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承德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与蝼蚁何以异?

    A.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B. 《齐谐》者,志怪者也。

    C. 俯察品类之盛   D. 引以为流觞曲水

  • 2、下列各句中,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母亲因病刚刚去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B.某集团公司老总,得知当地一工厂决定转产,生产本公司急需的零配件,但缺乏技术,打电话说:希望本公司与贵厂紧密合作,贵厂遇到的技术问题,本公司将鼎力相助。

    C.某当代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D.一位文学爱好者写了一个剧本,寄给一位剧作家,请求帮助,附短信一封:冒昧打搅,恭请海涵,谨寄拙作一篇,请百忙中斧正。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有关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已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源于人的内心。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华的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时代的推进,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在中华先民们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非人间的内容在诗国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人本精神就是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正因如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便是个人抒情的性质。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思想并不轻视个体的意义,他们那么重视修身养性,正是着眼于个体人格的建树。孔子深为赞赏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状态,正是充满抒情意味的诗意人生。与儒家相反,老子和庄子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诗化。老、庄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他们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除诗歌以外的其他样式也不例外。例如《史记》本是史传文学,但因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而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元杂剧《西厢记》本是敷演故事的戏曲,长亭送别时崔莺莺主唱的套曲,不是优美的抒情诗又是什么?小说《红楼梦》堪称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卷,但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如宝黛爱情等无不写得优美如诗。西方的文艺理论家着意于绘画是空间艺术而诗歌是时间艺术的辨析,而中国的艺术家却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融通境界津津乐道。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整体上带有浓重的抒情性质,它是无数中华先民充满个性的灵心慧性所创造的作品的集合。

    (摘编自莫砺锋《人本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民充满文化自信,使得中华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的关系。

    B.中国的神话传说折射人间现实,先民会将对现实英雄的崇拜寄托在神话人物身上。

    C.儒家与道家以相同的态度、方式追求诗意人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D.“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脱离生活实际的诗歌一定得不到先民的认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基础,然后从古代神话入手展开论述。

    B.文章以诗歌、戏剧、小说等为例,阐述了人本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C.文章第四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中西方艺术观点的差异。

    D.文章论述人本精神在诗歌和在其他文学样式中的体现时,着墨多少有所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人本精神价值取向使得文学家注重表现情感、书写内心世界。

    B.神话传说是对英雄人物的文学表述,但蕴含历史因素,其史学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C.古代每部文学作品都充满抒情意味,集合在一起使古代文学具有浓重的抒情性质。

    D.中国古代文学家要追求作品的抒情性,就一定会忽略作品的现实性和教化功能。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2)《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与悲壮。

    (4)《书愤》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给了古人多少感动和哀伤,于中国古典诗人而言,自然山水是他们寄情的最佳对象,也是他们最终的精神归所。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面对清新恬静的乡间景色,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直接表达由俗世返回自然的喜悦之情;在《登高》中,面对苍茫萧瑟的夔州秋景,杜甫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哀叹,流露出长期漂泊、老病孤独的悲苦之情;在《赤壁赋》中,面对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的美景,苏轼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则是表达游人对明月的喜爱,在山水清音、草木荣枯中,诗人抒发了个人情怀、领悟了人生真谛。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月出后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2)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大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的“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均由此化用而来。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锣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3)《锦瑟》一诗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到头只是一场梦的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做了充分反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凭箜篌引》中用“神妇”“蛟龙起舞”等意象渲染乐曲美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李高隐在《锦瑟》中用庄周和杜宇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②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农民起义军的情境:“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

    ③《李凭箜篌引》:“__________。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描写出乐音清脆和缓、惨淡清丽的特点,达到了消融冷气寒光、打动天帝的效果。

    ④月下远望秋山,辽远阔大,空明澄澈,让人不禁想到黄庭坚的诗句:“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春天到来后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景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秋日傍晚开阔江面上美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滕王阁序》中,王勃于滕王阁上俯瞰时,看到了许多富贵人家,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

    (5)庄子《逍遥游》中引用《齐谐》里的话,重点描述大鹏对风依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注]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注]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端午由来:屈原投江殉国,楚人感念他忠诚却不被国君容纳而纪念他。

    B.屈原的才华和忠诚也无法阻止小人的诽谤,“何尝”二字道出诗人的惋惜之情。

    C.“未泯”一句说明公道自在人心,人民对小人的痛恨即使过了千年也没有消除。

    D.“遣漫后踪”一句说端午赛龙舟的风俗,而“遣”字也可看作后人对屈原的追慕。

    【2】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的传统,请具体分析本诗最后一联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然,然后可也。”

    (选自《墨子·贵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有人A于此B有子C十人D一人耕E而九人处F则耕者G不可以H不益急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独自苦而为义”与“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两句中的“苦”意思相同。

    B.“令彭氏之子御”与“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两句中的“御”意思不同。

    C.“若君欲见之”与“若使天下兼相爱”(《兼爱》)两句中的“若”意思不同。

    D.“彼苟然”与“苟能充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苟”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连用了帽子和鞋子比不上自己的手脚,天下比不上自己的性命两组设问,增强说理气势。

    B.墨子去齐国时探望了一位老朋友,老朋友劝说墨子停止追求道义,墨子感到不解,愤然离去。

    C.墨子南游到楚国时,楚献惠王借口年老对墨子闭门不见,派穆贺接见墨子,结果二人相谈甚欢。

    D.穆贺赞扬墨子的言论很高明,同时担忧楚献惠王会因墨子身份低微而不采用他的学说治理国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2)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

    【5】面对穆贺的质疑,墨子是如何反驳的?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时执念让人很无奈,就像等公共汽车:已经等了,就要一直等下去,万一刚走开,车就来了呢;可是等车子姗姗来迟,才发现如果步行其实早该到了。抱紧希望,永不放弃,有时也很可怕;不如索性希望破灭,及早放弃,也许会是另一片风景。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