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文默写。
(1)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3)千里莺啼绿映红,______________。(《江南春》)
(4)______________,花木成畦手自栽。(《书湖阴先生壁》)
2、读拼音,写词语。
1.我和爸爸走在这xiá zhǎi( )的山间小道上,爸爸告诉我做什么事都要有yì lì( ),在nì( )境中才能锻炼人。
2. 张军以gāng tiě( )般的意志在qiān( )球比赛中破校记录,使他从一个无名小bèi( )成为全校的名星。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充词语,再根据内容恰当运用,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A.技高( ) B.( )所以 C.( )云( )水
D.( )龙蛇 E.妙笔( ) F.画龙( )
下面是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七律·长征》,文字洒脱有气势。形容这幅书法作品恰当的两个词是:_____和_____。
5、根据提示填空。
(1)宋代李纲说的“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祖国的疆土,一尺一寸都要坚守,绝不能让于外人。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________________的人,有_____________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3)读到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江南春天姹紫嫣红的景象。
6、阅读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横线上把诗句补充完整。
【2】读句子,按照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读这首诗,我心潮pénɡ pài ( )。面对xiōnɡ yǒnɡ( )的河水、yǎnɡ( )气稀bó ( )的雪山、páo xiào ( )的子弹,红军没有zhòu ( )眉,没有qū( )服。
lónɡ lónɡ( )炮火中,他们tǎnɡ( )着鲜血,挥舞着革命的旗zhì( )。
党领导下的队伍就是yì( )立不倒的diāo ( )像,就是永不xī( )灭的明灯。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这首诗的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 ( )
⑵“万水千山”是指红军长征渡过了一万条河,爬过了一千座山。( )
⑶“逶迤”“细浪”“磅礴”“泥丸”四个词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
⑷“尽开颜”写出了红军胜利会师的喜悦,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
【4】读《七律・长征》,学长征精神。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追求新颖,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
D.团结一致,友爱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5】诗人描述长征波澜壮阔的场面,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诗中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再现了长征宏大的场面,接着通过描写过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岷山,表现出红军翻越万水千山的艰难。
【6】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请你再写出一句他创作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在横线上填入所缺的诗句。
【2】这首词中描述的地区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 )
A.南方地区
B.青藏地区
C.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3】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路转溪桥忽见”的是什么?流露出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解释下列词语。
簸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___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__气概。
【3】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曲黄河万里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的特点。
B.“浪淘风簸自天涯”一句,形象地写出了黄河风浪急猛、浩瀚绵长的特点。
C.“如今直上银河去”一句,通过想象,表现了诗人厌世避世的愿望。
D.“同到牵牛织女家”一句,借用典故,表现了诗人浪漫主义情怀。
9、课内阅读。
将相和(节选)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 )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 )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称赞——(______) 允诺——(______)
【3】“理直气壮”的意思是________。蔺相如的话语中,“________”体现了他的“理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他的“气壮”。
【4】蔺相如为什么要秦王和他约定日期为和氏璧举行隆重的典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巫峡赏雾
巫峡多雾,因而有人叫它雾峡。
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山帽子雾,大而圆。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巫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痴情的山帽子雾,与太阳约会的时间定在早晨。太阳准时赴约,直把山帽子雾吻得银光闪闪,璀璨夺目。
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栋栋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就那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连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如此珍品,是织女抛梭织出来的吗?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
江雾,又被称做早潮。巫峡一到春上,起江雾的时候居多。清晨,醒来的峡江抹去一脸倦容,伸伸懒腰打个哈欠,江面上骤然升起一层烟波。随着江水流动,烟波由淡变浓,转眼间跟潮水似的上涨起来。早起收钓的打鱼船,先是浮在雾上行进,很快便没入雾中。江雾很知趣,上涨到一定高度便收住了脚步。停下来的江雾,一眼看上去如同晒场上铺的新棉,白花花耀人眼目。打鱼人的笑声,穿过厚厚的新棉浮了上来。欢快的笑声告诉人们:昨晚放的钓啊,有不少鱼儿咬了钩。
跑马雾,气势好生了得!初夏雨后放晴,峡谷中涨满了雾。那雾看上去如同关在圈栏中的马群,你挤我,我挤你,显得浮躁不安。这时,从峡口吹来一阵风,马群便借助风力,冲破圈栏,撒腿在巫峡中狂奔起来。窄窄的峡谷,哪经得住如此之多的骏马驰骋?一时间马群拥挤不堪。有的挤得仰起头,有的挤得翘起尾,有的挤得竖起鬃毛,有的挤得腾起四蹄。你听,呼啸的风中,那嘶鸣声、马蹄声、碰上石壁的撞击声,声震峡谷,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身上禁不住沁出粒粒汗珠来。好厉害的跑马雾!
