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慈父见背 表被动 余自束发 男子成年
众人匹之 比较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请
B. 夙遭闵凶 早 犹蒙矜育 怜悯
其制稍异于前 制度 怒而飞 奋起的样子
C. 舅夺母志 强行改变 比去,以手阖门 等到
绝云气 越过 腹犹果然 结果与所料相符
D. 门衰祚薄 福分 轩凡四遭火 总共
日啖荔枝三百颗 吃 若望仆不相师 怨恨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 B.善哉!技盖至此乎
C.批大郤,导大窾 D.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3、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
4、下列诗句与相关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A.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七夕)
B.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中秋)
C.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
D.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
5、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樊哙侧其盾以撞
B.以当南日,日影反照
C.不赂者以赂者丧
D.常以身翼蔽沛公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告别百花齐放的阳春三月,进入四月,2018年的武大樱花季已经离我们而去。在今年的樱花节上除了传统的樱花看点之外,就要数武汉大学在校园管理上的优化了。除了保持“实名限额、免费预约、双重核验”等基本政策外,还特别引入了人脸识别闸机,预约而来的游客需要“刷脸”才能进入校区。
从2015年到2017年,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如今,坐车可以刷脸、支付可以刷脸、自动取款也能刷脸、甚至连公厕取纸都能够刷脸……没有一点点防备,“刷脸”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金融、交通、教育、安防、社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生物识别技术明明有那么多,比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静脉识别、声纹识别以及步态识别等等,其中指纹识别应用最为成熟,虹膜识别安全系数最高,为什么偏偏人脸识别能够独得市场认可,落地与应用都如此迅速呢?
首先,相比于指纹识别必须要采集指纹信息,人脸识别具有非强制性。它不需要被测者主动提供任何信息,只要你露出你的脸,它就能在不经意间对你完成识别。因此,人脸识别在便利性和隐蔽性方面更具优势。其次,因为人脸识别是利用可见光获取人脸图像信息,无需接触设备,因此不用担心病毒的接触性传染,在安全性和卫生方面更有保障。最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并发性特点让其在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
(摘编自搜狐网《这个脸该不该刷?》)
材料二
上周公布了iPhoneX应用脸部识别功能,就在几天前,杭州一肯德基餐厅宣布可以刷脸支付了;农业银行总行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推广人脸识别系统;旅游业界很多领域已经开始试水应用刷脸技木——“刷脸”应用呈爆发式增长。但不少人也对该技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对此做专题报告,对齐爱民教授进行专访。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指纹、虹膜、面容甚至基因等个人生物信息被大量搜集存储,目前这些已经被采集的生物信息,其利用和保护现状如何?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
齐爱民教授: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毫无疑问是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于地址、电话号码等由社会生活经验等而形成的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这些生物信息直接采集于人体,体现个人的生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通常正是由于此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但在特殊情形下,指纹、虹膜、面容等此类唯一识别生物信息的收集,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造成的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
鉴于此类个人生物信息可直接且唯一识别到个人,从个人信息理论分类角度,其敏感程度远高于一般信息,甚至可称之为“敏感信息”中的“敏感信息”。鉴于其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要高于“一般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是以上讨论还仅限于学术领域,未列入立法实践的议程。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技术革新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包括生物信息、健康数据、生活习惯等在内的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利用,可能会给个人、社会和国家安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
齐爱民教授:由于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个人信息早就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成为各国竞争和关注的焦点。在当今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个人信息跨国传输问题早就超越个人信息保护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在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为他国厂商广泛收集的情况下,其除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外,同样可以了解我国整体社会发展状况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2013年出现的斯诺登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但这只是被揭露出的冰山一角,事件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上述安全威胁却并未停止。
(摘编自《数据人》第732期《iPhcmeX应用脸部识别,齐爱民教授接受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专访》)
材料三
用户上网产生的位置信息、购物历史、网页浏览痕迹等数据归谁所有?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大规模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是否合法?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论坛上,与会者就人工智能背景下数据财产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行《物权法》把物权分为动产和不动产,而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财产,难以按照此种分类方法进行归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提到,有观点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没有任何主体指向的数据是公共资源,但人工智能收集、储存、加工信息的过程中,数据的占有和转移是无形的,也没有有效的权属证明。如何对数据进行确权并且建构起权利内容和权利转移制度,这些问题尚未解决,需要立法予以回应。
(摘自财新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刷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 由于在便利性和隐蔽性、安全性和卫生方面以及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人脸识别能够得到市场认可。
C. 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不同于其他社会抽象符号,它体现个人的生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
D. 个人信息的“唯一对应性”虽然可以避免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但在特殊情况下会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鉴于个人生物信息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此讨论还未列入立法实践的议程。
B. 唯一识别生物信息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带来的损失和危害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
C. 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对方可以相关技术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还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D.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
【3】以上三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7、补写出句子的空白处。
(1)《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2)《客至》一诗中表达了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4)《报任安书》中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他为了追求心中美好的事物,即使一次次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
(2)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______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3)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的诗句借用庄子的典故写出了人生的变幻莫测。“______________”的诗句借用鲛人的典故表达了内心无限的伤感。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今社会,应当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风气。正如《礼运》所言:“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音乐的震撼力极尽夸张、想象之能事,高亢的乐声冲破天穹,使得秋雨倾泻而下。
(3)秦观在《鹊桥仙》中以“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爱情观。是啊,只要彼此始终心心相印,又何必一定要朝夕厮守呢?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客吹洞箫的效果,其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带着谴责语气的问句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漂泊他乡、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侧面描写)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清澈无边,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通过描写女子的服饰用反衬手法写出其孤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杜甫《阁夜》一诗,完成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A. 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催”和“寒”两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
B. 颔联格调悲怆,言外犹有深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
C. 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意境高朗壮阔。
D. 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从寒宵写到五鼓,从时局写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写到痛苦的生民,从国家历史写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忧思无穷。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所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字。”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 “将求他工。”余甚笑之。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其安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迹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 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节选自柳宗元《梓人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B.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C.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D.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引:容量单位,八尺为“寻”,十丈为“引”,文中指测量建筑材料长短的工具。
B.京兆尹:汉代官名,三辅(京兆尹、左冯蜊、右扶风)之一,唐时为京兆府的长官。
C.下士:商、周时期最低一级的贵族阶层。其上有中士、上士、大夫、卿、公等各级。
D.四海:指国家的四境。九州之外即为“四海”,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梓人不拘小技。他放弃修理床腿等具体手艺,专注全局要领,所以家中没有磨刀石和锛凿斧锯之类的木匠工具。
B.梓人擅于度材。他能依据房屋形制,结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用料需要,所建起的高楼,没有一点误差。
C.梓人善用众工。合则用,不合则去,不迁就任何人。那些不能胜任而被他斥退的工匠们,也不敢有一点的怨恨。
D.梓人善于为官。他能根据手中的图本来研究远近大小的国事,统筹规划,辅佐天子,信任下属,深谙管理之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2)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振宁曾问邓稼先,搞“两弹”得到多少奖金?邓稼先伸出两根手指,杨振宁猜:20万?2万?邓稼先说,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他认为:这个事情能搞成,这辈子就是有价值的。选择决定人生,价值观决定选择。心中有比自我“更大的东西”,生命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人生就有了不一样的价值。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生理、安全、社会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5个层次的需求之外,还应有“第六需求”——自我超越。“第五需求”给了人生奋斗动力,但以此为人生终极目标会助长自我中心倾向。欲神圣而宁静,我们需要比自我“更大的东西”。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