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天一色无纤尘 纤:细,小
B.不知乘月几人归 乘:趁着
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超过,胜出
D.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追随
2、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 。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3、下列各句加点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可谓不落窠臼,广受好评。
②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型、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秦兵马俑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是秦始皇为来生准备的军队,号称百世之师。
④渝贵铁路预计于2018年元月开通运营,届时贵阳到重庆的运行时间将由原来的10小时缩短至2小时,我们衷心感谢那些奋战了几千个日日夜夜的心劳日拙的劳动者。
⑤他大学毕业后本想到一线城市开创事业,但又考虑到双亲春秋已高,不忍远别,便在桃溪筑“善养堂”以侍养,晨夕供奉,菽水承欢。
⑥特朗普发表申明,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美国驻以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此举遭到众多国家的反对,他们认为美国用引起危机的方式来处理危机,无异于饮鸩止渴。
A. ①⑤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一个给力的厨师是怎样炼成的呢?就是在师傅的指导下开始起步,经过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用心揣摩,功夫到了,自然 ,烹制出各种美味佳肴。
②他舍弃过去 的办法,在新时代里按薪方式来制作《旋风九日》,同时坚持要让这部主旋律影片接受市场的检验。
③那时候,我知道自己棋艺不精,所以每天完成作业后就摆出棋盘自己打谱,将棋谱上记载的“飞象局”、“中炮局”等传统棋局背得 。
A.驾轻就熟 滚瓜烂熟 熟能生巧
B.滚瓜烂熟 驾轻就熟 熟能生巧
C.熟能生巧 驾轻就熟 滚瓜烂熟 ‘
D.滚瓜烂熟 热能生巧 驾轻就熟
5、巴厘岛在哪个国家?( )
A.马尔代夫 B.毛里求斯 C.印度尼西亚 D.泰国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扇子作为实用器物产生,却被逐渐赋予了深层次的象征含义。从统治者在重重“障扇”下出行,到读书人借“便面”遮面;从汉宫妇人托纨扇抒弃妇之情,到魏晋名士持麈尾扇谈经书之义……自古文人笔墨着重记叙的扇子,其实都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缺少联系。然而在宋代商业活动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等种种历史大趋势的影响下,扇子第一次作为日用品受到了关注。
在南宋移民的笔下,林林总总可发现专卖扇牌的、专卖扇柄的、专卖折叠扇或团扇的各色商铺——这些悄然花样翻新的商品也许昭示着在温暖的江南,扇子受到了更大的欢迎。
那么这些商店中的扇子是怎样一番模样、又反映了普通百姓的何等观念?展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持扇的人物形象屡屡出现,他们手中拿的大抵是竹扇纸扇一类。这样的材质称不上奢靡,似乎与时人连饮酒都要全套银器的性子不符,但贵在轻便、又有其他材质无可比拟的天然意趣。妇人的扇子则往往施加装饰,在绢面扇子上以逸笔勾画花草虫鸟,成为所谓“画扇”。然而,市井中的宋人并不喜新厌旧。比起奢靡的王孙贵族,百姓们总是务实的。当扇子坏了,还有那些走街串巷、以修扇子为业的匠人,用如今的我们已不能得知的技艺,将破损变为缺陷之美。
不论装饰如何、工艺如何,宋人所使用的各式扇子在形制上大抵还是团扇,这也是自汉代班婕妤《团扇诗》起就萌发的传统。然而两宋的街头,一股源自异邦的新风已悄然暗度,带来时人眼中尚且陌生的折扇。根据《宋史》记载,早至端拱年间,二十余把折扇就作为礼物,被日本使臣进奉给宋太宗。之后,在北宋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相国寺里,也出现了进口自日本的高级折扇。扇面上一改本土“画扇”上的花鸟图案,绘以清远萧瑟的山水,意境独绝。
作为舶来品的折扇并未能在北宋民间流行开来。不过,在南宋这种情况可能有所改观。在《梦粱录》中,吴自牧记载了都城中的铺席,其中就有“周家折叠扇铺”一项。也许当时的匠人吸收了折扇的形式,仿制出了汉地的版本,并且成品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以至于有独立的铺席专门经营。同时,南宋人周密在其《癸辛杂识》中也提到了自己对“倭人之扇”的看法。不同于北宋前辈们的赞叹之情,他批评日本折扇“或作不肖之画于其上”。从“中国之善画者,或不能也”到“作不肖之画于其上”,这样的转变,是不是又暗示了中国匠人贩卖的仿制品,精致程度已出于发源地之上呢?