巫峡的雾,迷人的雾。
【1】结合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词语。
欣赏 璀璨夺目 驰骋
【2】理清文章的条理。用(先写……然后写……这样的句子表达)
【3】在首尾段找出一出互相呼应的句子来,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课内阅读。
①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②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1】选文以“______”为线索,写出了“我”情感变化的过程:失望——期待——______。
【2】第①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属于______描写,表现了“我”的_______的心理。
【3】“我”一心想穿上新雨衣,可因为天不下雨而不能够如愿,于是“我”怪起_________和_________来,这体现了儿童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选文第②自然段中,变天时路人的反应是__________,“我”的反应是__________。通过对比,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材料一 明清之后儿童的颈上多了一种饰品——长命锁。其实,它是由古人佩戴“长命缕”的习俗演变而来。在讨论端午节习俗时,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有佩戴长命缕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自汉代起,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
材料二 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拴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有种异曲同工的做法,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材料三 在黑龙江地区,小孩出生后,产家要向街坊要来七色彩线和七枚大钱,把大钱用七根一股的彩线并排穿成连环形,一端饰以流苏,挂在婴儿项上,叫作“长命锁”。
【1】解释下面的词语。
异曲同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避不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佩戴“长命锁”的习俗最早产生于__________,由古人在__________节佩戴“__________”的习俗演变而来。
【3】“长命锁”在有的地方又称为__________,是孩子的家人向__________或__________讨来或换来的__________铸成的。
【4】结合上面的材料,说说这个风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企盼?从长命锁的风俗你联想到鲁迅笔下的哪个人物?简要的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大舞台。
背篼
黄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归来。他背(bēi bèi)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他背着大山给他的慷慨的馈赠,他背着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收获。
山风一路上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一路上对他讲着悄悄话;鸟儿们一路上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飘到了树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了一道弯,绕过了一道坎,走过一截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了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呼出了一口气,掏出一捧鸟蛋,笑着塞给围上来的邻家的小弟弟。他拿出几个红红的柿子,放在坐在门槛上的妹妹手里。他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天去镇子里换几个钱——他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哩!然后,他温顺地让妈妈撩起围腰布,揩去汗涔涔的小脸上的泥渍。他抬起头来,抿着小嘴微微笑了。
哦,在山里打柴的孩子,背篼里盛(chéng shèng)着勤劳的童年。
1.在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打“√”。
2.在第3,自然段中用“——”画出联想的部分。
3.“他背着五彩的晚霞”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山给他的慷慨的馈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孩子经常上山打柴吗?你是从文章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鲁达为逃避官府追捕,出家当了和尚,取名鲁智深。
一天,鲁智深来到东京,见大街上热闹非常,便向人打听大相国寺在什么地方。街上的人告诉他前面过桥就是。他来到寺门前,只见钟楼林立,殿阁宏伟,门口正出来一僧人。僧人见他挎着戒刀,提着铁禅杖,背着大包裹,有些怕他,便上前问:“师兄从哪里来?”鲁智深先施个礼,僧人也回了礼。智深说:“小僧从五台山来,我师父智真长老有书信在这,让小僧投奔智清长老讨个差事做。”于是,僧人带他去见智清长老。智清长老看完信,先让弟子带鲁智深去僧堂休息。一个僧人说:“弟子一直在想,酸枣门外那片菜园,经常被一些人骚扰偷窃,那里虽然有个老和尚看守却管不了事。鲁智深年轻力壮,不如叫他去那里看管。”智清长老觉得得有道理,于是派鲁智深去管理那片菜园子。
第二天,鲁智深告别长老,背上包裹,挎了戒刀,提了禅杖,随同两个和尚来到酸枣门外的菜园。
