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苏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引匕首提秦王 遂拔以击荆轲,断左股

    B. 还也 疑有改悔

    C. 人居远未来 剑长,操

    D. 所与,不知 虏赵王,尽收

     

  •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称“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B. 戴望舒,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诗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等,其《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被誉为“雨巷诗人”。

    C.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书》,即《尚书》,或称《书经》,是道家的核心经典之一。

    D.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王戌”是干支纪年;月满为“望”,“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望”之次日,即农历十六日。

  •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夙兴夜寐”中“夙”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心而抑志   B. 西望夏口   C. 鱼虾而友麋鹿   D. 江陵,顺流而东也

  •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闻道也固先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B.①而耻学师②学

    C.①于其身也,则耻师②积土成山,风雨兴

    D.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②师道之不传久矣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是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答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最有典型意象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彤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羚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肉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这便是美在“意”中。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这便是美在“象”中。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意”与“象”融合并被引进文学领域,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正因为此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

    B.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是能够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中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C.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

    D.柏拉图对“美”下了多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与“象”的合成及运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创作的提升,文学理论更丰富。

    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应独立于景之外,景不应独立在人之外,应是情景融为一体。

    C.在艺术创作及欣赏活动中,“意象”成为连接起现实生活、艺术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D.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象”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意象可以指自然景物的形象,即取自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许多诗句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

    B.“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落花凋零,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可感知到一种时光流逝、孤独无依的凄凉之感。

    C.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眼中之竹”一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中,急风、高天、哀猿、白沙、飞鸟等意象,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审美意象。

    D.融入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意象词,使人与“情景”交融亲和,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围绕“美的意象”阐述了哪些观点。

    【5】《周易·系辞》有言,“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请依据材料一这一观点,简要赏析《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落木”这一意象。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驳斥保守派主张的论证立足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逐客书》中,李斯用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为喻,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 8、默写

    (1)________,问苍茫大地,________

    (2)飞星传恨,_________

    (3)________,只是朱颜改。

    (4)还顾望旧乡,_________

    (5)________,洵美且异。

  • 9、用原文中的句子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唱着歌走回家。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柴烧不完,火就不会灭,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借《诗经·郑风》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与其他名山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大。

  • 11、根据上下文补全横线上的句子

    (1)画图省识春风面, 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4)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_,威震四海。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秋晨

    于赓虞【注】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

    【注】于赓虞:新月派诗人之一,早年在南开中学求学,之后考入北京燕京大学,1935年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攻读文学,著名翻译家。

    【1】诗句从我的背上踏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诗歌第二节抱住太阳的脚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的道理)

    B. 声非加也(洪亮) 于其身也,则师焉(以……为耻)

    C. 而闻者(清楚) 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

    D. 江河(横渡) 今之众人(许多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吾尝终日思矣 则群聚笑之

    C. 积土成山,风雨兴或师

    D. 輮使然也 师道不复可知矣

    3下列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

    B. 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 《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 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4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的比尔·盖茨在谈到他的成功经验时说:我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我之所以走到了其他人的前面,不过是我认准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得更完美而已。马云、张朝阳、牛根生,甚至《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也都是信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