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拿一所学校美轮美奂的建筑来衡量这所学校是否优质,应该要看学校师生的生活质量,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
B.假期返校,学生课内学习的状态无比糟糕,就像身处迷雾之中目无全牛,看不清自己的目标。
C.曹叔喜欢古诗古词,有点艺术家的作派,但未免胶柱鼓瑟,给女儿取名字选字过于生僻拗口了。
D.他是个闻名全国的画家,但非常乐意扶助年轻人,经常有金针度人之举,把自己的作画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今年参保者弃保达到3 800万人,这种行为不仅将使劳动者个人的养老水平降低,而且还会给整个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冲击。
B. 微信提供了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平台,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家庭琐事甚至单位工作,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
C. 猎杀野生动物事件频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严格执法,地方政府要督促林业、公安等部门对进山人员的监管力度。
D. 李老师认为,不适当地增大习题量,学生的能力就会下降,最终影响考试成绩。
4、在第三十五回中,莺儿为宝玉结了一个什么花样的丝络?
A.如意结 B.万字结 C.双飞燕 D.梅花络
5、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高
B.开国何茫然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C.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坐着
D.可以横绝峨眉巅 绝:越过、渡过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杠头“哭树”
郭震海
周末归乡,刚一进村,就看见老杠头坐在地上哭,这个可爱的老头越来越像个老顽童,哭得呜呜的,长长的鼻涕拖着地。
这个老杠头,一辈子爱抬杠,认死理,在村子里,乡亲们都喊他“老杠头”,越喊越响亮,具体真名是啥,就没有几个人理会了,不过,老杠头的抬杠不是无理争三分的胡闹,而是坚持真理。所以老杠头的抬杠常常不被人厌,反让乡亲们爱。
“哭啥呢?”我问他。
“他们凭啥要杀树!凭啥啊?”老杠头哭得呜呜地说。
七十多岁的老杠头真的老了,就在他抬头面向我的瞬间,我看清了那是一张布满沧桑的脸,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雕琢得满是沟壑,像一株历经岁月洗涤的柿子树。
“要修路是好事,他们要杀老槐树,都长几百年了,你看就那棵,就那棵!”老杠头哭着边说边用手指给我看,“我小的时候就这样粗,都几百年了啊!”
其实我知道那棵老树,枝繁叶茂,不是很高大,但很粗壮。老槐树也是整个村庄的标志,更是一个乐场,夏天的夜晚,成人习惯坐在大树下说笑,孩子喜欢在大树下嬉闹。老槐树下洒落着一个村庄里几代人的欢乐,难道真因为修路要杀掉这棵老树吗?听老杠头这样说,我的心里也顿时升腾出丝丝缕缕的疼,
“这是你家的树吗?”
“不是!”
“不是你家的树你凭啥去管,别人都不管,你为哈要管?快起来吧,地上好凉的!”
“你这没良心的,才进城几天就忘了本,你这没良心哟——”。
老杠头又开始哭,边哭边骂我没良心。
其实我是故意这样问他的。大家都说,这棵树是老杠头的祖上栽下的。我这样问是想证明这树确实与他无关。也想明白,他的哭泣,不仅是为了自家的树,落下的泪水是给全村人共有的树。
老杠头爱树,更痴迷栽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栽树,只要农闲就栽树,一直坚持到老。村庄西边的一面坡栽满了,他也老了,上了年纪的他就开始护树,儿女各自成家后,老伴也去世了,孤身一人的老杠头为了方便看护那些树,就在山上修了一间小房子,一年四季和树在一起,护着一坡的树成长。
据村里人说,老杠头有个很厉害的绝活儿,如有人去偷杀树,他一声长长的口哨,能唤来一群狼,吓得偷树者满山逃窜。更有村里人说,山里的狼对老杠头而言就像他养的狗一样忠诚。真假不得而知。前年,老杠头在山上跌了一跤,跑不动了,村里的干部劝他下山,老杠头不从,最后,村干部不得不召开会议形成规定,此后派出村民轮流护林,老杠头这才答应。
要说村庄美,美在望得见青山,美在看得见绿水,更美在因为有了像老杠头这样可爱的村庄人,对他们来说,人活着,金钱和利益不是首位,只要有利于整个村庄、有利于后代子孙的事,他们都会去做,夏季的清晨,倘若有人发现昨夜风雨,山上有落石落在村里路中央,不用谁去吩咐,第一个发现石头的人自己就把石头搬走,为的就是不让第二个人途经时绊到脚,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仿佛理所应当,
村里要发展,需要修大路,规划的时候路与村中的老树发生了冲突,是保树还是修路,百姓众说不一,老杠头听说后就去找村干部,他拿出当年抬杠的架势,态度很坚定:护树。其实,村干部心里的想法和老杠头一样,即使大费周折、另行规划也要护住这棵百年古树。不过,他面对老杠头开了个玩笑说:“修路是为了一村人富,为了全村人都能奔富,所以大家都同意杀树。”老杠头一听就不干了,说:“你个小兔崽子,小的时候你被蛇咬,不是我给你治你能活成,你这个没有良心的小兔崽子……”
老杠头骂,村干部嘿嘿笑,老杠头骂够了走出村干部家,像个孩子似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哭开来,谁也劝不住。
有村民从哭泣的老杠头身边经过,就开玩笑说:“老杠头,你亮出口哨绝招吹几声,让狼去咬村干部那个不是人的,看他还敢不敢杀树!”
