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日照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是

    A.怨灵修之浩荡 B.君子所依

    C.民生之多艰 D.长余佩之陆离

  • 2、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生命状态。

    B.《想北平》一文语言通俗纯净,亲切而意味深长。老舍在文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娓娓叙谈,字里行间既有对北平的深切挚爱,也有眷恋故土的深情。

    C.《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再现了周瑜的形象并赞美其功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句,正面表现了周瑜在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神态。

  • 3、找出下列与秦人不暇自哀句式不同的一项( 

     A.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B.忌不自信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句读之不知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②因人之力敝之

    B. ①卒惶无以击轲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 人之力而敝之   ②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D. 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令秦武阳为副

  • 5、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蜀之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B.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

    C. 沛公曰:君与项伯有故   项王曰:沛公在?

    D. 沛公不杯酌不能辞。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寒。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己。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决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2】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3】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一诗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六国论》中,表明燕国虽是小国但却在最后才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傲岸不羁的诗人形象。

    (3)《登高》中,诗人杜甫在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之后,生发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无限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就如同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一般热烈。

    (3)想象和夸张是浪漫主义作品最常用的两种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就用这种手法写出了夜游天姥山所听到的巨大声响,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1)歌台暖响,___________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宫花草埋幽径,__________________

    (4)不忍登高临远,________________,归思难收。

    (5)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澄江一道月分明。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一诗中“__________”描写了一幅女子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的画面。

    (2)《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第二句运用了“反言”,“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C.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D.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一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下面对诗歌最后两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何时才能居住在这片竹林,戴上隐士的黑头巾。

    B.这两句话运用了用典的手法。

    C.“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

    D.“头戴小乌巾”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因此对韦曲的美景也不是那么喜爱。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木绳则直                            受:经。

    B.顺风而呼,声非加                 疾:迅速。

    C.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D.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具备,完备。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春秋时期思想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是其代表作,现存32篇。

    B.跬步,半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

    C.“驽马十驾”的“驾”是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十驾”在文中比喻很远的路程。

    D.“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正面和反面设喻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

    B.“学不可以已”起统领全篇的作用,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C.“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比喻都用来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D.“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学生必能胜过老师的道理,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防控疫情并加强对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的指导,多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延迟开学”和“停课不停学”的措施。同时,有识人士也指出,此次疫情所暴露出的全民科学素养问题,亟需解决。学校和家长要利用不停学的契机,要多宣讲防护知识,进行健康教育,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需培育孩子们的科学精神,让他们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逻辑,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阐明你的见解。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