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烛之武凭借高妙的说辞说服秦国撤军,解秦晋之围的经过。
B.《阿房宫赋》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杜牧,文章探讨了秦国速亡的原因,艺术上注重铺陈,夸张扬厉,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文章以疏密有致的叙述展示了林冲由“忍”到“狠”转变的过程。
D.曹禺,现代戏剧家.代表作《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塑造了周朴园、周繁漪、鲁侍萍等典型形象。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婵娟 屏气 顷刻 词不达意
B.埋伏 惊愕 偏辟 流连忘返
C.缀学 闪烁 脉搏 千里跋涉
D.蹂躏 函养 演绎 漠不关心
3、下列词语解释都准确的一项是( )
A.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而绝江河(绝:断绝)
B.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丢失) 叩关而攻秦(叩:攻打)
C.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胜:尽) 树之以桑(树:树木)
D. 填然鼓之(之:代词,代“鼓”) 弃甲曳兵而走(曳:拖着)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名之曰“活水源”
A. 舞幽壑之潜蛟
B. 道山径至栖霞禅院止焉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乃溢而西南流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今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打特价牌,这标志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 。
②为了保存这些书籍,使之流传后世,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 建造了一座藏书楼,起名“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
③《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那段历史,给人民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全景式的艺术享受。
A.惨淡经营 苦心孤诣 筚路蓝缕 B.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C.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D.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学生能接触最杰出者的氛围
①上世纪20年代末,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哈钦斯首推“通识教育”,对后来的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高等教育好像一直都在危机之中,多少年了都在喊改革,但是真正的改革又没有见过多少。不单单在中国是这样,整个世界的高等教育都是忧心忡忡的样子,好像高等教育时刻都在衰落之中。大学校园愈发浮躁,大学教育愈加功利化,实用主义横行,职业属性大于文化属性,真正美好的文化没人在意,大家更看重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教育丧失了本真的意义,大学校园成为了致青春的消费场域。说到底,如果我们都知道这些问题存在,为何改革却如此难呢?
③我是在读《哈钦斯的大学》间隙想到这些问题的。这本书把我们的视线拉回到上世纪20年代末的芝加哥大学,英俊潇洒、雄心勃勃、年轻善辩的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开始,伴随着大萧条与战争、无数的诋毁与争议,他如何力排众议在大学内推行通识教育的改革。本书作者麦克尼尔是著名的历史学者,他曾在芝大完成了本科与硕士教育,后又在芝大历史系执教数十年。哈钦斯在芝大的改革当然不仅仅是通识教育,但他的通识教育理念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④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通识教育是这样一种大学教育:专心固守西方文学、哲学与历史,同时科学、数学与外语占有一席之地,却不喧宾夺主;随着时代演进,有的情况下也涵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通识教育一直与更专业化的教育——通常是指职业训练——划清界限。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与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并无本质区别,因为自由教育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教育是给少数人服务的,而通识教育则可以涵盖贯通整个知识阶层。
⑤其实这不是一种错觉,1941年哈钦斯力排众议,想要在芝大推行4年制人文课程计划时,初步的构想是强调准确而流利的读、说和写的能力。他们关心哲学与经典,传统与道德,但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就束手无策了,因为他们鄙视那些工具性的课程——这点正好与我们现如今的高等教育体制相反——他们只想教育年轻人成为一个更聪明与能干的人,而不是为他们的职业生涯,为他们的未来工作作准备。这个课程计划在推行过程中受到了很多人的抵制,某种程度上说,这样一份并不完善的改革计划并未考虑到整个学科与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某种意义上,哈钦斯的专断与独行,很容易被诟病为精英主义的代言人。因为只有极少数人自觉投入课程,享受这种狭隘的精英教育模式,而对很多普通人而言,这样的教育是一种折磨与失败。
⑥想想我们现如今的大学就会一目了然,在大学4年中,没有多少人对传统的经典、伟大的书感兴趣,更没有多少人会逐字逐句地从经典中寻找所谓的微言大义,寻找沉思的智慧,与伟大的灵魂对话。我们更关心的是毕业后,我们所学的专业就业率的情况,能否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我们对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兴趣,我们只在乎别人眼里我是不是拥有财富与地位的成功人士。
⑦所以,麦克尼尔在回忆中描述芝大当年的盛况恍如神话一般。他总结说,那是一个“衰落中繁荣的年代”。著名文艺批评家乔治·斯坦纳在回忆中提到,芝大在上世纪40年代晚期到50年代是他心目中理想大学的典范:“它接纳活力十足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及形塑理想大学理念的目的与精神之间的种种冲突”,“一所好的大学或学院,应该是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并且臣服于最杰出者的氛围与威视”,芝大当时就是这种“特别的光芒在阴冷的空气中闪烁”的氛围,大师和学者随处可见,尤其是1933年之后,哈钦斯接纳了许多从欧洲与德国流亡的学者,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德国大学传统的继承人,他们都受过以康德与歌德作为灵感来源的通识教育的熏陶,他们的思想具有世界史的意义,他们在新的民主秩序中毫不妥协地盯着道德和艺术的完美境界,他们引领了芝大学子进入了一种活的伟大传统序列,进而使这种传统渗透到整个社会的趣味与标准之中。
