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离骚》,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B. “乐府”是指汉代设置的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C. 鸡鸣、五更、黄昏、人定等,均是古代表时间段的词语,其中“人定”指亥时,相当于现在夜间21~23时。
D.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作者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他是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今年重阳节,学校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向老校友们通报了学校多年来的发展形势。
C.这些大妈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一般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B.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C. 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
D.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性情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2】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的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B. 在“人生的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C.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D.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B. 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C.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D. 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含义是一致的。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表现诗人关心国事、潸然泪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神话中的仙山来烘托天姥山神秘莫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思及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不禁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困惑。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描写了大鹏南徙时的壮观场面,认为大鹏虽能飞上万里高空,仍然有所依托。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过去的错误选择虽不可挽回,但未来还可补救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
7、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处。
(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周瑜的赫赫战功。
(4)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形势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
(5)李清照《醉花阴》中,把人与黄花对比,写出自己因思念之愁,形体不断消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代诗人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同样用管箫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2)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家门不幸,很晚才有子嗣。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思想的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进行了批评。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3)“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2】作者在此诗中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中(节选)
贾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 冀:希望
B.禁文书而酷刑法 酷:使……严酷
C.离战国而王天下 离:离开
D.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借 使:假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一组是( )
A.①以暴虐为天下始 ②秦亦不以城予
B.①若是,何也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C.①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后虽有淫骄之主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心。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②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根据以上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自主立意,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