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珠算“中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传承。(将“发扬”与“传承”互换位置)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C.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删去“为”)
2、下列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圣益圣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 ④孔子师郯子
⑤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⑥卒廷见相如 ⑦毕礼而归之 ⑧尊贤而重士
⑨且庸人尚羞之 ⑩王无罪岁
A. ①⑦/③⑤⑥/④⑨/②⑧/⑩ B. ①⑦/⑤⑥/④⑨/②⑧/③⑩
C. ①⑦⑨/⑤⑥/④/②⑧/③⑩ D. ①⑦/⑤⑥/⑨/②⑧/③④⑩
3、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则曰(平时) 居为奇货(囤积)
大礼不辞小让(退让) 莅中国而抚四夷(统治)
B.少年固强之(坚持) 固不如也(本来)
自与汝覆算耳(审核)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C.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但) 为之四顾(看)
急逐趁之(随着)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D.具资诣问(全部) 具告以事(详细)
道芷阳间行(秘密地) 采暇治礼义哉(讲求)
4、(原创)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名身着熊猫服的游客从围栏外观察园中的熊猫,熊猫单手抓盆喝水、吃苹果的萌态令他乐不可支,而在其他人看来,围栏内外这两只“熊猫”相得益彰。
②识才爱才和选人用人是领导人的基本功,也是体现领导者水平高低的标尺。作为一名领导者,当有“周公吐哺”的重才之情。
③今年上半年重庆城区二手房网上备案量达到6689套,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长。由于数据中存在部分房改房的备案量,所以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情况依然不瘟不火。
④小时候张衡半夜数星星,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他成了汉代著名的天文学家。
⑤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有加。
⑥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⑤⑥ D. ①③④
5、画家坤峰先生的水墨画《竹》是画坊名品:三株竹,淡泊典雅,交错有致,挺拔向上;下有数枝竹枝和无数竹叶,或浓墨重抹,或轻描淡写,尚且似有微风摇曳,观之栩栩如生。作者名之曰“清影翠叶”。当代书法家周慧珊为这幅画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残破,不得辨认,下联是:“朝曦夕照得清晖”。请根据画面和上联含义,在下列四句中选一恰当的上联。
A.秋山春雨闲吟处 B.水流花谢两无情 C.暮鼓朝钟自击撞 D.轻风细雨见高洁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书面语)和语言(口语)就不可能不相符合。但是事实上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东西的时候可以从容点儿,琢磨琢磨。说话的时候,除了一个一个字音之外,还有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语调,以及脸上的表情,甚至浑身的姿态,用来表示是肯定还是疑问,是劝告还是命令,是心平气和还是愤愤不平,是兴高采烈还是悲伤抑郁,是衷心赞许还是嘲讽讥刺,等等不一;写东西的时候没有这一切便利,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因此,说话总是语汇不大,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有重复,有脱节,有补充,有插说,有填空的“呃、呃”,“这个、这个”;而写文章就不然,语汇常常广泛得多,句子常常比较复杂,前后比较连贯,层次比较清楚,废话比较少。这都是由不同的使用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互相接近。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例如“棒”“搞”“注点儿意”;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例如“问题”“精简”“特别是”“在什么什么情况下”。剧作家和小说作者得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而一个讲故事或者作报告的人,却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即使不写稿子,也会更像一篇文章。所以一个受过文字训练的人,说起话来应该能够更细致,更有条理,如果有这种需要。一个原来善于说话也就是有“口才”的人,也应该更容易学会写文章。
一般说来,文字比语言更加保守。这是因为人们只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听不到早一时期的人说话,可是不仅能看到同时代的文字,也能看到早一时期的文字,能摹仿早一时期的文字,因而已经从口语里消失了的词语和句法却往往留存在书面语里。再还有一些特殊的著作,例如宗教经典、法律条文,它们的权威性叫人们轻易不敢改动其中的古老的字句;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在文字的保守力量特别强烈的场合,往往会形成文字和语言脱节的现象。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古代罗马,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这时候,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就不仅是风格或者文体的差别,还是语言的差别。但是只有在文字的使用限于少数人,也就是多数人是文盲的条件下,这种情况才能维持。一旦要普及文化,这种情况就必定要被打破,与口语相适应的新书面语就必定要取古老的书面语而代之。