小市民的扇面一挥一摇,不止驱散江南酷暑的清风,更让礼仪伦理赋予的繁缛深意褪去。持一把图案灵动的画扇,或带着异国风情的折扇能为寻常的路途增添几分清凉与情趣。扇子花样翻新,始终不变的是对美的追求。更难得的,是有生长于斯的文人将这些风貌,用始于宋的视角与风情,一一记叙下来。
(摘编自李怡淙《掌中暗度故城风——宋人生活中的扇子》)
【1】【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扇子产生后逐渐被赋予象征含义,从统治者到读书人,从汉宫妇人到魏晋名士,他们有关扇子的故事,其实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缺少联系。
B. 在商业活动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等历史大趋势的影响下,扇子第一次作为日用品在宋代受到了普遍关注。
C. 在宋代,有卖扇子的各色商铺,其中的商品花样翻新。这说明在温暖的江南,扇子受到了更大的欢迎。
D. 宋人的扇子多为纸扇竹扇,轻便又有天然意趣;妇人的扇子常用花草虫鱼装饰,成为所谓“画扇”,宋人的喜新厌旧可见一斑。
【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1段从扇子的演化历史谈起,指出扇子从实用器物到被赋予了象征含义,从古代说到宋代,引出论述的话题。
B. 第4段将团扇与折扇进行对比论述,指出折扇在装饰工艺上更加精巧,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
C. 第5段以南宋人在《梦粱录》和《癸辛杂识》中的记载为例,说明折扇在南宋的流行情况。
D. 文章论述层层递进,介绍了扇子的产生、发展,同时表明贯穿扇子发展变化的是人们对美的永恒追求。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也许是南宋匠人的模仿与借鉴,折扇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甚至有独立的铺席专门经营,这说明折扇在民间开始流行。
B. “作不肖之画于其上”“中国之善画者或不能也”这些评论,既是对日本折扇的批评,也是对中国匠人仿制品精致程度的肯定。
C. 从团扇到折扇,工艺上和装饰上越来越讲究,从学习借鉴到不断改进,说明创新在发展超越中的重要性。
D. 扇子花样翻新、图案灵动,在一挥一摇之间,驱散了江南的酷暑,从而也削减了礼仪伦理赋予的繁缛深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借用琵琶女的动作以及擅长弹奏的名曲来表现她有高超技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在解说人们应从师的原因时,认为“__________”,不可能没有疑惑。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写蜀道山势的高危和人们无可奈何的神态。
8、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修辞表达出诗人脱离官场的舒畅欣喜之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陈述自己的感悟: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达到,“________,________”;而尽了自己的努力仍未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3)《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与《已亥杂诗》中龚自珍以落花自比的两句“_______,_______”有相似的奉献精神。
(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唐代王昌龄对友人柴侍御的送别,这种心意相通、地远人近的表达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相同。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从“见、闻、陆、水”等方面连设四喻,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了“______,______”的结论。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境破灭后,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______,______”,自此徜徉山水,快意人生。
