言却颇有见地。请依据原文,分条概括小余话中蕴含的道理。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年前的五四,“青年”的概念被真正发现,“五四青年节”成为真正纪念性节日。百年间,“新青年”“左翼青年”“知识青年”“四有青年”“文艺青年”等标签见证了中国青年的代际更替和成长。在21世纪的浪潮下,青年的标签走向了多元化,“自我” “叛逆”“佛系”“任性”“颜控”“硬核”“创新”“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有担当”“有品质”“有修养”……新时代青年人要亮出新标签。
你是什么青年呢?
请以“我就是___________青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希望你能彰显个性,紧跟时代,书写自我。
要求:选择一个词语,补全题目,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一篇记叙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