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采用“登堂入室”法,一步步从外表深入内里,有层次地介绍宏伟的外观,豪宅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展现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B.课文对贾府的环境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眼睛而描绘的,连林黛玉都为之惊奇,更能突出贾府“与别家不同”的典型环境。
C.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是与人物描写交叉进行的。因林黛玉初进贾府,自然要各处拜望,这才使环境描写和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有机结合,但没有让封建统治者的代表贾政及时出场是一个败笔。
D.课文的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荣禧堂”的描写,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 人君当神器之重
C. 其志不在小
D. 素善留侯张良
3、我国各种民俗文化十分有趣,请为下面的阐述选出正确的选项( )
①称谓可以显示排行,如“伯夷佐尧典礼”中“伯夷”排行 。
②按照我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2019年是己亥年,以此推出2021是 年。
③“暮色掩行迹,怀石自沉江。大夫吟唱何处,残月冷穹苍。”这句诗词涉及我国的 节。
A. ①老大 ②戊戌 ③清明 B. ①老二 ②庚子 ③清明
C. ①老大 ②辛丑 ③端午 D. ①老二 ②壬寅 ③端午
4、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了。
(2)这些精美的文章,是作家生命激情的 ,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结晶。
(3)我们诵读、 《前赤壁赋》,会得到丰富的景的感受、情的熏陶和理的启迪。
A. 风致 灌注 品味 B. 风致 贯注 品位
C. 标致 灌注 品位 D. 标致 贯注 品味
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君主的后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 陪嫁的女性。
B.王子皇孙: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
C.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D.燕、赵、韩、魏、齐、楚: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被秦国灭掉的六国。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宇宙间的物象和人世间的事象都可以是引起人们感动的重要因素。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只会产生与作者完全一样的感动。
C.子贡从《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悟到做人的道理,是对原意的曲解和否定。
D.读者只要“背离作者原意”去读诗,就能到达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最能感悟到生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兴”的作用,用较大篇幅论证阅读诗歌时有限的形象能引起更多的联想。
B.文章采用类比的论证手法,来阐明西方“读者反应论”和中国传统诗学间的相似性。
C.文章举王国维对李璟和晏殊词另类解读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诗可以兴”的观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论证了中国诗歌在创作和阅读时都重视“兴”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感动层次看,只有那些能激发读者更多联想和“兴”的感发的诗才是好诗。
B.读者读诗感动层次越高,他们达到的鉴赏层次就越高,阅读鉴赏能力也越强。
C.读者读诗感动要达到第三个层次,离不开对作品原意的理解和对形象的欣赏。
D.能否解读出一首诗的丰富含意,跟读者对生命的感悟能力的强弱有一定关系。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作者指出,应以能者为师,也就是前文所说的“______,______”的观点。
(2)荀在《劝学》中通过自己的经历“______,______”。强调了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冥思苦想,而要实实在在地学习。
(3)《蜀道难》中,作者多次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______”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______”写江水在山谷中汹涌激荡,冲击回旋。
8、阅读下面这首诗,下面完成小题。
咏白海棠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②,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这首七律诗是在《红楼梦》第37回因探春提议创建大观园诗社开社时的首场集体诗作。因恰好有人送入白海棠两盆,就吟咏此物,诗社遂命为“海棠社”。此次诗赛,由探春限韵,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每人一首,后来湘云又来补作两首。黛玉的这首诗,被海棠诗社社长李纨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②月窟:月中仙境,月宫。仙人:嫦娥。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1】此诗颔联中“偷来”、“借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秋闺怨女”,都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请具体分析林黛玉通过白海棠写出了自己的哪些思想性格?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B.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C.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D.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 “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C. “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
D. “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守仁很懂兵法,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这一战术与围魏救赵的战术和效果是一致的。
B. 王守仁宽厚仁慈,张忠、许泰等人纵使京军冒犯他时,他不为所动,对其更加宽厚,最终感化了京兵。
C. 王守仁虽然是一介文土,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军一片欢呼,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D. 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后来刘瑾被诛,得以再度升迁。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2)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能够点燃人的内心、令人热血沸腾、促人积极进取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你内心的火焰是否曾经被点燃?请结合上述材料,从自身经历出发,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