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A. ①夜缒而出 ②伏尸而哭
B. ①敢以烦执事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
C.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D. ①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对下列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发尽上指冠④使使以闻大王
⑤好美姬 ⑥不可不语 ⑦常以身翼蔽沛公 ⑧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⑩素善留侯张良
A、①③⑦ / ②④⑨/ ⑤⑩ / ⑥ / ⑧
B、①③⑦⑧/ ②④⑤/⑥/⑨⑩
C、①③⑦/②④⑥/ ⑤⑩/8/⑨/
D、①⑥⑦⑧/②④⑤/③/⑨⑩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
B. 大家对我们的公司的新产品有什么意见,请尽管提出,我们洗耳恭听。
C. 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D. 听说你新买了房子,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我一定赏光拜访。
4、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A.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 君何以知燕王
C.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 求人可使报秦者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鄙人将于明日乔迁新居,特于寒舍备下薄酒,届时恭请阁下光临。
B. 多年未至府上,许久不见,颇为挂念。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我改日定当登门拜望他老人家。
C. 听闻贵公司目前在资金和经营方面遇到了困难,你们若有需要,我一定鼎力相助,义不容辞。
D. 今日奉上拙作一篇,聊供尊兄哂笑,若得尊兄不吝斧正,弟当不胜感激!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魂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演进中,孕育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汉字文化独树一帜。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千年发展演变和使用传播,汉字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岩石、器物上摹画锲刻图画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雏形。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如贾湖遗址的龟甲、半坡遗址的陶钵、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的陶尊,这些符号虽尚不能系统记录语言,但已是我们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码”,闪现着中华文明的曙光。
汉字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创造了稳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汉字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
汉字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有力维系着汉语的发展走向,使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了平衡统一。中国地域辽阔,在长时期人群流动与文化变迁中,汉语形成了北方、吴、赣、湘、闽、粤、客家等几大方言区,但汉语并没有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异中分化为不同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代偿”了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正如李约瑟所言:“单音的象形文字的发明对中国起着一个强大的维系作用。”汉字这种“通古今、达四方”的超时空力量,源于其表意文字的本质特性。汉字以其特有的形、义、音等元素,通过别具一格的组合规则和呈现方式,创造了书法篆刻、对联谜语、诗歌音乐等异彩纷呈的汉字文化,带给人们独特而奇妙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源源不断地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民族交往、语言交流、文化交融的历史,在此过程中,汉字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秦汉时期,北方匈奴族信函印玺都使用汉字。唐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仿照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大字)、西夏文、女真文,留存下来一批民族语言文献。这些比照汉字形貌特征和构造原理创造的文字被称为“汉字系文字”,共同组成一个“汉字大家族”。直到现在,有些汉字系的民族文字还在民间使用,如壮族的方块壮宇、白族的传统白文,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程中,汉字不仅是族际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交流使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规范汉字在行政、司法、教育、文化等领域广泛使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教材建设,有利于让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享受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感,提高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摘编自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B.虽然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刻画符号,但是这些符号不能记录语言。
C.汉字已经超越了方言差异,所以汉语没有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异中分化为不同语言。
D.壮族的方块壮字、白族的传统白文,这些汉字系的民族文字直到现在还在民间使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中华文化引出汉字文化,指出汉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B.文章引用李约瑟的话意在论证汉字拥有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
C.文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几个分论点条分缕析,逐层递进,逻辑严密
D.文章既肯定汉字的历史意义,又指出对它的现实要求,显示了作者的发展眼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具有“通古今、达四方”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
B.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平衡统一源于汉字维系着汉语的发展走向。
C.汉字通过形、义、音等元素独特的组合规则和呈现方式,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汉字文化
D.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教材建设,就能使各民族享受公平、高质量的教育。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和衬托来突出天姥山巍峨高峻和非凡气势。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发对历史的缅怀。
(3)韩愈《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8、古诗文默写
(1)中国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陆游《卜算子•咏梅》能表现在不幸处境中依然孤高不驯、坚贞不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说明了年少时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这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朱熹在《观书有感》中与成语“源头活水”有关且强调只有平时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句名篇默写
(1)、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_______,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白。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岂不痛哉!
(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6)暧暖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_。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8)孔子日: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________________,益矣。”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写身处直上云霄的山路看到的景象。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的结局。
(3)《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2、阅读陶渊明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B.“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C.“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里。
D.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说说诗中写了哪些乐趣?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德,字至善,濠人。世农家,有勇力。从太祖于定远,以万夫长从战皆有功,为帐前都先锋。同诸将取宁、徽、衢、婺诸城,擢元帅。李伯升寇长兴,德往援,击走之。从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水寨姚平章。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从平武昌。大败张士诚兵于旧馆,擢天策卫亲军指挥使。吴平,进佥大都督府事。从大将军北取中原,克元汴梁。立河南行都督府,以德署府事,讨平群盗。征山西,破泽州磨盘寨,获参政喻仁,遂会大军克平阳、太原、大同。渡河取奉元、凤翔,至秦州。元守将吕国公遁,追擒之。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其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又大破扩廓于古城,降其卒八万。
洪武三年,封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年,从颍川侯傅友德伐蜀,分道入绵州,破龙德,大败吴友仁之众,乘胜拔汉州。向大亨、戴寿等走成都,追败之,遂与友德围成都。蜀平,赐白金彩币,复还汴。五年为左副将军,与冯胜征漠北,破敌于别笃山,俘斩万计。克甘肃,取亦集乃路,留兵扼关而还。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七年练兵北平。十年还凤阳。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诏书言其征西时有过被镌责,遂与惟庸通谋。爵除。
(《明史•陈德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B.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C.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D.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提拔、选拔,义同拔、升、加、加封等,古代用于提升官职。
B.世券,又称铁券。始于明代,使其世代终身享有免除罪责的特权凭证。
C.漠北,又称岭北,指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蒙古族活动区域。
D.谥,即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德出身农家,勇力过人。陈德跟随太祖征定远,因功擢帐前都先锋,同诸将夺取多座城池,擢升为元帅。
B.陈德随军南征,屡建奇功。陈德随军援救南昌,大战鄱阳湖,平定武昌、吴地,晋升为佥大都督府事。
C.陈德北伐元朝,屡战屡胜。陈德跟随傅友德征讨,三战三捷,对元朝及北元打击作出了贡献。
D.陈德战绩显著,多次受赏。陈德在洪武三年,被封临江侯。平定蜀地,被赐给白金彩币。死后追封为杞国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陈德为什么最后被削除了爵位?请简要说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小学到高中,你已经写过很多作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记忆中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苦涩,构成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故事。
请以“我的写作故事”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严禁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