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B.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选取了具有夔州特征的典型意象,由高到低地观察景物,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C.李煜在《虞美人》中对人生发出彻底的追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又自问自答“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形象地写出了愁如春水般无穷无尽。
D.晏殊的《蝶恋花》中“槛菊愁烟兰泣露”用反衬的手法写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而“燕子双飞”“明月穿户”则用燕双飞、月光有意正面烘托出女子的有情。
2、对下列各词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毛骨悚(恐惧)然 少不更(经历)事 按捺(抑制)不住
B.谬(错误)种流传 沸(吵闹)反盈天 走投(投奔)无路
C.踌躇满(满足)志 惴惴(忧惧)不安 攒眉蹙(皱)额
D.行踪诡(怪异)秘 将功赎(补偿)罪 居下讪(讥笑)上
3、找出加线词词义不同的项(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5、对下面这段文字中歇后语和典故的运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为写好这篇参赛论文,小李“上穷碧落下黄泉”,将各类获奖论文全翻了个遍,从材料整理到观点提炼都做了充分准备,稿子也反复打磨了七遍。钳工出身的爸爸说,你这篇论文写得是“扳手紧螺帽儿——丝丝入扣”啊。小李说,那是,我这可是“巨笔屠龙手”,一定会“蟾宫折桂”。
A.引用诗句“上穷碧落下黄泉”有调侃意味,指翻检图书资料的不易。
B.“扳手紧螺帽儿——丝丝入扣”,歇后语太俗气,不符合原文语境。
C.“屠龙”出自《庄子》,原指高超而无用的技艺;这里指本领高强。
D.“蟾宫折桂”在科举时代指考中进士,用在这里可以表示竞赛获奖。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电波
行动开始了。
我父亲原定走北路,担任掩护,由于李安本出马,结果被调至南路,随大部队行动。
“要不是老李……”,我父亲后来常说,“我说不定早就见马克思了。”“老李,外号‘飞锤’,不仅收发报样样娴熟,而且机务上也有一套。自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和我在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共事,我这一辈子啊……”父亲之所以屡次这样感叹,皆因他的一套娴熟技术皆传自李安本。
按计划大部队一路向南猛突,但电台始终保持静默。相反,北路小队频繁发报,他们把平时抄收的新闻稿都拿出来,反复发送。果然,敌人上当了,开始调集兵力向北围追堵截。旅长下令全速前进,争取时间。他说我们越快到达,北路的压力便会越早解除。据事后得知的消息,驻青城日军指挥官藤田五郎大佐曾多次接到南路发现我军大部队的报告,但他并不相信,以为这是新四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因为日军的情报部门一直在跟踪监听,并随时向他报告,证明新四军的电台就在北路。这一错误的判断使他错失良机,打好的算盘完全落空。
白露过后第七天,我军终于突破重围,来到了江边,与江北前来接应部队胜利会师。
部队到达时,已是深夜。旅长顾不上休息,下令立即架设电台,与北路联系。“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夜晚”,我父亲清楚地记得,他们来不及找地方,就在江边一个渔棚边架起了电线。旅长和参谋长都站在我父亲边上,等候消息。我父亲连续呼叫,一连半个小时都没有回音。大家浑身是汗,心都焦烂了。“他们也许在行动中,没有架设天线。”我父亲这样说,手里攥紧了老李临行前送给他的烟斗。这时渡船已经陆续到了。旅长指示我父亲继续不停地呼叫,一刻也不要停。“一有消息,马上向我报告。”吩咐完了,他便和参谋长一起到江边指挥部队渡江。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一抹淡淡的晨光。这时耳机里突然传来声音。我父亲兴奋地大叫:“来了!来了!”
有人立即前去报告旅长。不一会儿,旅长和参谋长都小跑着过来了。“怎么样,怎么样了?”旅长连声问道。
可耳机里忽然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我父亲一边调整波长,一边连续呼叫。“怎么回事?是他们吗?”旅长问道。我父亲说是的,肯定是的。“他们情况如何?”团长又问。
我父亲摇头道,“不知怎么突然断了……”
“呼叫,给我呼叫!”
我父亲连续不断地敲击着电键,时间漫长得令人窒息。终于,嘀嘀嗒嗒,嘀嘀嗒嗒,耳机里传来熟悉的电波声。“老李!是老李!”我父亲叫了起来。众人一片欢呼。
“嘘——”我父亲做了噤声的手势。大家随即安静下来。我父亲急忙开始抄报。抄一句,参谋长就迫不及待地拿过去照着密码本翻译,可一句也翻不出来。“这不对啊。”他对我父亲说。我父亲抄完报后,接过来一看,头脑顿时嗡了一下。
“这是脑记密码!”
