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以功封留侯,其封地为留地。
B. 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者座位。“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西向侍。
C. “沛公居山东时”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河”指黄河。
D. 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列顺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伯父。
2、下列语句中词语的活用及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动词,像对待兄长一样。
②越国以鄙远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
B.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给…登记户口。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驻军。
C. ①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服装。
②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D. ①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名词用作动词,救活。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闻一多,“新月派”代表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代表作品有《红烛》《死水》等。
B.《劝学》选自《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他和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产业要发展,测试需先行,数字电视测试仪器作为数字电视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处于行业的前沿,与整个产业息息相关,不仅促进、影响着产业的发展,也必将随产业的兴起而成长壮大。
B. 目前在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几率越来越高,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也逐渐从周末扩展到了平常的上课时间,那些经常外出参加社会活动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一泻千里。
C. 30多年过去了,曾家寨的鹭鸟由五六只繁衍到5000余只,这里的村民一直视鹭鸟为吉祥鸟,与它们相濡以沫、相依相伴。时间长了,村子里的人对鹭鸟的感情越来越深。
D. 校长所领导的事业是传承文化的事业,如果我们思想僵化,以手段和弄权自诩,胸无城府,则很容易落后于时代。别说是成为文化管理的设计者、引领者,就连日常工作也会捉襟见肘。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提炼学生们最为关注、最为困惑的问题加以解答,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B.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基本走过了“工厂时代”,“制造大国”在产品种类、数量上早就名副其实,但质量和品牌难言乐观。
C. 中国为文明大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理形态、人文风俗丰富多彩,不是每座城市都有北京、成都那样得天独厚“平原基座”。
D. 据了解,我市出租车行业好人好事罄竹难书,据市运管处不完全统计,国庆节小长假期间,市出租车行业就涌现好人好事30多起。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下班路上“刷一刷”,等电梯时“抖一抖”,吃美食前“拍一拍”……如今,各类短视频应用已融入不少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此同时,如何有效防沉迷,已成为一道现实课题。据报道,在国家网信办的指导下,目前国内有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正准备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其实,不只是青少年,一些成年人也在低头中感到“时间知觉麻木”,在虚拟世界里“沉醉不知归路”。短视频何以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仔细推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和传播机制。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很容易传播扩散。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的目标。可以说,以用户为中心的短视频平台,日渐生成了富有特点的传播逻辑与生态,占有了大量注意力资源。
“黏屏”现象也反映出短视频的“内容引力”。几十秒的镜头,可仰望浩瀚星空,也可俯瞰市井烟火;能近距离观察社会肌理,也能深度透视时代景深。点开视频,领略城乡风貌,了解风土人情,足不出户就能“行万里路”。现实中,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非易事,但通过网上“打卡”,可以随时随地满足“在路上”的愿望。与此同时,海量用户的聚合,为人们提供了个体观察与群体观察的视角。视频的主角,可以是知识精英、“草根网红”,也可以是外卖小哥、普通建筑工人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短视频以参差多态的内容,拓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兴应用场景,短视频正在构成独特的网络景观。截至去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短视频营销市场规模逾140亿元。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彰显着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应看到,在“急速生长”的背后,难免存在着种种乱象:短视频侵权成为知识产权问题的新表现;“移花接木”的剪辑手段制造“拼接真实”,挑战媒介伦理;未经过滤的劣质内容引发社会担忧……凡此种种,不仅给用户带来困扰,也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今天,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下,传播业态加速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更新,如果疏于治理,短视频平台将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
传播实践证明,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是短视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习近平讲故事》《国家相册》等主流短视频成为现象级产品。观察这些迅速走红的“爆款”,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以正能量吸引高流量。与社交媒体时代“负面内容更吸睛”不同,短视频时代更看重“记录美好生活”。点赞风雨中坚守岗位的交警,记录消防员逆行的“最美背影”,歌唱普通人的亲情与爱情……优质的短视频,往往紧扣“美好”二字,为网络空间增添亮色。这也启示人们,相信美好、选择美好、呈现美好,才能创造更多高品质原创内容,也才能收获更多用户点赞。
(摘编自荣翌《短视频如何实现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视频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兴应用场景,已构成独特的网络景观,显示出旺盛生命力。
B.短视频能广泛传播,是因为其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了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
C.短视频拥有强大的“内容引力”,能通过提供多态的内容,拓展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
D.短视频让人足不出户就能“行万里路”,满足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说走就走的愿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分别从社会心理机制、传播机制、内容引力等方面论述了短视频的“用户黏性”。
B.文章第四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论述了短视频拥有旺盛生命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种种乱象。
C.文章第五段通过“传播实践”,论证了短视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
D.文章用国内正准备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这一事实,说明国家对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这一问题的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增加了短视频平台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在发展短视频行业时要慎用新技术。
B.优质的短视频,往往紧扣“美好”二字,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这样的短视频能够为网络空间增添亮色。
C.短视频的传播场景无处不在,短视频主角随处可见,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短视频的创作者。
D.短视频传播参与者的“围观心态”和“自我表露诉求”能够在短视频里得以满足,是他们沉迷于短视频的部分原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咏怀古迹其三》中揭示昭君悲惨命运的原因为君王不察,体现昭君心念旧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的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讳莫如深,会让人想起《琵琶行》中那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只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4)《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思想是一致的。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___。
(8)然秦以区区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有余年矣。
8、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每天早起晚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声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宁可遭遇死亡或者流放,也决不愿意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3)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壁赋》)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居处四周环境清幽、生机盎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11、名篇名句默写。
(1)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都运用了“杜鹃”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凄苦。
(2)李白在《蜀道难》中多处使用夸张、衬托手法描写蜀道的高峻与险拔,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摹写行人艰难行走时的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从侧面展现了蜀道的高险。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吞灭强敌的气势,而“____________”句则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出师败还的结果。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
【1】下列对这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大火流”表明天气逐渐转凉。
B. 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尾联用比喻的手法抒情,思念归家之情像汾河水一样连绵不断,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赤 壁 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嘱咐
B.纵一苇之所如 纵:放任
C.山川相缪 缪:同“缭”,盘绕、围绕
D.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明亮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B.羽化而登仙 而寒于水
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D.月出于东山之上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作品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运用自如。写景时,景物清爽开阔;抒情时,情思幽渺畅达;说理时,景随性生发,寓理趣于景物描写之中,将抽象道理赋予具体形象,让说理变得生动自然。
B.文章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非常清晰。先写清风明月之美,表现出玩赏之乐;再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写历史人物的兴旺和现实中的苦闷与悲伤;继而对“变与比变”的辩证哲理进行阐释;最后归于旷达乐观。
C.文中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和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他以江水明月作比,从庄子的哲学中寻找人生之路,表现出一种悲观消沉的气度,使文章带有消极厌世、悲观失望的感情色彩。
D.文中行文偶散结合,错落有致,犹如行云流水,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声调铿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
【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滤镜”原指安装在相机镜头前用于过滤自然光的附加镜头。后来,“滤镜”被开发成具有实现图像各种特殊效果的软件。在网络平台上,借助 “美颜滤镜”,普通人变为俊男美女,普通风景变成人间仙境;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灰黑滤镜”刻意丑化正常的生活。
“滤镜”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人借助“滤镜”表现生活,有人透过别人开的“滤镜”了解生活,也有人在看待人和事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加上了主观的“滤镜”……
对于上述材料,你怎么样看?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发生过“滤镜”事件?请综合材料内容立意,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表达你的体验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