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厦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2016年10月中旬,韩国总统朴槿惠被曝出亲信干政门丑闻,其执政团队举足无措,导致事件一步步升级。

    ②金马奖如火如荼落下帷幕,长时间蝉联网络平台榜首,其热烈程度可想而知。

    ③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喜欢盲动,他们浅尝辄止,这影响了他们的深度。

    ④“借贷宝”平台模式暗藏危险的规则,多地不谙世事的大学生未借款先负债,被骗惨了。

    ⑤《爸爸去哪儿》主题曲成了大小朋友耳熟能详的歌曲,街头巷尾,几乎人人都能哼上两句。

    ⑥近日,重庆多个区县遭遇浓雾“锁”城,受其影响,多条高速公路路况扑朔迷离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③④⑤   D. ①③⑥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高皇帝过鲁,以太牢 B.高祖欲长洛阳

    C.而纪之,统而理之 D.士卒皆歌思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变成角色,就是为了舞台逼真,让演员的表演更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

    B.中国戏曲注重演员的表演,与西方的戏剧相比,中国的戏曲情节在客观真实性上远不如西方的戏剧。

    C.西方观众看戏剧都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

    D.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戏剧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

    B.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因此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

    C.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布景,为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D.《画筌》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戏曲理论受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启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空间“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     

    A.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数声唱出千秋事,双手招来百万兵。

    C.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D.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德国戏剧改革家布菜希特在导演《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时,在舞台上表现随军女商贩大胆妈妈跟着大军转战欧洲,却让演员拉着小篷车只走了几圈。布菜希特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他的做法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

    (2)庄子《逍遥游》以“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小年” 的特征。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采用对偶,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句子句诗是:“______________。”

    (2)《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最能体现农民在烈日下的田间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华《春行即兴》中“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一句表明秦国是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杜鹃,又名“子规”,常在春夏季节彻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许多情思。古诗词中经常使用杜鹃意象,来表现孤独、悲苦、哀伤、乡愁等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自己摆脱束缚,归途中轻松愉快,心灵得到最大释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逍遥游》中描写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察他人,从而选择他人之长而反省自己之短,以孔子的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仁》)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3)“镜”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常揽镜自照以表达情感,在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命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释:

    ①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②居人下:指官人,处于人家下面。

    ③客:诗人自指。

    ④长沙傅:西汉贾谊年少才高,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

    【1】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

    【2】诗人为什么独自流泪?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正襟坐   ______   ②一世之雄也  ______

    非吾之所有______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东山之上 是饮酒乐甚

    B.凌万顷茫然 泣孤舟嫠妇

    C.不知何时止不盈 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D.举匏樽相属 方存乎见少,又奚自多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4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二段客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让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舞动起来,更使人闻其声也要落泪。

    B.第三段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主客问答只是赋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反映的都是作者的思想。

    C.第四段作者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创造了一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包含着人生哲理的独特艺术境界。

    D.本文通过作者与客泛游赤壁的见闻,以及主客间的辩驳,体现了作者从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思想过程。

    5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客与苏轼的观点有何不同?

    6本文重点描述了“明月”,说说“明月”这一意象在文章的抒情和说理方面有何作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近日,在国航一架由浙江飞往北京的航班上,因飞机前舱有“男团”成员,在飞机落地滑行阶段,后舱有多名粉丝站在过道上举着手机拍照,并试图涌向前舱,机组人员一再劝阻大家回到座位,但无人听劝。

    材料二:

    如今娱乐圈新生代顶流人物张一山、范丞丞、关晓彤几位当红明星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取景拍摄电视剧《曾少年》。校园里根本就没有学生特意围观明星,来来往往路过的也只是看了一眼后,该上课的上课,该去打水的打水。为了防止人群拥挤造成秩序混乱,剧组还专门雇了保安,结果根本没用上。

    材料三:

    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举行。明阳山殡仪馆外,人们排起了长队含泪送袁老最后一程。载着袁隆平院士遗体的灵车,从地下通道缓缓驶出时,人们齐声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大家追着灵车,跑了很远很远。

    上述材料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自身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