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以五言为主,为以后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 《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 《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合称为《激流三部曲》,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家》,它是新文学的第一部畅销小说,在这部小说里,觉新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他在五四思潮冲击下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和腐朽,下决心做自己的主人。
D. 《巴黎圣母院》塑造了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之心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道貌岸然而内心阴险毒辣的副主教弗罗洛等艺术形象,美丑对照,让人印象极其深刻。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百二十步接近于( )
A.60米 B.120米 C.180米 D.240米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及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若干。《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B.《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取“租界”之半,“且介亭”即“租界里的亭子间”。
C.约翰•高尔斯华绥,小说家、剧作家,近代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与威尔斯、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
D.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相如广成传 安置住宿
B.因厚赂单于 赠送礼物
C.空以身膏草野 恩惠,恩泽
D.羝乳乃得归 生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汉服”,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是黄帝开创、周朝建制、汉朝修补定型的传统服装体系。所谓“胡服”,就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想弄清楚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搞胡服骑射,就要首先弄清“汉服”和“胡服”有什么区别。
其一,上衣下裳与上衣下裤。汉服最典型的形制是上衣下裳,上衣象征天,下裳象征地。并且从生活角度出发,在当时气候温暖、面料粗糙的情况下,下身穿近似于围裙的裳显然更为舒适。相反,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天气寒冷,经常行走于野草荆棘之间,还有骑马的需要,所以胡服以上衣下裤为典型形制。
其二,左衽和右衽。汉服有一个典型特征是右衽,而大多数游牧民族采用的是左衽。右衽就是把左边的衣襟朝右边遮过去,左衽相反。其实,从生活角度和力学原理进行分析或许更为合理。农耕民族劳动常挥右手,所以右边的袖子所连的衣襟略小,才会动作轻便;而游牧民族以骑马射箭为重要动作,常左手擎弓,所以左襟略小会相对省力。现代男装采用右衽,女装采用左衽,仅仅体现的是男女之别。
其三,文与武的倾向。除了衣裳衣裤和左衽右衽这两种最明显的差异,胡汉之服还有如下不同:汉服宽衣大袖,胡服短衣窄袖;汉人腰系布带,胡人腰缠革带;汉人脚穿草鞋或布鞋,胡人则足蹬皮靴。
(摘自“百家讲坛”«中国衣裳»系列讲座)
材料二
材料三
不知道大家发没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上汉服,甚至有些穿着汉服去上学逛街。在开始的时候,当街上出现汉服的时候,路人大多都是异样的眼光。但现在再看,大多都是很正常的目光,甚至还会觉得好看,自己也要尝试。
对于火热的汉服热现象,网友留言:
“一方面需要广大汉服爱好者与从业者在诸多相异理念的碰撞中,摸索出定位上的共识,以竞合(泛指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来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策略)而非对立的方式,促进汉服文化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排除负面隐患,以去芜存菁的方式实现自我蜕变。”
“汉服必然复兴!也必须复兴!很简单,因为那才是我们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包含在我们汉族人骨子里的文化认同和感情认同!”
“汉服复兴,那是民族自信的象征。我偶尔也穿改良版的唐制汉服,确实感觉比穿现在流行款多了一份从容。”
“国家发展了,文化认同度高了,曾经流行欧式建筑,现在是中国园林,中国院子,曾经咖啡是时尚,现在喝茶又兴盛了,不必多言,是国家越来越厉害了,文化也自信了!”
(摘自《汉服文化为什么突然火了》《人民日报》2019年9月23日)
材料四
金陵汉服文化协会会长、南京夫子庙国学文化顾问贾蓓敏认为,目前南京本地汉服文化正处在历史最佳的发展期:关注度越来越广,行业开始逐步细分,出现了专门的活动策划推广、汉服销售、国学礼仪研究,服饰化妆道具专业人员也多了起来。但她也坦言,目前市场化运作的程度尚不够,所有汉服组织的收入来源,基本靠演出的劳务。“金陵汉服文化协会推出了教学服务、文传产品,但缺少专业运作,只能回本,还谈不上盈利,大家坚持参与,保持热情不褪,基本靠情怀。”
“当下汉服热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汉服爱好者只有20%追求专业、标准,绝大部分只是因为汉服好看才去穿”贾蓓敏说,现在看到人们穿出来的汉服,很多都是不标准的,只能算是“现代复古装”。
真正标准的汉服未必一定昂贵,但要求高、规矩也多,如果一丝不苟遵照肯定不利于推广的。“所以我目前是抱着开放态度的,但汉服的背后是中华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不能走样了。所以现在整个行业也在思考和迷茫,汉服要求标准应该如何制定。”
(摘自张可《汉服:曾经穿在深闺,如今红遍大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所谓的“胡服”,其实最开始指的是尧舜禹时代和先秦两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
B.综合表一、表二可得知,现今的汉服消费人群中,年轻女性是现今汉服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C.农耕民族劳动时常挥右手,所以汉服采用右衽,并一直沿袭到现代服装;而游牧民族经常骑马射箭,所以胡服采用左衽。
D.一个国家的传统服饰、建筑样式,甚至饮食习惯,都是文化的体现,要弘扬本民族文化,首先要热爱本民族文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服”通常意义上并不单指汉朝服饰,而是指汉民族传统服装,包含的朝代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
B.许多人只有因为好看才去穿汉服,而且穿出来的汉服很多都是不标准的,只能算是“现代复古装”,在贾蓓敏看来,这其实并不利于弘扬真正的汉服传统文化。
C.真正标准的汉服推广的难度之所以比较大,主要原因倒不一定是价格昂贵,而是因为标准的汉服要求高、规矩多。
D.从材料看,民族情怀与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规模化产业的发展,都是推动汉服火热的重要原因。
【3】汉服行业在实际发展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借助细节动作加以摹写,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写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对和自己一样有不幸身世的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注)陈亮,多次向宋孝宗上书陈述抗金方略。据《丽情集》记载,御史裴质和成都歌女灼灼有情,裴质被召还朝后,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选取典型景物,从视觉、听觉、触觉和远近等多角度,有层次地营造了氛围。
B. “碧幕霞绡一缕红。”日近西山,夜幕即将降临,轻绡一样的彩云穿透蓝色的天空,投下一缕红色的霞光。这样美丽的景色不禁让人心生哀愁、留恋。
C. “冷”字不仅指暮春时黄昏天气微冷,还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冷寂和愁绪。“愁”字写出词人的满腹惆怅。
D. 下阕“往事已成空”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愤。诗人以灼灼自喻,想用翠绿色的软绡收集自己的眼泪,寄给皇帝,以让他知晓自己的一片赤诚忠心。
【2】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格不同,请从用典角度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B.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镜头一:法国某著名百货公司,人潮涌动,中国游客争相购物。
镜头二:美国总统特朗普五岁的外孙女,用中文声情并茂地背诵《三字经》。
镜头三:中国高考前夕,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发微博鼓励中国考生“未来将因你们而生”。
镜头四:非洲马里,中国工人在援建医院的工地上热火朝天地工作着。
镜头五:中国产的仿制刀具经过各种破坏性测试后仍完好无损,德国网友一脸惊叹。
镜头六:西班牙足球俱乐部,前来求学的中国少年在绿茵场上训练,挥汗如雨。
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看了以上六个镜头,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个镜头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