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接下来我将演唱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希望大家认真聆听。
B. 老同学好!喜闻你的李生儿女独占鳌头,同时考入北大,我定居日本,不便回去,发个红包,以表祝贺。
C. 听说令尊大人最近培育出了一种新型蔬菜,产量高,味道好,营养价值高,我改天一定去你家拜师学艺。
D. 会议非常精彩,尤其是最后我们单位一把手王主任的总结讲话,狗尾续貂,请大家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2、下列各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上阙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阙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开工造势,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诗人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结尾处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C.《声声慢》中,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可谓妙笔,“寻寻觅觅”写出诗人由遍寻不到的寂寞,“冷冷清清”描写了诗人因中心无定而若有所失的恍惚,“凄凄凄惨惨戚戚”则更深一层,写出人生寂寞孤独的苦涩味况,情感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可谓创意出奇,情景婉绝。
D.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 ①③⑤
B. ①②⑥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到十一假期,大量的中国老百姓会选择外出旅行。这时,酒店、机票的价格会义无反顾地上升,涨幅在50%左右很平常。
B. 这场比赛对于阿扎伦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除了事关最直接的小组出线外,还可借此确保将年终世界排名第一的名次收入囊中。
C. 近年来,全国各地旅游管理处积极筹备,巧立名目,开发了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D. 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在生产效率、速度和性价比方面有较大优势,所以,本次中国高铁中标泰国项目是不孚众望。
5、下列句中加粗字的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左右欲刃相如
A. 且庸人尚羞之
B. 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C.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6、在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期间,学校团委收集了以下材料,请认真阅读,并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材料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11日公布,当前我国总人口14亿多,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目前的10.75年……这些最新数据表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之一。然而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等,这些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将“人口红利”尽快转化为“人才红利”,如何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如何处理好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都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摘自《算清“人口账”下好“发展棋”》《新华日报》,2021年5月)
材料二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2010年至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4.63个百分点。宁吉喆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但也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选自《人口红利继续存在仍具较强活力》《解放日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三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 |
全国人口 141178万人 | ▲与2010年相比增长5.38% ▲年平均增长率0.53% |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 21836万人 | ▲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 |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当前总人口超过14亿,具有劳动能力的达63%,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
B.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这为中国拥有庞大高素质劳动大军提供了可能。
C.不能将“人口红利”迅速转化成“人才红利”,将直接影响当下中国经济发展。
D.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才是面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正确态度。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我国人口变化的两个特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说“____,____”可以看出。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一再追问孔子,孔子才说出对子路“哂之”的原因:“_____,___。”
(3)在《鸿门宴》中,樊哙用“如今____,____”的比喻,说明了沛公当时危险的处境,要求沛公不辞而别。
8、根据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写诗句。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杜甫在《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琵琶行》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赤壁》中,借古物引出历史,写出兴亡之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____________”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____________”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 ,______
③《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图,其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雪和山的美景。
④《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⑤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
⑥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到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第二种境界是 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我们俗语所言“大丈夫做事应不拘小节”。
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自我观书经历和感受,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活水源流随处满”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形象地写出了坚持读书的作用。
D.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夸张、对偶、用典、反衬等表现手法,盛赞读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乐趣,十分有感染力。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水北山居记
古之君子,其在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今之君子,其在山林,虽清旷有余,往往嗤鄙为不足,而数兴朝市之外慕,唯恐失之。岂人之彝性或固然欤?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①也。
湖府经历②叶君伯旼,世居永嘉城中。永嘉为海右名郡,南引七闽,东连二浙,宦车士辙之所憩止,番舶夷琛之所填委,气势薰酣,声光沦浃。人生其间,孰不闻鸡而兴,奔走于尘土冥茫中,以求遂其尺寸之欲?伯旼则不然。结庐蜃江之北,茅檐竹扉,仅蔽风日,名之曰水北山居。间与二三友携酒壶,出由白鹿城,登华盖名山,持杯浩歌,声振林木;或櫂短艇,具笭箵,垂纶于江水中;或呼小奚奴相随,行吟梦草堂上,诗句不逼古人不欲休。当其适意时,乾坤空阔,竟不知荣辱之代迁,而寒暑之往来也。人皆曰:贤哉,吾伯旼!高情逸韵,迹虽朝市而心实山林,其近于古之君子哉!
然予窃有疑焉:使伯旼为布衣,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今佐大府,为元僚,任七品之职,耸四民之望,亦云重矣;而犹不忘乎山居,无乃不可乎。试以伯旼之意逆之:官书丛脞,不暇爬梳,戴星出入,犹以为不足,其能索句于寂寞之滨乎?上承乎府公,下辖乎掾曹,不敢抗之以为高,不欲抑之以为卑,其能钓沧波而出白鱼乎?民情真伪而莫之辨,官事鞅掌③而莫之集,凝思入乎茫杪,精析极乎毫厘,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或志之以示不能忘也?我知之矣:士君子不以出处二其心,故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卓为名臣。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
虽然,予犹有一说,为伯旼告焉:当大明丽天,万物毕照,名一艺者必收,占一才者必庸。有如伯旼之学之美,谁不羡之,其有不登于枢要者乎?伯旼宜悉屏江湖之念,而益存魏阙④之思。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注】①罍(léi)洗: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②经历:官名,职管出纳文书。③鞅掌:繁忙劳累。④魏阙:朝廷的代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B. 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C. 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D. 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君子,在古代有多重含义,如《硕鼠》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对统治者的称呼,在《采薇》一诗中指将帅,在本文中指才德出众的人。
B. 《楚辞》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创作的想象丰富,情感浓烈,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歌作品集。因为屈原是楚国人,所以取名为“楚辞”。
C.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是年号干支兼用法。
D. 《孔雀东南飞》是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另一首叙事诗《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建议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功成名就后再辞官回到水北山居养老,过潇洒从容的生活。
B. 作者认为伯旼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从而超越众人成为名臣。
C. 作者认为伯旼的行为值得商榷,作为一名地方官,身负一方百姓的重望,不能耽于山水之乐。
D. 作者认为古之君子身在朝市,心在山林;今之君子身在山林,心慕朝市。作者和当时的人都认为伯旼就是古之君子。
【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家罗洛·梅说:“焦虑是人类面对威胁,希望创造自我的正常状态,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保持焦虑的人才是真的健康、感觉到时代脉搏的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更愿意规避“焦虑”,不断寻求化解“焦虑”的方法。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