语言文字要两条腿走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和文字都有很大的用处,也各有使用的范围。面对面的时候,当然说话最方便;除非方言不通,才不得不“笔谈”。如果对方不在面前,就非写信不可;如果要把话说给广大地区的人听,甚至说给未来的人听,更非写成文章不可。(有了录音技术之后,情况稍有不同,也还没有根本改变。)人们既不得不学会说话,也不得不学会写文章,也就是说,在语言文字问题上,不得不用两条腿走路。可是自从有了文字,一直就有重文轻语的倾向。为了学习写文章,人们不吝惜十年窗下的工夫,而说话则除了小时候自然学会的以外,就很少人再有意去讲究。这也难怪。在古时候,语言只用来料理衣、食、住、行,也就是只派低级用场;一切高级任务都得让文字来担任。可是时代变了。三天两天要开会,开会就得发言。工业农业的生产技术以及其他行业的业务活动都越来越复杂,交流经验、互相联系的范围越来越大,以前三言两语可了的事情,现在非长篇大论不成。语言不提高行吗?再还有传播语言的技术。有了扩音器,一个人说话能让几千人听见;有了无线电广播,一个人说话能让几千里外面的人听见。很多从前非用文字不可的场合,现在都能用语言来代替,省钱,省事,更重要的是快,比文字不知快多少倍。语言文字两条腿走路的道理应该更受到重视了。可是人们的认识常常落后于客观形势。学校的“语文”课实际上仍然是只教“文”,不教“语”。是应该有所改变的时候了,不是吗?
(吕叔湘《语文常谈》节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和语言只能基本上一致,这是由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决定的。
B.说起话来更加细致、更加有条理的人,肯定是受过严格的文字训练的人。
C.我们听不到早一时期的人说话,这意味着口语里消失了的词语等都留在书面语里。
D.自从有了文字,一直就有“重文轻语”的倾向,寒窗苦读的人不会有意去讲究说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说话和写文章有不同的例子,论证了文字和语言的不同是使用条件决定的。
B.作者通过中国与印度等国历史的对比,论证在某些场合,文字和语言有脱节现象。
C.作者将语言和文字比喻成人的两条腿,表明人既要学会说话又要学会写文章。
D.文章逻辑严密,条理清楚,论证了语言和文字既是不可分割的也不是完全一致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和文字各有各的特点,语言和文字适用的场合也有所不同。
B.一个善于说话的人,更容易学会写文章;一个善于写文章的人,“口才”更好。
C.有了扩音器、广播后,从前很多非用文字不可的场合可以用语言来代替文字。
D.语言和文字不可分割,语言和文字各有优势,语言和文字应该两条腿走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诗人表达自己忧郁失意,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走投无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直接描写女主人公起早贪黑一直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借助自然景物的飘零来表达大好河山被分裂和诗人自身的悲惨遭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苇叶”比喻小船,写出了他泛舟赤壁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美妙感受。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_______”,表达了对曾皙志向的高度赞赏。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等方面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5)《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天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嫠妇听到箫声的反应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塑造了一个自信的子路形象,他设想一个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仍可以治理有方,做到国富民强。
(2)荀子《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3)《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直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达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3)对秦观的《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明人沈际飞评价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秋兴
程馞[注]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对仗工整,音韵和谐,通过白描再现了作者日常生活的闲适,富有情趣。
B.五六句妙用叠词,生动准确,“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
C.全词融情于景,借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表达自己对归隐高洁生活的喜爱,引人遐思。
D.诗歌末两句充满神秘,不知小鱼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只知它经滩头顺流而下,最终和芦花一起消失不见。
【2】这首词中的“山翁”形象,对表达作者追求隐逸高洁的品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 岸坐/客皆惊/ 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 率坐客許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向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 举坐客竚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间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徳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向已的封号。
B. 社稷社,“社”游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 太子,指封建时代对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王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 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被燕同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圮,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娃换h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檀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14、请以“我战胜了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