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
A. 遂使之行成于吴。
B. 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
C. 姚黄者,千叶黄花。
D. 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而未知西山之怪特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C.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D. 无以至千里 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可谓老练稳重的央行行长之一了,但面对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公布的经济中期预测报告,即便是这位前法国银行家,昨天也表现得忸怩不安起来。。
②2008年奥运会最大的现场就是北京这座偌大的城市,置身其中的每个市民,他们的嘉言懿行,都会生动地诠释着付出的朴素含义。
③这个曾被认为有教无类、不堪造就的孩子,在本次国际钢琴比赛中竟然脱颖而出。
④我们强忍住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深情地唱起了周华健的《朋友》,长歌当哭来告别我们的初中同学。
⑤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有多重途径。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手法的认识。
⑥《中国往事》的每一个主人公,都各自代表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的一个群体,有的已存在了数千年,有的却是中西矛盾纠结的新产物,但他们都需要在那个时空的中国历史中,重新寻找定位。
A. ②④⑤ B. ①③④ C. ①③⑥ D. ②⑤⑥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于商家而言,假日消费无疑是块“大蛋糕”,面对“节假黄金月”里_________的长假短假,商家应加快转型,才能长久俘获消费者的心。
②北京故宫在其90岁大庆当天新开四大区域举办“庆生”大展,而“甄嬛”的原型、乾隆母亲钮钴禄氏生前所居的寿康宫首次开放,参观的游人_________。
③模仿大自然和生物体构造研发新产品已成为日本产业界的一股新潮流,这项“自然科技”如今已广泛走进当地人们的生活,新产品登场_________。
A.源源不断 络绎不绝 纷至沓来
B.纷至沓来 络绎不绝 源源不断
C.源源不断 纷至沓来 络绎不绝
D.纷至沓来 源源不断 络绎不绝
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1月30日第14版,作者朱建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分别能够从知与行的角度使理性臻于完善。
B. 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C. 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D.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区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无、刻板、缺乏活力,将其轻蔑对待。
B. 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C. 一种理论想要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就需确立其自身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
D. 逻辑能力存在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很多人的行动常常会在外部刺激指导下进行,但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
B. 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确立知识,探求其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 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D. 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7、默写。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
(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氓》中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氓》中叙述女主人公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氓》中告诫女子不要迷恋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采薇》中今昔对比,寓情于景,以乐写哀的句子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6)《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孔子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抒怀的感受。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荀子《劝学》)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苏轼《赤壁赋》)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在荆轲出发时描写宾客神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花言巧语伪善的人,“仁德”是不会多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A.词人由眼前之江山联想到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业绩,映射南宋朝廷苟且偷安。
B.下片回顾刘义隆草率出兵“赢得仓皇北顾”的历史,告诫当权者不要轻敌冒进。
C.结尾处词人以名将廉颇自况,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慨与渴望为国效力的雄心。
D.本词历史沧桑、现实感怀与未来优思相交织,寓意深远,词风凄婉,意境苍凉。
13、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②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注释: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磔裂诡异:磔裂,割裂,文风不正;诡异,内容怪癖。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B.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C.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D.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苏轼字子瞻。按照古代称谓习惯,名用来自称,而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15岁称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C.壬戌,各为干支之一,是我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文中即是以此来纪年。
D.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我国古代农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3】下列对(甲)(乙)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小的时候,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喜不已,以至后来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当避开此人,好让自己出人头地。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段,写作者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水波、月色、白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5】宰相韩琦阻止宋英宗让苏轼“知制诰”的理由是什么?试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动是落叶最后一次与树的对话,感动是无边的暗夜里那一轮如钩的月亮,感动是疫情中那英勇逆行的身影,感动是中美高峰会谈中那一句句坚实有力的话语。感动是什么?也许在不同人心中有着不同的答案,你会因什么而感动?最感动你的又是什么呢?
请以“感动”为话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人生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