“吹吹吧,说不定村干部听到你的口哨声,就吓得不敢出门了呢!”另一个村民说。在村庄里,大家都喜欢和老杠头开玩笑。
老杠头呜呜地哭着说:“已经吹不来狼了,这些没有良心的狼崽子呀,过去一吹就到,现在都跑哪去了呢,这些没有心肝的……”
老杠头哭着说着,就从哭树改成了哭狼,老杠头老了,为了保住一棵老树,抬不动“杠”的他选择了哭泣。
那天,我站在原地许久,望着坐在地上哭泣的老杠头,我总感觉,老杠头的哭泣是为了一棵老树。老杠头的哭泣也不仅仅是为了一棵老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以老杠头的“哭”开头,以老杠头的“哭”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制造了悬念,还为全文烘染出一种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的气氛。
B. 老杠头的口哨现在吹不来狼了,是因为狼崽子没良心了,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隐喻着人心不古与善变,以及村庄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C. 小说中写“我”同老杠头的一段对话,以“我”的忘本和没良心来反衬老杠头对树的痴爱和对护树的较真态度,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
D. 老杠头的“哭”表面上是他对现实生活及环境变化难以接受和适应,深层次上则表现出他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习惯等的执着与坚守。
E. 老杠头居住的村庄不仅美在环境─青山绿水、空气澄澈,而且美在人情─人们淳朴、善良、恋旧,然而,现在这一切在老杠头看来正在发生着变化。
【2】小说中的老杠头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老杠头“哭树”的深层原因包含哪几个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有人说小说留有悬念,其结尾应该是老杠头的“哭”阻止了杀树,也有人说不可能阻止杀树。你赞同哪种结尾,请结合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认为笔直的木材制作成车轮之后就“___________”,然后进一步设想木材“_____________”也不会再变直了。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一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多个意象写出夔州的特殊秋景,而“____________”则点明自己备尝国难家愁之苦,白发日多。
(3)白居易的《 琵琶行》中“____________” 一句,写出琵琶女半夜醒来满脸泪痕的凄苦;“_________” 一句,写出诗人听闻琵琶女遭遇后,泪洒衣襟。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畹②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③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③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题的表达,贵在含蓄而非直接,作者通过比兴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B.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描写,来表明自己内心的无限苦闷。
C.上阕末二句化用岳飞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表达了与岳飞不一样的愁绪。
D.在词的表达上,作者成功地学习了屈原借香草美人抒发政治感慨的手法,写出了一首《离骚》式的优美词章。
【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逾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襆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
门人石光霁,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节选自《明史张以宁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B.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C.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D.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B. “三年丧”是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C. “玺”指印章,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玺书”是指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 “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以宁颇富才能,名声传扬一时。他八岁时为伯父之事进县衙,因奉县尹之命写《琴堂诗》救出伯父而出名;元顺帝时因有杰出之才,博学强记,在当时享有盛名。
B. 张以宁历经两朝,官位几经变动。他在元朝考取进士,担任过黄岩判官、六合县县尹,因事免官后再任国子助教和翰林院侍读学士;明朝时又被任命为侍讲学士。
C. 张以宁奉命出使,深受天子赏识。刚到安南国边境,该国就发生了不测之事,他因处事得体而受到天子嘉奖:他在返回途中不幸去世,天子下诏让有司将他的灵柩送回。
D. 张以宁廉洁清正,学问研究专一。他为官不谋求财物,出使往来只携带简单的生活用品:在学说上只专攻《春秋》,并写下《胡传辨疑》、《春王正月考》两部研究专著。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己亥冬末,新型冠状病毒突如其来,疫情迅速席卷全国。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连日来,他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参加新闻发布会……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疫情来临,各地医护人员迎难而上,逆风而行,留给世界背影;战“疫”前线,十万“逆行者”争分夺妙与病毒斗争,以血肉之躯,筑成守护家园、保卫武汉的长城堡垒。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疫情,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老百姓“宅家”“不出门”,各社区积极加强防控,抗击疫情。而从武汉返乡人员也陷入囧途,他们必须隔离14天,有的甚至有家难归。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