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死水》《红烛》,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选》等。
B.《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间的史事。
C.《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诗歌。它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D.《卖油翁》作者是北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他的《归田录》。
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满子简直就是奶奶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夸张)
B.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排比)
C.卖油翁对于陈康肃“十中八九”的射箭技术似乎并没觉得有什么精妙。(比喻)
D.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拟人)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B.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C.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D.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猥琐(wěi) 孱头(chàn) 亵玩(xiè) 屏息凝神(bìng)
B. 萋萋(qī) 拽拉(zhuài) 德馨(xīng) 锲而不舍(qì)
C. 殷红(yīn) 弥高(mí) 酣然(hān) 怏怏不乐(yāng)
D. 吞噬(shì) 嗥鸣(háo) 溯流(sù) 心有灵犀(xī)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硕果(shuò) 门槛(kǎn) 拖沓(tà) 锲而不舍(qì)
B.镶嵌(xiāng) 朦胧(méng) 琼浆(qióng) 妇孺皆知(rú)
C.猥琐(wéi) 吞噬(shì) 俯瞰(kàn) 忍俊不禁(jīng)
D.点缀(zuì) 晌午(xiǎng) 矜持(jīn) 酣然入梦(hān)
6、下列对加点短语结构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漠漠忘却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悔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A.“给它浇水”是主谓短语
B.“遗在这里”是补充短语
C.“看着桃树”是动宾短语
D.“深深懊悔”是偏正短语
7、对课文《土地的誓言》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C.文章大量选择有东北特色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体现了写景散文的特点。
D.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8、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
(《世说新语·处之不易》)
(注)处:居于高位。殷仲堪:人名。 俭:荒年。率物:为人表率。豁:放弃。尔曹:你们。存:谨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殷仲堪既为荆州
勿以我任方州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无/丝竹之乱耳
C.云我/豁平昔时意 D.尔曹其/存之
【3】翻译下列语句。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焉得登枝而损其本!
【4】甲文中的陋室主人和乙文中的殷仲堪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点作答。(各不少于两点)
9、古诗文名句默写。
走进诗词的国度,我们聆听异乡深夜“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悠扬乡思,我们浅唱乡野小径“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真意,我们低吟满地狼藉“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的奉献情怀。走进诗词的国度,我们远离喧嚣,感受王维“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的隐逸心境;我们夜泊秦淮,耳边回响杜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古感慨;我们登高望岳,心中升起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凌云壮志……走进诗词的国度,我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且行且诵,生命如歌!
10、阅读《驿路梨花》(节选) ,完成各题。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③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④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⑤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⑥“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⑦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⑧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写人写物贵在写出特点。请简要说说小姑娘有哪些特点?
【2】选文第④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3】下面的句中加点词写得富有表现力,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4】最后一段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结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5】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驿路梨花”中“梨花”的理解。
11、阅读《最大的残忍》,完成下面小题。
最大的残忍
①两年前,我在反叛的青春里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在我与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可以让她迅速闭嘴的绝佳方法:以我自己作为筹码。
②那个晚上,事情的起因其实很荒谬。母亲在家里准备了饭菜,而我拎着一袋肯德基进了家门,一场大战就猛地爆发。我们用话语疯狂地攻击对方,渐渐地吼到声嘶力竭,我开始痛恨母亲那张喋喋不休的嘴。我和她持续胶着,直到我把大大的袋子狠狠地甩在地上,再叫嚷上一句:“我什么都不吃,你满意了吧?”她才兀地沉默了,失去了所有回击的话语。我带着胜利将自己关进房间,当晚果然滴水未进。
③那个饥饿的夜晚,我认真思考着究竟是哪个情节起了作用。我把袋子甩在地上的样子大概极其凶悍吧,吓得这个从来只会对我强硬的女人竟然失语。
④那天之后,她开始变得弱势。被我吓到了,我下了定论。于是在多次实战演练中,我将“凶狠”这一技巧运用得越发熟练,我得意得不行。
⑤可这接连不断的胜利逐渐变了味。我不仅没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出“惧怕”二字,反而看见她眼中倒映出的我简直就像是正撤泼的小兽。我甚至觉得她的内心正居高临下,带着宠溺、饶有兴致地观赏我独演丑角。
⑥有那么一霎的怒不可遏,瞪大了眼睛不说话,感知深处燃起我被轻视的怒火冲天。冷冷地甩下“没心情吃饭了”,必杀技失去效用的我正打算退回自己的根据地,她却不自觉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态。“先吃饭吧,有什么话我们吃完饭再说。“她的语气出奇地柔软。
⑦怎么回事?我的大脑一下子转不过来,她好像因为别的什么在怕着我。
⑧“要吵也要先吃完饭。”她执着于要我吃饭,还非得盯着看。那么一瞬间我的脑中闪过了什么,我不敢确定。
⑨“你专注得好像我吃饭这件事多么了不起—样。”带着挑衅的火药味,我嘲笑她,眼里使劲儿堆出挤兑的眼。
⑩静默一会儿,她深吸了口气:“我再怎么和你吵,你吃饱穿暖都是我最大的事。”她毫不回避地对上我的眼。
⑪在这样灼灼的目光下,我竟是越发不自在了,只能低头一个劲儿地把饭菜往嘴里塞。面对这么一句简洁的剖白,我无话可说。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堵住咽喉,让我在这凉爽的夏夜(A)里面红耳赤。
⑫“吵架再凶,也别再拿自己做威胁了。说到底你是我女儿,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你出生那天我就想着,你连着我未来数十年的回忆和爱恨,以后我的所有,都是要留给你的。”她的声线染上怀念的味道,“你身体不好,我每天就盼着你健健康康的,就算脾气不好,生气、吵架、能生龙活虎地和我闹,看在眼里也就安心了。"这轻轻的声音在夏夜的蝉鸣(B)里晕开了。我触电般地起了个激灵,明了又暗的月色(C)下,她的眼眸里水光一片,通过几弯红红的血丝,沉沉地溢出一点衰老与妥协,一点儿不复争吵时那个意气风发的模样。我一时鼻尖酸楚。
⑬那个夏夜我找到了真正叫母亲沉默的缘由,也明白了这武器竟是最大的残忍。我再没敢动用过它。它为我心中不可触碰的禁区,连同那晩初现疲惫的母亲。
【1】在这一场风波中,“我”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与母亲发生冲突,取得胜利:我“得意”;(1)在与母亲交锋过程中,发现母亲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我”:“我”________、嘲笑:(2)获知母亲不和“我”争吵的真相:“我”________。
【2】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说说⑩-⑫段中,(A)(B)(C)三处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作用。
【4】文章的结尾使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大作文
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很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只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
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代价等),然后作文。
题目:成长,需要 。
注意: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