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安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自与兄台金陵一別,转眼间已十余年了,小弟甚是垂念,然天高地迥,只能与兄梦中一晤,甚憾!

    B. 李女士的外子和我丈夫均在同一所大学教授古代文学,因为这个线故,我和李女士也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

    C. 这是我前几天才更换的手机号,敬诸惠存,以前的那个号码从明天开始就不用了,以后有什么事打这个电话。

    D. 不要过于客气,咱们是啥关系啊,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既然你找到我,我一定鼎力相助,请放宽心吧。

  • 2、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状语后置句

    B.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 3、下列句子属被动句的一句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4、下列文言现象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益( )

    A.澭水暴益。(“溢”水漫出来)

    B.圣益圣,愚益愚(更加,更)

    C.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渐渐地)

    D.满招损,谦受益(利益,好处)

  • 5、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   B.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 加余冠之岌岌兮   D. 不吾知其亦已兮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把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作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起点的话,不到十年时间,讲好中国故事研究从无到有,方兴未艾。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视角再一次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指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国际传播战略成效初显,但是当前国际传播格局仍然西强中弱,西方传媒如美联社、路透社、BBC等才是全球传播体系中发布中国新闻、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对中国故事宣传的议程设置仍然受制于西方媒体。西方媒体会选择性地提供信息,并有意识地凸显某些议题,在公众中制造共识,引导并形成舆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后,新华社和美联社所有相关报道分别为158篇和15篇,尽管新华社发稿量为美联社的十倍,但新华社设置的奥运框架国家形象框架却不如美联社的中国问题框架更吸引西方受众的眼球。经西方媒体操纵后,我们的国家形象已然不是在现实环境中的真实状态,而是受众观念与拟态环境互相作用下的扭曲和误解。2022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我国主流媒体实现了跨时空、跨文化、破圈层、正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但是有研究发现,国内媒体所发布的视频大多聚焦冬奥场馆建设和奥运测试等方面,内容单薄,议程设置能力较弱,难以引起国外媒体和受众的共鸣。

    对外宣传难以摆脱传统叙事话语的影响。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媒体讲述的中国故事表现出了浓重的历史痕迹。我国外宣媒体常以对内宣传中的宏大叙事逻辑指导对外传播,无法摆脱英雄主义叙事框架,这与处于现代性与后现代交织的西方世界所形成的个性化叙事框架格格不入。这样的叙事话语难以满足我国当下的国际传播目的和塑造大国形象的诉求。

    外宣报道的语态文风无法打动西方受众。新闻受众作为认知主体,对中国的态度和认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以语言为中心的符号系统。然而,我国面向海外的新闻报道或评论中有不少严肃的宏大叙事,经常会出现相关部门”“健全制度等大而化之的翻译词汇,将陌生的文化负载词直接呈献给受众,有空洞说教之嫌。如果西方受众的价值判断建立在这样一个语言系统基础上,那么他们心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也必然是模糊的、空洞的。

    彼知我远不如我知彼。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中西方在相互认识方面仍然存在语言差时间差。所谓语言差,指说汉语的中国人在学习、掌握英语等西方语言、文化方面,比西方国家人民学习、掌握汉语及中华文化要容易。所谓时间差,指中国人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当代西方人对中国开始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二三十年。这使得我们不能指望西方国家有许多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更不能指望有一大批能够读懂中文报道的普通读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外宣传的难度就大大增加,就更需要外宣工作者以更加专业的姿态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故事。

    (摘自陈功、韩佳秀《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命题及理论阐释》)

    材料二:

    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综合施策。

    全面加强中国好故事的素材库建设。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对解决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启示。二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资源。三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所有这些丰富素材和鲜活话题,构成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一是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好。二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加大对外部话语体系研究的力度,积极构建融合政治性、学术性、大众性的中国话语体系,让外国受众透过话语更好地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积极汇聚讲好中国故事的合力。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汇聚和声。一是用好新媒体手段。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将耳听眼见结合,呈现好中国故事。二是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借助各种国际论坛、研讨会等传播平台,主动设置议题,聚焦国际社会关心的话题,加强与国际知名主流媒体的合作,把自己讲别人讲结合起来。三是实施精准传播。量身定制传播内容,并采用贴近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增强中国故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提升我国对国际舆论的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王锁明《多措并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是一个时间节点,在此之后,“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从无到有,不断开展。

    B.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西方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扭曲和误解,是其观念与西方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

    C.现代西方民众习惯于个性化叙事框架,对我国对外宣传时常以宏大叙事逻辑指导的“英雄主义叙事”框架不太接受。

    D.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和国家发展中涌现出的丰富素材、鲜活话题,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当前“西强中弱”的国际传播格局来看,美联社、路透社、BBC等西方传媒仍然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

    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后中西方媒体报道数量与产生的影响成反比,说明对中国故事宣传的议程设置受制于西方媒体。

    C.中西方相互认识上的“语言差”和“时间差”,使西方缺少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和能读懂中文报道的普通读者。

    D.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创新表达方式,用外部话语体系来展示中国的发展进步,使外国受众更好地读懂中国。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把‘讲好中国故事’简单地等同于‘讲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故事’。”

    B.“及时澄清谬误,解疑释惑,让世界看到、听到新时代的中国。”

    C.“用世界通用语言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用跨越世界的情感共振讲好中国故事。”

