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无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是( )

    A.①不拘于时   ②学于余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①崖限当道者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而今安在哉?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D.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 乌鹊   西望夏口

    B. 非能   顺流而

    C. 益圣   不知东方之既

    D. 师焉   始指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反腐倡廉的活动一开展,全市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B.王阿姨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

    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D.这位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 4、(题文)按照句式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蹑足行伍之间  ④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⑦因入京师,观太学

    A. ①/②⑥/③⑦/④⑤

    B. ①/②⑤/③④/⑥⑦

    C. ①⑦/②/③④/⑤⑥

    D. ①⑦/②⑤/③/④⑥

  • 5、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 六王毕,四海一。

    C. 辇来于秦。   D. 日与其徒上高山。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去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

    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

    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

    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

    C.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

    B.精美的图画的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

    C.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短。

    D.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封面,以一个现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达打开洋场社会一扇窗子的寓意。

    【4】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引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景与人相互映衬,既照应词作前三句,又引出下片。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天八月,大雪纷飞,岑参送别友人时用比喻来形容大雪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3)《师说》中,作者表达写作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借《诗经·郑风》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神仙世界出现前,天空黑云笼罩、水面烟雾迷蒙的景象。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作比喻,从反面告诫我们不重视积累就不能达到高远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与“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表意一致。

  • 10、补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琵琶演奏“声渐歇”时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时,除了陡峭的山崖外,还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角度描写涛涛的江流。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的结局。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三月和好友一起在沂水沐浴,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水”,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美学意象。有时蕴含着诗人深邃的人生思考,有时又承载着不尽的悲情愁绪等,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对两首词的词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驿外”“断桥”“黄昏”“更著风和雨”,写出了梅花所处环境的荒凉、恶劣,写出了受到打击的情景。

    B.“一任群芳妒”,表明了作者面对排斥、打击而无可奈何的心境,孤独苦闷的心情。

    C.毛泽东的词用“飞雪”“悬崖”“百丈冰”,写出了梅花凌风傲雪,不畏严寒的品质。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意为当春天来临,百花盛开之时,梅花虽已凋谢,但凋落的花瓣处在万花丛中,仍露出欣慰的笑容。

    2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词均以写景入手,通过景物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为梅花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效的背景。

    B.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沐雨经霜,也要保持高尚品德的优秀品格。

    C.两首词的意境是不同的。陆游的词流露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消极心态,毛泽东的词则表现了与群芳同春、积极向上的思想。

    D.毛泽东词中的梅花是威武不屈的,迎着严寒冰雪,傲然挺立,坚持真理的革命者形象,陆游词中的梅花则是封建士大夫既保持节操,又消极无奈情景的写照。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文言文《鸿门宴》,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帏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入。”

    (节选自《鸿门宴》)

    【1】对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因善       遇:相逢、会面

    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因:趁机

    B.关,毋内诸侯                                距:同“拒”,据守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                      三:三次

    C.吏民,封府库                                籍:造册登记

    杀人如不能                                   举:举起

    D.素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使……为王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私见张良,具告       沛公言报项王

    B.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度我至军中,公

    C.长              樊哙覆其盾

    D.沛公默             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3】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籍何以至此

    A.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

    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不吾知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最终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选文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项伯与刘邦相见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第一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司马”,我国古代的官职名,战国时期“司马”为武职,专门纠察军队队列秩序。

    B.《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再拜”是古代一种相对隆重的礼节,在表示郑重呈献某物或接待某人时,行多次的叩拜礼。

    D.“参乘”又写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古代四匹马拉的车。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为什么会勇敢?

    田芳芳,这个来自湖南的湘妹子,她出生在医护世家,有着助人济世的家风传承,父亲曾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4争。她在战疫伊始就义无反顾英勇上阵,她的勇敢来自血缘、家风的传承,来自湖南人的泼辣善良和敢为天下先的禀性。

    张静静,这个5岁孩子的母亲,在奔赴湖北抗疫的战场时,她不可能没有顾虑和担心,但是,职业的尊严、荣誉激励着她,同事们的斗志鼓舞了她,从死神手中抢回病人的成就感振奋了她。她深知,自己就是病患的希望,她将自己的力量和信念传递给患者。

    班上计划举行讨论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