“什么意思?”参谋长问。
我父亲解释说,这说明他们已经销毁了密码,因为脑记密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用。“看来他们已非常危险,否则不会销毁密码。”我父亲说。
好在李安本教过他脑记密码的方法,凭着这种方法,他把电文翻译了出来。大意是,他们已身陷重围,弹尽粮绝,密码已毁,电台也即将销毁。
旅长说:“告诉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回来,我们等着他们!”我父亲把电报发出后,对方一下子没了声音。按照李安本的操作惯例,他每收完电报,都要给收据。可这次却是例外。
“收到没有?”旅长问。
我父亲摇摇头。
“呼叫,给我呼叫!”旅长大声命令,声音都有些变调了。
我父亲不停地呼叫,身上大汗淋漓。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收报机又有了声音。我父亲扶了一下耳机,连忙抄收,没想到抄下来的却是一组明码:
“再见,战友……”“坏了!”我父亲心里一沉,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没容他多想,耳机里又跳出一串明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随后,耳机里的声音戛然而止。
旅长接过抄报,半天没有说话。他默默地摘下帽子。我父亲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在场的人也都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我父亲将烟斗放到胸口袋,默默将电报机重新背在肩上。周围是死一般的沉寂,只有江风划过长空,发出尖厉的呼啸……
(摘编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日军围追堵截,大部队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将我军兵分两路进行突围,但突围计划是以牺牲北线部队为代价的。
B.小说中环境描写着重表现江边自然气候,如炎热夜晚、江风划过长空等,既渲染了气氛,又反衬了新四军奋勇抗敌的精神。
C.小说刻画人物时,大量使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传神地塑造了旅长、李安本、我父亲等鲜明人物形象。
D.小说采用了顺叙、插叙等叙述手法,不仅使文章情节张弛有度、灵动摇曳,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叙述时空具有纵深感。
【2】小说结尾老李发送了两组明码“再见,战友……”和“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请简要分析这两组明码在全文中的作用。
【3】“老李”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他的英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
7、(1)《登高》中写出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白居易采用景物描写和听众反映来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美女衬英雄;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曹军的惨败来突出周瑜的英气勃发的形象。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于塞北春日思归
陈子良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
为许羁愁长下泪,那堪春色更伤心。
惊鸟屡飞恒失侣,落花一去不归林。
如何此日嗟迟暮,悲来还作白头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中“青山”和“白云”分言家乡和边关两地特征,意境优美,为下文抒情张本。
B. “为许”为陈述语气,“那堪”转为反问,感情色彩更进一层,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C. 颈联转写自然物状,惊鸟失侣,落花离林,诗人触景生情:物皆如此,人何以堪!
D. 内容上,全诗明白晓畅,情真意切;形式上,四联都是对偶,对仗工整,韵脚和谐。
【2】最后一句点明诗歌“悲”的主题,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悲”的原因。
9、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梅长公传
钱谦益
公讳之焕,字长公,黄之麻城人。其先,宋宛陵先生后也。公十岁丧父,从其母刘,居东山之沈庄,日课书盈寸。倜傥雄俊,异于凡儿。年十四,为诸生。台使者按部阅武,骑马横绝教场,使者怒,命与材官角射,执弓腰矢,射九发连九中,中辄一军大呼以笑。长揖上马径去,使者不怿而罢。
万历癸卯,与应山人杨涟同举于乡,以功名节义相期许,盱衡扺掌,视举世无如也。甲辰举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高阳孙少师以史官同馆,性严重,不可一世士,独推重公。公在馆中,语则矫尾厉角,坐则掀髯摇扇,视馆阁诸公低头缓步,恒目笑不自禁也。
公扼腕时政,慨然欲有所建置。疏屡上,不见省。部党角立,如敌国不相下。一无所附离,每有封驳,恒两非之。其大指务在破私交,绌党论,矫时救弊,爱惜人才而已。
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闭门周视案牍,期旦日会堂下,据案呼囚,明举其刑书云何,据几决遣,狱成于手中,奄忽如神。
宦家子依倚父势,恣为奸利,禽治之不可得。使人晓谕其父:“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其父大寤,听其子就理命。冤民如墙而立,占人田园若干,攫金钱若干,以次质对,尽反其侵掠,则缚狠子痛箠之曰:“用以谢乡人,并以谢而父也。”卒自刮磨为善士。
海寇袁八老掠潮杀守吏,潮非公所部,自请往剿。严兵扼海道,绝馈运,断樵汲,散免死牌数千,首服者接踵。八老窘迫,乘潮夜遁,乞降于闽。公督学山东,八老率舟师援辽,谒公于登。公语之曰:“海上之役,不得望见颜行,今何以在此?”八老泥首谢曰:“畏公天威,是以走闽,今日敢不为公死乎?”公文人不便武事,其为剧寇畏服如此。
其视学,阔略教条,谢绝请寄,考课之暇,进诸生而教诫之。贤者降阶执手,重以慰藉;不类者嚼齿唾骂,申以夏楚。诸生始而骇,中而服,久而歌思颂慕,咸以为师保父母也。
(节选自《牧斋初学集》)
[注]夏jiǎ楚,古代学校体罚越礼犯规者的两种用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不怿而罢 怿:喜悦
B.一无所附离 离:违背
C.并以谢而父也 谢:谢罪
D.重以慰藉 重:加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倜傥雄俊,异于凡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冤民如墙而立 去今之墓而葬焉
C.今日敢不为公死乎 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不类者嚼齿唾骂,申以夏楚 又重之以修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长公年幼丧父,随母家居。他文武兼修,每天坚持研习的书有寸把厚,与教场的材官比赛射箭,他九发连中。
B.梅长公应举时,与杨涟志同道合,经常以功名节义互勉。后来在翰林院供职时,眼界极高的孙少师却惟独推重他。
C.梅长公潮州平乱时,一方面断绝了海寇的粮道,一方面给前来自首者发放免死牌,结果袁八老不战而溃,俯首谢罪。
D.梅长公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时,将数年不决的案件很快判定,又促使久抓不获的官宦子弟自首,接受惩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扼腕时政,慨然欲有所建置。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春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人广受赞誉,甚至成为年轻人的新偶像。有“逆风而行”的钟南山院士,有迎难而上的李兰娟院士,有《战狼》中女医生原型、中国工程院陈薇院士,还有许许多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普通而平凡的护士、警察、社区人员和志愿者……
这场疫情,锤炼着时代的偶像观,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我们真正的榜样和偶像?请结合材料含义,谈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主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 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