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黑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选出加点词注释不准确的一项

    A. 我披枷带锁赴法场刀 餐:吃 故西边 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B. 只合把清浊分辨 合:只应该 还江月 酹:以酒洒地,以表凭吊

    C. 人拥的我前合后 偃:昏迷 怎生得黑 怎生:怎么生得

    D.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 葫芦:糊涂 愆:罪过 何人换取  倩:请求

  •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率疲弊之卒

    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 君子生非异也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不忘却纪念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是缅怀过去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A.③⑤①②⑥④ B.③⑤②①④⑥ C.②④⑥③①⑤ D.①④⑥③⑤②

  • 4、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树上落下的树枝。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 霜鬓:白霜似的鬓发。

  • 5、在巴金《家》的高家三代人中,第二代“克”字辈属于( )

    A.第三代“觉”字辈反抗斗争的主要对象 B.迂腐的卫道士、荒淫的纨绔子弟

    C.封建家庭的家长 D.封建大家庭的孝子贤孙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刘宁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今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________________;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2)夫在殷忧,________________;既得志,________________。(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3)________________,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季氏将伐颛臾》)

    (5)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①,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②,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释】:①浑,完全,简直。漫与,随意付与。②焉得,怎么找到。陶谢,陶渊明、谢灵运,皆工于描写景物,故想到他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杜甫自道其创作经验,该联体现了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

    B.颔联杜甫自谦之语,写诗已不再琢磨,全是随意付与,春光明媚,花香鸟语,快乐异常。

    C.颈联呼应题目“江上值水如海势”,虽写江水,只是轻轻带过,借水槛浮槎写海势。

    D.尾联以一“焉”字,即巧作转折,融注新意。借陶谢之手,表达自己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2】尾联诗人借用陶谢典故,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文公安齐之富,无复四方之志,苟从行诸臣亦徇其欲,则终身营丘,一布衣耳。幸而从行者识高虑远,谋于桑下,载而去齐,夺其燕安之雨露,而压以祸患之雪霜,激之观浴沃盥以起其愤,激之郑文、子玉以作其忧。乃切乃磋,乃琢乃磨,向来弛堕骄怠之气扫除咸尽,伯心勃然而生。朝于武宫,不失旧物向非夺其安齐,亦安能进文公之志而霸之耶?文公始所以眷眷于齐者,属意于二十乘之马耳。从者夺文公二十乘之马,而与文公全晋四千乘之赋,使之弃鸿毛而得泰山,可谓知取予矣。

    ②苟不去齐,乌能入晋?然则策复国之勋,安得不以去齐为首乎?文公既入晋,席未及暖,已忘其初。于寺人披、头须之见,忿然有不平之心。若肆行忿戮,则惧者甚众,虽幸免焚宫之变,安知他日无蒯聩、戎州之衅乎?赖披与须力抗,危言以警之,文公一闻其警,忿戾俱消,变浅陋褊急之襟量为广大易直之规模,隆宽尽下。人皆思奋以取城濮之胜,岂非披与须一警之力乎?回万里之迷途者,一呼之力也。瘳十年之废疾者,一针之力也。登五霸之盛烈者,一警之力也。自披、须而视城濮诸将之功,则我源而彼流,我根而彼干,其小大轻重判然矣。此吾所以高披、须而下城濮也。

    ③文公方安其小,遽夺之而使不得安于小;文公方骄其大,遽警之而使不敢骄于大。夺于前而警于后,置文公于不得不霸之地,信矣诸臣之功也!虽然,此非专诸臣之功也,其本实在于文公□。文公当出亡之初,不校君父之命,既有君人之资矣。其未安齐之前,危于渭滨,饿于五鹿,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亦非一日也。虽时有所蔽,一夺一警,初心遽还,迁移改悔,速不容瞬。若文公先无所资,二三臣者虽有斡旋之妙用,亦安所施乎?其君有如是之资,其臣有如是之用,反仅成霸业而止,此吾所以为文公恨也。吾未尝不恨文公生夫子之前,而又自恨今之学者生夫子之后也。呜呼!夫子则远矣,乃若夫子之神化,盖通万世古今为一炉冶,初未尝息也。孰谓吾生之晚乎?

    (节选自吕祖谦《左氏博议》,有删改)

    注释:①乃切乃磋,乃琢乃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君子在道德学问上钻研深究。②伯:同“霸”。③武宫:晋文公祖父晋武公的陵庙。④旧物:指国君之位。⑤寺人披、头须:寺人即宦官,名披。曾奉晋献公命至蒲城杀重耳。晋文公回国即位不久,寺人披求见,但是被晋文公拒绝。寺人披说自己当时是各为其主,现在你耿耿于怀,太不能礼贤下人了。于是晋文公就接见了他,果然得知了有人要焚烧宫殿以杀害文公的阴谋。头须:头须本来是看守财物的小仆人,重耳逃亡,他自己也携带财物出逃。晋文公回国后头须求见,晋文公借口自己要洗头没空见他,但是头须传言说晋文公作为一个国君却跟一个下人过不去,会使身边的人都惧怕。晋文公听到后,马上接见。⑥瘳:病愈。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苟行诸臣亦徇其欲    顺从       

    B.而与文公晋四千乘之赋    整个

    C.矣诸臣之功也       确实        

    D.既有君人之            资本    

    (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耳    B.矣    C.焉    D.乎

    (3)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a向非夺其安齐,亦安能进文公之志而霸之耶?

    b变浅陋褊急之襟量为广大易直之规模。

    (4)请赏析第①段划曲线的句子。

    (5)文中认为晋文公能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6)联系本文及所学课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为文公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③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毛泽东《七绝·呈父亲》)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