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字组词。
凝(________) 芒(________) 伶(________)
疑(________) 茫(________) 邻(________)
彻(________) 迁(________) 炊(________)
切(________) 歼(________) 吹(________)
沏(________) 忏(________) 软(________)
底(________) 衷(________) 抵(________)
低(________) 蓑(________) 低(________)
2、认真拼读,准确书写。
(1)在科学lǐng yù(______)有所jiàn shù(______)的人都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yí wèn(______)。
(2)他ǒu rán(______)发现下过雨后路边的qiū yǐn(______)会增多。
3、日积月累。
(1)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3)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欲养而亲不待。
(5)穷则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则久。
(6)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休将白发唱黄鸡。
4、把成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
___ ___更新 ____ ____不同 ____ ____天日
翻___倒____ ____ ____非福 ____ ____其所
1.眼前吃点亏不用太沮丧,要知塞翁失马,________?
2.寒冬过后必将迎来万物复苏、________的春天。
3.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________,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5、把下面的句子填写完整。
(1)________,一字值千金。
(2)路遥知马力,________。
(3)________,近山识鸟音。
(4)莫道君行早,________。
(5)________,胜读十年书。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是一首送别词,抒发的感情却与一般的送别诗有明显区别,请写出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抒发了______之情、______之情以及对朋友的______之情。
【3】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的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古诗,再做习题。
泊船瓜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文学家________,诗中强烈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3】写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泊:____________ 间:____________ 绿: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
【4】从瓜洲到诗人的家乡钟山,可以说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
A. 因为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B. 因为诗人已经回到家门口了。
【5】写出三、四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_诗人,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的巧妙结合,表现了一个神奇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意境。
【2】“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怀疑)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____》和《____》。
【3】李白的这首小诗写得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______)和(______),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4】诗中(____________)这一句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9、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1】选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文中横线上填一个谚语。
【3】根据下面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填在横线上。
腊八粥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对腊八粥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腊八蒜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对腊八蒜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中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指的是什么?试从修辞角度赏析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文中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________。
10、阅读《窃读记》中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跨进店门,踮(diàn diǎn)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nán lán)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用“——”画出文段的中心句。
【3】画出第1段中表示动作的词。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动作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把什么
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1】阿瑟林斯基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提出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了煮腊八粥的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与结尾互相照应的语句。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泫然”所流露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完成练习。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节选)
施耐庵
智深自来廨(xiè)宇里房内,收拾整顿歇卧。次日,众泼皮商量,凑些钱物,买了十瓶酒,牵了一个猪,来请智深,都在廨宇安排了,请鲁智深居中坐了。两边一带坐定那三二十泼皮饮酒。智深道:“甚么道理叫你众人们坏钞?”众人道:“我们有福,今日得师父在这里,与我等众人做主。”智深大喜。吃到半酣里,也有唱的,也有说的,也有拍手的,也有笑的。正在那里喧哄,只听门外老鸦哇哇的叫。众人有扣齿的,齐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智深道:“你们做甚么鸟乱?”众人道:“老鸦叫,怕有口舌。”智深道:“那里取这话?”那种地道人笑道:“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直聒到晚。”众人道:“把梯子上面去拆了那巢便了。”有几个道:“我们便去。”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智深相了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智深道:“打甚鸟紧。明日都看洒家演武器械。”众泼皮当晚各自散了。
【1】题目中的“花和尚”指的是( )
A.林冲
B.李逵
C.武松
D.鲁智深
【2】下列事件与鲁智深无关的一项是( )
A.误入白虎堂
B.大闹野猪林
C.火烧瓦罐寺
D.拳打镇关西
【3】联系上下文猜测下列语句的意思,在大致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代替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正在那里喧哄 ___________________
(2)每日直聒到晚 ___________________
(3)智深相了一相 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拔得起 ___________________
【4】用“ ”画出描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语句。
【5】根据本文描写的情节,再结合名著,感受人物形象。说一说下列哪些词语能概括鲁智深的特点,在后面画“√”。
①力大无穷( ) ②有勇有谋( )
③安分守己( ) ④侠肝义胆( )
⑤委曲求全( ) ⑥刚爽豪迈( )
14、课外阅读。
孩子无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德国二战以后的事情。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了,他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吊死在了自家窗户外面。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可怜的女人。窗户开着,她两岁大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了呼吸,
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是因为帮助犹太人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的。街坊邻居们没有人理解她,________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去,_________把孩子扔掉。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不理解,他们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还伙同同伴向母亲扔石头。可是,艾娜始终把那个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个小天使。”
渐渐地,孩子长大了,__________邻居们的行动已经不偏激了,________还是常有人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格古怪,常常以破坏他人财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
半个月后,几乎快发疯的艾娜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一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面前时,艾娜紧紧护着孩子,嘴里喃喃自语:“孩于无罪。”
孩子就是在那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万分。艾娜告诉他,最好的补偿就是真心地帮助大家。从此以后,他发愤图强,样样事都做得很好。最主要的是,他变得无比地关怀他人。到他中学毕业时,他收到了最好的礼物: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
“那个孩子就是我。”雅克里说。他的眼里饱含着泪水。
【1】在第二、三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想想下面黑体字的关系,照样子写词语。
危在旦夕________ 举足轻重_________
【3】“危在旦夕”形容________。表示这个意思的成语还有:________。
【4】请顺着艾娜思考问题的思路,将句子补充完整,并理解“孩子无罪”的深刻含义:因为孩子的父亲是纳粹战犯,所以人民_________;虽然孩子的父亲对人民犯了罪,但是孩子_________;既然孩子没有罪,那么孩子________;既然孩子这么小就成了孤儿,那么我不管人们怎么不理解我,不公平地对待我,我都要_________
【5】“艾娜始终把那个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个小天使’。”这里“始终”“紧紧”“最多”三个词表现了艾娜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布谷鸟在树枝上鸣叫,树下有一丛花。
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么大的困难不都解决了吗,我们还能被这点小事吓到?
改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形势,这是事实。(把一般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视机里传出雄壮有力的战士们的歌声。(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把”字句)战士们消灭了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奶奶对小明说:“我小时候可没有你这么舒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修改病句)爱说脏话的人,是一种极不文明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改为陈述句)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改为夸张句)桂花开了,离得很远就闻到了香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改为比喻句)小刚跑得非常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改为比喻句:)学校门口有两棵松树,又高大又威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他花了好大心血把报告完成。(改成被字句)
(2)他有梦想。(扩写句子)
(3)那样的梦想难道会实现吗?(改成陈述句)
(4)你被我泼过冷水。(改成把字句)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原句:鲁肃答应了为诸葛亮借二十条船的要求。
(1)改写成带“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成带“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上日出的景象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改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表达。(25分)
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对手吗?你和他(她)之间发生过什么事呢?请你以“对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字迹端正,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