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文学家,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B.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C. 《河中石兽》的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参加编撰《四库全书》。
D.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荒僻(pì) 蜷缩(juán) 殷红(yān) 锋芒毕露(lù)
B.粗拙(zhuō) 憎恶(zèng) 金柝(tuò) 气冲斗牛(dǒu)
C.呜咽(yè) 晌午(shǎng) 污秽 (huì) 锲而不舍(qì)
D.澎湃(pài) 哺育(bǔ) 校对(jiào) 酣然入梦(hān)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一直鸦雀无声的大厅里,随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B. 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鲁迅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
C. 当时我不以为然,但是后来发现脚踝和手臂被多处叮咬。
D. 说起调皮捣蛋之最,在我们班他是当之无愧的。
4、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相关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耳顺之年指70岁,弱冠指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
B.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帝王自谦词有“孤”“寡”等。
C. 乐府是古代音乐官署。保存至今的乐府民歌,较多地反映了平民的喜怒哀乐。
D. 《资治通鉴》的得名由来是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5、下列句中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花之君子者也 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何陋之有 D.菊之爱
6、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朦胧 排解 凛冽 眼花缭乱 B.稠密 垦切 丁卯 义愤填膺
C.赢弱 商酌 感概 姗姗来迟 D.捷报 检督 茏罩 一尘不染
7、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认同、支持和理解,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B.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到真实情况。
C.为了提高王强的学习成绩,老师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D.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变化。
8、阅读下列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节选自《卖油翁》)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节选自《碎金鱼》)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尝射于家圃(____________) (2)公亦以此自矜 (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尔安敢轻吾射!
(2)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
【3】结合两篇短文内容,简要分析概括出陈尧咨的性格特点。
9、根据提示默写。
(1)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
(3)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葱茏苍翠的树木给人无限生机,随风飘落的花瓣让人感动不已,龚自珍触景生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甘于奉献的精神。
(6)在杜甫的《望岳》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孔子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10、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势,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人生阶段 | 小时候 | 稍微大一点 | 结了婚 | 后来去谋生 |
主要事件 |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 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 (1)___ | (2)____ | (3)___ |
【2】第②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B.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C.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D.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11、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①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②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③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 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④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些自尊。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我们玩要,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我家的!多骄傲。
⑤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她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⑥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⑦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 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这么想着,并不害怕。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天空明朗,风送花香。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 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⑧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语气酷似祖母生前。
⑨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⑥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 起。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
【1】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我们玩耍,掐菜花, 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
【2】文章第⑤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以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的一句诗 “梨花风起正清明”作为题目,有何作用?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对于迟子建来说,那蚊烟中的往事,是一缕芬芳;对于宗璞来说,那盛放的紫藤萝,是一缕芬芳;对于鲁迅来说,那凝聚了阿长的爱的《山海经》,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