菜园附近有二三十个赌博成性的无赖,经常到园里偷菜,并以此为生。这天他们又来偷菜,发现园门上挂一告示,上写:“大相国寺派僧人鲁智深前来主管菜园,从明日起,不许闲杂人等入园搅扰。”那几个无赖看了,便回去与同伙商量:“大相国寺派一个和尚叫什么鲁智深的,来管菜园,我们趁他刚来,找个机会闹他一场,好叫那家伙服了我们。”其中一个说:“我有个主意,等他来时把他引到粪池边,假装对他欢迎祝贺,借机把他推到粪池去,先给他点颜色看看。”这帮无赖连声说好。
鲁智深来到菜园房中,刚安顿好,园中种菜的人便来参拜,并把所有钥匙都交了出来。鲁智深走进菜园想巡视一下,那二三十个无赖拿着果盒、酒礼,嬉皮笑脸地走过来,说:“听说来了新住持,我们街坊邻居前来祝贺。”鲁智深不知是计,随他们走到粪池边来。无赖中有两个为首的,一个叫过街鼠张三,一个叫青草蛇李四,他们带着一群喽啰跪拜说:“俺特来为师父作贺!”鲁智深让他们进房坐,他们执意不肯,只等鲁智深上前来扶,他们好照计行事。鲁智深粗中有细,心里早就怀疑,心想:“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上前来,莫非想捉弄我?这倒是虎口拔牙!”鲁智深大步走上前去,那张三、李四便说:“参拜师父!”说着便向前去,一个来抢左脚,一个来抢右脚。鲁智深不等他俩沾身,早飞起右脚,腾地把李四踢下粪坑;张三正想跑,鲁智深又飞起左脚,将他也踢了下去。后边那二三十个无赖惊得目瞪口呆,正想逃,忽听鲁智深一声吼:“不许动,谁走我就让谁下去!”小喽啰们都不敢动弹了。这时张三、李四从粪坑里探出头来,两人一身臭屎,头发上爬满蛆虫,哆嗦着向鲁智深求饶。鲁智深哈哈大笑,命令小喽啰们把他俩拉出来。
两个无赖洗干净后又换了衣服,在鲁智深面前长跪不起,要认鲁智深为师父。鲁智深说:“你们这二三十人算得了什么,就是千军万马,俺也敢杀进杀出。”这帮无赖连连称是,拜谢了鲁智深便回家去了。
第二天,这帮无赖买了十瓶酒来请鲁智深。喝得正高兴,忽听有乌鸦哇哇地叫,大家都齐声说:“老鸦叫,祸来到。”鲁智深说:“为什么要这么说?”一个种地僧人笑着说:“都是因为墙角边杨柳上新添一个老鸦窝,一群老鸦每天从早叫到晚。”大家都说:“搬个梯子把它拆了算了。”鲁智深跟大家到外面去看,果然杨柳树上有个老鸦窝。大家七嘴八舌正想办法如何上树拆窝。只见鲁智深走到树前,把外衣脱掉,右手向下,左手抱住上截,把腰一挺,那杨柳树便连根拔起。无赖们见了,一齐拜倒在地,惊叹不已:“师父不是凡人,是真罗汉,如果没有千万斤的力气,怎能拔得起这杨柳?”
酒足饭饱后,大家要求鲁智深表演一下。鲁智深满口答应,取出他的铁禅杖——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大吃一惊,说:“两臂没有水牛的力气怎能使得动?”鲁智深把禅杖握在手中嗖嗖地舞动,毫不费劲,众人看了齐声喝彩。
【1】下列红色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廨宇(xiè) 洒家(sā) 兀那(tū) 恁地(nèn)
B.咶噪(guō) 直裰(duō) 动掸(tān) 火伴(bàn)
C.伏侍(chì) 经略(lüè) 提辖(xiá) 喏喏(nuò)
D.捋须(lǔ) 粪窖(jiào) 蛆虫(qū) 臭秽(huì)
【2】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你们都来廨宇里坐地说话。(官舍)
B.莫不要洒家?(我,自称)
C.众泼皮都不敢动掸。(动弹)
D.师父却是那里来的长老?(官员)
【3】选出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疑忌泼皮
②踢泼皮进粪窖
③倒拔垂杨柳
④给泼皮演武使拳
⑤说明自身情况
⑥审泼皮
A.①②⑥⑤③④ B.①⑥④②⑤③
C.⑨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⑥⑤③
【4】试根据古代章回小说回目的特点和课文内容,选出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配对的一句( )
A.高衙内父子施毒计 B.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D.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15、人们不顾后果滥用化学用品,使再生资源不能再生。人们不顾后果滥用化学用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思念着闰土。(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改成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亮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你知道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
18、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照样子,写人物说话,不用“说”来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课文是借对家乡小菜的( ),对炒小螺蛳情有独钟,表达深深的( )之情。(填空)
(2)课文运用的怎么不是插叙的方法呢?(改成陈述句)
(3)春天( )可以观赏祖国美丽的湖光山色,( )可以到家乡去扫墓祭祖。(填关联词)
(4)( )是家里做的,还是到餐馆吃的,( )未能吃出当年的味道。(填关联词)
(5)我对小螺蛳情有独钟。(改感叹句)
(6)小小的螺蛳令人魂牵梦萦。(仿写句子)
真是令 啊!
(7)烈火烧着邱少云的棉衣。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8)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踢足球和羽毛球。(改病句)
(9)广场上人很多。(改成夸张句)
(10)老师对班长说:“请你把本子发下去。”(改成转述句)
(11)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改成反问句)
(12)蟋蟀的住宅难道不是伟大的工程吗?(改成陈述句 )
20、按要求写句子。
这花真香。(写成夸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的月亮很圆。(写成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来了。你别走。(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生活因_________而精彩。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