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广元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此乃天子气也。 ②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③ 还军霸上。 ④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⑤ 得复见将军于此。   ⑥ 技经肯綮之未尝

    ⑦ 因击沛公于坐。 ⑧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⑨ 大王来何操?   ⑩ 吾属今为之虏矣!

    A.①⑧/②⑤⑥⑨/③④⑦/⑩ B.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

    C.①⑧/②⑤⑦/③④/⑥⑨/⑩ D.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 )

    A.以诈佯为予赵城(特地) 填然鼓(代词,代“鼓”)  而江河(横渡)

    B.六艺经皆通习之(流传)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表现) 河内(有战乱)

    C.安帝闻衡善术学(平素)  则或其欲出者(责怪)   其强(依仗)

    D.秦王必喜而见臣(喜欢)  见悲鸟号古木(但是)   君子不齿(并列)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靠购买中国稀土满足其各行业对这一资源的需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大国

    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在世界上已经遥遥领先

    一些国家更是看准了便宜的中国货

    甚至连国际定价权都不在我们手中

    我国还不是稀土强国

    作为世界稀土储量最丰富的国家

    A.⑥②①③⑤④

    B.⑥①②⑤④③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②⑥⑤④③

  • 4、对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月甲午”(《烛之武退秦师》),指鲁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这里用了干支纪日法。

    B.“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后序》),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的名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

    C.“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上卿,是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D.“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斋戒,古人祭祀之前,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诚意。

  •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   当:抵押

    B.使人赵王书     遗:送

    C.知奸党名姓     阴:阴险

    D.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穷厄:陷于困境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居易的美学观点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䃼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䃼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格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也正是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于诗歌创作的动机、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本人创作的《新乐府》,确实符合这些要求。

    白居易的诗论,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历代都有一些诗人以他的《新乐府》为范本,写作了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讽喻诗,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当然,白居易过于强调诗歌的政教美刺的内容以及诗歌形式的“质而径”“直而切”,对诗歌的发展也有消极的影响。但是不能把这种消极影响夸大为主要的影响,而把白居易诗论对后世的积极影响贬低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如果那样做,就不符合历史实际了。

    前面说过,白居易的诗论是以儒家(从孔子到《乐记》和《毛诗大序》)的传统美学观点为核心的。如果说,《乐记》和《毛诗大序》是儒家美学在汉代的典型形态,那么,白居易的诗论就是儒家美学在唐代的典型形态。陈子昂高唱“风骨”“兴寄”,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都可以看作是复兴儒家美学的一种努力。白居易诗论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儒家美学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我们对于白居易诗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儒家美学的评价。白居易的诗论在美学史上所以不容忽视,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认为诗歌的本质“诗言志”决定了诗歌能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B.白居易认为诗歌最重要的本质是“诗言志”,但他也没有忽略诗歌的另一特性——抒情。

    C.白居易认为唐代李杜的许多诗和梁、陈的诗一样吟花弄草,所以将李杜诗歌删去了大半。

    D.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诗歌就是脱离了社会生活的诗歌,都应该一概加以排斥。

    2下列文学作品的内容符合白居易美学观点的一项是( )

    A.《咏怀古迹》(杜甫)

    B.《马嵬》(李商隐)

    C.《定风波》(苏轼)

    D.《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和汉代重视了发挥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忽视了诗歌的抒情特性。诗歌的抒情特性是在魏晋南北朝以来得到突出强调的。

    B.白居易认为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以利于维护其统治,反映了他作为封建士大夫维护皇权的立场。

    C.白居易评价诗歌好坏的标准是看诗歌是否有政教美刺的寄托。他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D.白居易的美学思想有合理因素,也有偏激之处。我们应辩证看待白居易诗论的影响,不能忽视他在儒家美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一句写诗人行到之地和到此之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开篇“闲意”就已暗含其中。

    B. 诗歌中的第三句与杜甫《漫兴》中有“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 诗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急速的特点。

    D. 结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使全篇结构严密。

    E. 这首诗歌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体现了“造语绮丽而意在言外”的风格。

    2本诗颔联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请结合内容,对手法和情感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 伏   认罪

    B. 罢仁寿令,豪纵,犯法 数:  屡次

    C. 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制裁

    D. 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  触犯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 《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D. “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 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C. 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D. 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4翻译为现代汉语。

    (1)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根据下面材料作文。

    (1)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有“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的诗句,这里的“少年”是指年轻人,“心事”是指心中的梦想,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整句诗的意思是:年轻人正该壮志凌云;如果老是一蹶不振,呜呃叹息,是谁也不会怜惜你的。

    (2)“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治,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

    (3)习近平总书记也寄语青年人要有“担当的责任”。

    上述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请联系自身实际,以“少年心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