(3)杜甫《客至》中,诗人用“______,______”这一细节描写,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①
宋·杨万里
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
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
有朵篸②瓶子,无风忽鼻端。
如何山谷③老,只为赋山矾④。
【注】①栀子,常绿灌木,植株大多较矮,夏日开花,花六瓣,花期较长,直至8月。②篸(zān),同簪,插。③山谷,山谷道人,黄庭坚之号。黄庭坚为江西诗派鼻祖,杨万里起初学诗曾师法江西诗派。④山矾,乔木,春开小白花,极香。黄山谷喜爱山矾,其有《山矾花二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人曾将雪和花互喻,岑参将雪比作梨花,这首诗把栀子花看成雪。
B.栀子花清洁高雅,仿佛在酷暑中带来一股寒气,用拟人手法赞其坚贞。
C.采摘一朵栀子花插在花瓶里欣赏,即便没有清风,也可以幽香扑鼻。
D.这首诗综合运用视觉、嗅觉、触觉多种感觉器官感知栀子花的形和神。
【2】与诗人《插秧歌》相比,本诗语言特色上有何主要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先生传
蔡先生者,讳霁。生而端慧,进止如成人。大父授之经,退务刺其大义。家贫,父自食永春掾史。公内自念:“吾父虽安此,然赵景真闻父叱牛声而泣,岂必其父之不安于耕乎?致身显亲,子职尔。”遂慨然欲以经术自奋。
遂从入永春。父携公请令。令试而奇之,曰:“勿以俗学没之!”具束脩,令学于傅君。乙亥,出就试,邑令首拔之,补诸生。举万历己卯乡试。丙戌,上春官不第。己丑,始得补玉田县教谕。抵延津,父讣至,一痛几绝。
服除,补闽之长泰谕。凡孝廉为此职者,得题其衔曰“署”,明其非守官也,外资其禄而心厌薄之。公曰:“否。有禄即官也,何署为?且署独不得有所事事乎?”其立教依经行,而以宽栗剂之。每出私钱具食讲艺,所拔识多显者。郡庠有某生为怨家所中,公廉其诬,为督学白之。某生持进谢,辞遣之。
乙未,迁蜀之乐至令。会有采木之役,木所产,人兽绝迹,官给镪①募民役,悬格②啖之耳。约事竣而给之。民先出钱,所给多不能雠其直。桀黠者多相规卸免,单朴者始承其末,流官竟不得其要领。公下车,卒出不意,征父老数辈,人给笔札,令疏注堪应募者姓名,各以所臆疾书。书已,即收之。为之稽粮册,以知其赋之高下;证甲牌,以验其廛之多寡。然后榜示占役者于门。丁弱赋强,则出金助往募者。扉屦③不任者,始得自诉。汰其实者,而抶其诬报及妄求免者。乃更为立补助之条,定番休之规,信给发之约。用大义谕遣之,民始劝往矣。采木罢,寻有旱疫之眚,多方勤抚之,然于豪猾无所错贷,犯科者壹以三尺终始之。
先生自为孝廉至官归,二十余年,僦屋而居,瘠田十余亩,义不以贫告人。将解邑时,有赇二百金,不以污归橐,籍置之而已。其子借得邮符,为公归途计,匣之不用。
(选自明·钟惺《隐秀轩集》,有删改)
【注】① 镪:成串的钱。② 悬格:公布标准。③ 扉屦:草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退务刺其大义 刺:批评
B. 有禄即官也,何署为 署:代理
C. 约事竣而给之 竣:完成
D. 僦屋而居 僦:租赁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文中称蔡先生为孝廉,是明清时对进士的雅称。
B. 流官:明代在云贵川等少数民族地区任职的官吏,他们有一定的任期,不同于世袭的士官。
C. 下车:从车上下来。古代被封官员坐驿车去上任,后用“下车”指官员初上任。
D. 三尺:法律。古代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郡庠有某生为怨家所中,公廉其诬,为督学白之。
(2) 将解邑时,有赇二百金,不以污归橐,籍置之而已。
【4】根据第四段,概括蔡先生为让百姓服役采取了哪些措施。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如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人生不是演出,它从来没有彩排;
人生的价值,不是由长度而是由深度来衡量。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