⑧这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年代。回头看我们这个庸常而粗鄙的时代,我们目睹了大学作为思想原发地的消失。冷漠、算计与功利,成为了大学生活与教育的底色,通识教育几乎已成“不可能的任务”。
【1】第④段中加点词“喧宾夺主”在文中的含义是。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第②段讲述了作者对高等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思考,引出下文对《哈钦斯的大学》的具体解读。
B.《哈钦斯的大学》系统而全面地讲述了上世纪20年代末的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的教育理念。
C.第③段中详细介绍书作者麦克尼尔与芝加哥大学的深厚渊源,表明他书中见识与评价的可信性。
D.哈钦斯力排众议,想要在芝大推行4年制的人文课程计划正好与我们现如今的高等教育体制相反。
【3】下列关于文中通识教育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 )。
A.通识教育专注教授西方哲学与经典、传统与道德,不同于专注教授工具性课程的职业训练。
B.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文化属性,提高其艺术境界鄙视工具性的课程。
C.哈钦斯认为通识教育与培养学生职业属性,为其未来工作作准备的专业化职业训练相辅相成。
D.就因为哈钦斯的专断与独行,他的课程改革计划并不完善,且被诟病为狭隘的精英教育模式。
【4】根据文意,归纳《哈钦斯的大学》出版的意义。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一起愉快玩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游人任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3)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并将奋斗终身,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秋声
蒋捷①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②,丽谯③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彩哝、多少蛩④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③丽谯:华丽的高楼。④蛩:俗名蟋蟀。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通篇咏秋声,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十个“声”字,以“声”字为韵,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B.“黄花”即“黄菊”,开头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C.下片“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用时间的悄然流逝和军营中人马骚动暗示了有外敌人侵,国家战事紧急的现状。
D.“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彩哝、多少蛩声”,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秋虫伴着那捣衣的女子整夜“碎哝哝”地诉着愁,曲折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苦。
【2】本词以秋夜中的数种声音入笔,意味独特。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心声?请联系全词概括并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为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注],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 宫车晏驾:古代帝王死亡的讳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文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沛公”“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沛公”是因起兵于沛,众人拥立。“汉王”源于曾被封为汉中王。
B.“禁中”又称“禁内”,指帝王所居宫内。因帝王所居的宫苑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所以才有“群臣绛、灌等莫敢入”的情形。
C.在古文中,“迁”可以指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指升官,如“升迁”。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如文中提到的“迁为左丞相”指的是降官。
D.樊哙死后,被追封为“武侯”。侯,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侯居第二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以屠狗为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勇闯营帐,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词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地位不断升高,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命令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押回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于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2)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说: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举世昏迷,莫能觉悟。
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
——刘慈欣《流浪地球》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你了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作文,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