    D.“话语权的增强和国家的硬实力高度相关;硬实力做得好,才能掌握国际话语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三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论证效果。

    【5】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对北京画院组织的交流活动进行简要评析。

    2023年是中西建交50周年,北京画院将组织齐白石作品赴西班牙展出。展览将围绕齐白石与毕加索两位中西杰出画家展开对话。毕加索开创的立体主义艺术风格引领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潮流,而齐白石代表的红花墨叶大写意绘画风同样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影响颇深。同时,在形与神的捕捉与表达上,二人都有着对的独到理解,这也是此次对话交流展的主题。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泗交流。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点出了在这秋水无波,月色皎皎,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中,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逝去,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鸡鸣枕上,夜气方回”,《琵琶行》中琵琶女在商人离去,独守空船时,“________________”,不由得妆泪横流。

    (2)问世间,谁是英雄?在苏轼笔下,英雄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的周瑜;在辛弃疾笔下,英雄是“________________”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的宋武帝刘裕。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而此时忽闻“________________”,层林震颤,令人生畏。

  • 9、根据要求填写句子。

    (1)《诗经•卫风•氓》中借新鲜的桑叶来比喻女子的青春年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达人生在世虽然各有各的乐趣,但诗人唯独把爱美德当做常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一句,苏轼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江水的汹涌。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阿房宫赋》中所用比喻形象又贴切,用明星、绿云、雾横比喻妆镜、晓鬟、焚椒,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了阿房宫之水,又写了美人之奢。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纵一苇之所如,  

    (2)舞幽壑之潜蛟,

    (3)驾一叶之扁舟,  

    (4) ,渺沧海之一粟。

    (5) ,用之不竭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⑴,俊逸鲍参军⑵。

    渭北⑶春天树,江东⑷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⑴ 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⑵ 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⑶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⑷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1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颈联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表达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B.全诗感情真挚,文笔华丽,字里行间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C.诗歌构思巧妙:以赞李白诗歌始,转而思念,以渴望相见、切磋作结。

    D.杜甫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

    2这首诗开头四句分别从哪三方面对李白诗给予高度评价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大圜字仁显,梁简文帝之子也。幼而聪敏,神情俊悟。年四岁,能诵《三都赋》及《孝经》《论语》。七岁居母丧,便有成人之性。属侯景肆虐,简文见弑,大圜潜遁获免。明年,景平,大圜归建康。时既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乃寓居善觉佛寺。人有以告王僧辩者。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等。时梁元帝既有克复之功,而大圜兄汝南王大封等犹未通谒。梁元帝性既忌刻,甚恨望之。乃谓大圜曰:“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園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门客左右不过三两人,不妄游狎。兄姊之间,止笺疏而已。恒以读《诗》《礼》《书》《易》为事。元帝尝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大圜辞约指明,应答无滞。元帝甚叹美之。及于谨军至,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请和,大圜副焉,其实质也。出至军所,信宿,元帝降。魏恭帝二年,客长安,太祖以客礼待之。保定二年,赐田宅、奴婢、牛马、粟帛等。俄而开麟趾殿,招集学士。大圜预焉。《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江陵平后,并藏秘阁。大圜既入麟趾,方得见之。乃手写二集,一年并毕。识者称叹之。滕王逌尝问大圜曰:“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余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隐则非实,记则攘羊。”对曰:“言者之妄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如有不彰,亦安得而不隐?” 逌乃大笑。其后大军东讨,攻拔晋州。或问大圜曰:“齐遂克不?”对曰:“高欢昔以晋州肇基伪迹,今本既拔矣,能无亡乎。所谓以此始者必以此终也。”居数月,齐氏果灭。闻者以为知言。隋开皇初,拜内史侍郎,为西河郡守。寻卒。

    (节选自《周书·萧大圜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

    B.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

    C.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

    D.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笺疏:章奏,书信。笺本指狭条形小竹片,疏本意是清除阻塞,使畅通。

    B.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如刘邦即汉太祖。

    C.学士: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南北朝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D.出:离开京城到地方巡视。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出”即为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大圜出身官宦,聪明懂事。四岁的时候,他就能朗读《三都赋》《孝经》和《论语》一类的经典著作;七岁的时候,他为母亲守孝,就表现出如成年人一样的秉性。

    B.萧大圜处事谨慎,逢凶化吉。侯景作恶为祸,杀了梁简文帝,危难中萧大圜秘密逃走得以幸免,第二年,侯景之乱被平定,萧大圜回到建康,寄居在善觉佛寺。

    C.萧大圜审时度势,谨守分寸。萧大圜知道梁元帝为人猜忌心重,所以他与兄弟姐妹都没有直接往来,而是通过书信联系交流。

    D.萧大圜睿智聪颖,料事如神。在梁大军向东讨伐攻下晋州时,有人问能否顺利攻下齐国,萧大圜认为高欢原本行事就动摇不定,齐国必败,过了几个月,齐国果真灭亡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帝尝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大圜辞约指明,应答无滞。

    (2)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余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

    【5】梁元帝时,萧大圜认为世上多有变故,担心谗言诽谤产生,于是采取了哪些自保的行为?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深沉哲思,引领我们走进先贤圣人,领略了这些思想家不朽的风采。通过学习,我们增长了见识,开启了智慧,涵养了德行,砥砺了人格。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一句话打动了你,或者你对哪一句话产生了感触,请以走进先贤,聆听慧语为中心立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特征要鲜明。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