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洛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品质》的作者是美国小说家高尔斯华绥,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等。

    B.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表达方式上往往采用记叙、议论、抒情,如《五人墓碑记》。

    C.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所著《史记》共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祝福》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 2、“枕霞旧友”是______________的别号“蕉下客”是______________的别号。(   )

    A.贾探春 史湘云 B.贾探春 贾惜春

    C.史湘云 贾探春 D.贾迎春 贾探春

  •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梦想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梦想是我们对应然之事的承诺。 站在新年的起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

    2012年年末,梦想的火焰又一次被点燃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蕴藏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情怀

    A.⑤①②③⑥④ B.⑤①⑥②④③

    C.②⑤①⑥④③ D.②⑤⑥①④③

  • 4、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A. )  窸窸窣窣suì) 补偿  流泄  鞠躬尽瘁

    B. 褛(lán蓊蓊郁郁(wěng)  缘故  希翼  没精打彩

    C. 样()  然而止()   原委  点缀  面面相觑

    D. 取(jué踉踉跄跄(liàng) 奚落  渺茫  迟疑不决

  • 5、下列与《史记》有关的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它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B.《史记》按其体例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

    C.“本纪”记载有关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D.“列传”为历代各社会阶层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的历史。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守望

    叶敬之

    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

    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

    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天很蓝,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两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音清亮。

    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

    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

    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

    他睁了睁眼睛,咳嗽一声对我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我还能走能动。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

    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

    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孩子:“这叫毛窝子。过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

    “毛窝子……”儿子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

    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

    “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

    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

    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

    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

    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

    望着李大爷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

    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

    “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

    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

    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

    “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

    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

    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

    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毛窝子用料普通、制作方式简单,但用途很大,曾经很受欢迎,引出后面所写的内容。

    B.小说开端部分写二十年前农民都穿毛窝子,结尾写人们烧毛窝子,前后对比,旨在说明时代在进步,毛窝子已经过时了。

    C.小说的结尾富有象征意蕴,烟雾散尽、斜晖脉脉,这一美好的景象暗示出“我”对未来依旧充满希望。

    D.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对毛窝子感情深厚、手艺精良、做事用心、一心要传承手艺的民间老艺人形象。

    2小说三次集中描写李大爷的外貌,请找出来,分析各表现了李大爷怎样的生存状态?其中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3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

    (3)《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锦瑟》也有一联提到杜鹃:“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水上,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小船在水面上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怀才不遇,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在文中指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指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C.“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D.“庠序”指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走   吾尝终日思矣

    B.有也   夫晋,何厌

    C.则移其民河东  不拘时,学于余

    D.尽心耳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   曲罢悯

    B.谷不可食   不杯杓

    C.以战喻   今太子迟之,辞决矣

    D.百步而后止   所守匪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①每个时代都呼唤英雄,每个时代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任时光流转,人们的英雄情结不会改变,英雄的故事也将在不同时代持续上演。

    50年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英雄故事也正在上演、流传。请展开想象,以“新时代的新英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述50年后的英雄的故事。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②种子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蛹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冲破束缚、破茧化蝶。生命的发展,就是不断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

    要求: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性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