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丙寅三月之望”中的“丙寅”属于干支纪年法。
B. 皇帝改元就是指中国古代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C.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 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女皆为二十岁取字。
2、小说对“我”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个觉醒的新党,有正义感,同情祥林嫂,但对反动的封建社会无力改变。
B.“我”是小说的叙事视角,祥林嫂的故事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呈现。
C.“我”是行文线索,小说的环境、人物、故事借“我”的亲身见闻自然串联起来。
D.“我”是小说中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唯一的批判者,代表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3、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 视:看
B. 予羁縻不得还, 羁縻:迷路
C.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声义:伸张正义
D. 大阉亦逡巡畏义 逡巡:侵略
4、下列句子,按照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吾从而师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为天下笑者,何也;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以为桂林、象郡;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⑨未之有也;⑩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①④⑩/②⑦/③⑤⑥/⑧/⑨ B.①⑩/②⑦/③/⑤⑥⑨/④/⑧
C.①④⑩/②/③/⑤⑥/⑦⑧/⑨ D.①⑩/②⑦/③⑤⑥/④/⑧/⑨
5、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拘于时 ②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④子卿尚复谁为乎 ⑤验之以事 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⑦非我也,岁也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⑨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A.①⑥/②⑧/③④/⑤⑨/⑦ B.①③⑤/②⑥/⑦/④⑧/⑨
C.①③⑤/②⑦/④⑨/⑥/⑧ D.①⑥/②④/③⑤/⑦⑨/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宇宙中可能存在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这个隧道就是后来物理学家所说的虫洞。爱因斯坦认为通过这个隧道即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如果虫洞的出口恰好停在过去,就可以通过它逆着时间旅行。当然,进行这种时间旅行时你只能旁观,因为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就是一个个已经穿好的珠子,你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动其顺序。但截至2013年,还尚未有实验证实虫洞真正存在。早在19世纪50年代,已有科学家对虫洞做过研究。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理论上,也许虫洞可以使用,但虫洞的引力过大,会毁灭所有进入的东西;同时,即使宇宙中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虫洞,但也很少会有直径超过10万公里的,而这个宽度正是太空飞船安全航行的最低要求。因此虫洞不太可能用于宇宙航行。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研究发现,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起到稳定虫洞能量场的作用。科学家认为,相对于产生能量的“正物质”,“反物质”拥有“负质量”,可吸去周围所有能量。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负质量”能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通过航天器在太空中捕捉到了微量的“负质量”。“负质量”的发现为利用虫洞创造了新的契机,只要用“反物质”去扩大原本细小的虫洞,并强化“虫洞”的结构,使其稳定,就可以让太空飞船穿过。
与此同时,许多科学家也在致力于构造人工虫洞的研究。科学家桑恩等人从理论上提出了构造虫洞的概念。他们相信,先进文明所创造的人工虫洞,可以用奇异物质的“支柱”来保持虫洞的畅通。奇异物质具有超过它能量密度的极大的负压,其引力具有排斥性,从而使得它周围的空间被扭曲得十分奇怪,这正好改变了空间扭曲的“符号”。桑恩的虫洞,可称为奇异物质虫洞。
科学家麦可思提出了“磁虫洞”理论。他说,极强烈的磁场能弯曲时空而形成虫洞。根据相对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包括磁场),皆能弯曲空间。远在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莱特,就在爱氏方程中找到了磁引力。莱特的理论表明,在一个由螺线管产生的磁场中,螺线管内形成了一个引力场,但要获得这种人工引力场,需要十分巨大的磁场。麦可思说,在实验室内,用2.5T(特斯拉)的磁场即可构造出一个“磁虫洞”,但洞的半径极大,约为150光年,若要将此“虫洞”的半径压缩到实验室的尺度,则所施加的磁场需大到10亿T,这显然超出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最大人工磁场约10T)。但麦可思认为,在太空中必定能找到这种“磁虫洞”,因为中子星表面的磁场达10亿T,在那里,“磁虫洞”将自发地产生。
不论“奇异物质虫洞”或“磁虫洞”,只要它们存在于太空之中,就能从地球上测得它们的特征性信号,我们将看到一个两边特别明亮中间较暗的R光学像。
【1】下列对“虫洞理论”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理论上,利用它我们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回到过去或穿越未来。
B.虽然虫洞的能量场可以毁灭所有进入虫洞的东西,但利用“负质量”来中和以后,太空飞船就有从虫洞中穿过的可能。
C.“虫洞的引力”和“虫洞的超强力场”,拥有负质量的“反物质”和具有极大负压的“奇异物质”是含义各自相同的两组概念。
D.尽管以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还不能建造一个适合实验室尺度的“磁虫洞”,但麦可思却相信太空中或许存在着这种“磁虫洞”。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桑恩和麦可思建造的虫洞,分别利用了奇异物质的负压和人工磁场的引力来稳定虫洞的能量场,其中的科学原理是相似的。
B.麦可思首先提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皆能够弯曲空间,极强烈的磁场也能弯曲时空而形成虫洞,他据此提出了“磁虫洞”理论。
C.只要桑恩的“奇异物质虫洞”和麦可思的“磁虫洞”存在于天空中,我们就能从地球上看到它们两边特别明亮中间较暗的R光学像。
D.“反物质”是相对于“正物质”而言的,它拥有“负质量”,可以在虫洞中吸收能量,并使自身的结构稳定,从而扩大虫洞。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则像一个个被穿好的珠子,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整顺序,故即使能由虫洞回到过去,也不可能“重新来过”。
B.目前尚没有实验证据表明虫洞的真实存在,所以,现阶段科学家对虫洞的所有研究都只是一种海市蜃楼般的猜测,前景不容乐观。
C.蛀虫在苹果表面的两个点之间蛀出了一个“虫洞”,如果在这两个点之间走直线,从三维的物理空间来看,这条直线就类似于虫洞。
D.既然“负质量”已经被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成功地证明了能够存在于现实世界,那么,利用“反物质”来建造虫洞就不是不可能了。
7、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是:“_____,_____。”
(2)《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_”这两句诗上。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______,______”两句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
(5)类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形式。《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由琴声联想到珠玉声。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听秦筝”点题,“抽弦促柱”的动作描写展现了弹筝者技法的高超,“悲怨”是诗人听筝时最突出的感受,下文围绕“悲筝”展开丰富描写。
B.颈联用一“独”字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用一“空”字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
C.尾联以“离别恨”直接抒发离别之苦,“江南歧路洛阳城”,写出南北远离、两地之思。
D.全诗重点写“声”,但没有直接描写筝声,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展现筝声。
【2】梁朝沈约有云,“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本诗颔联在传递这种“绝调”时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师说》,有节选)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 :风尚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C.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老师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嘉:赞许
【2】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不拘于时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众人,很多人,许多人。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C.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主要以占卜、祝祷为业,也为人治病。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的统称。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选文第段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请列举出来。
10、请以“这真是 ”为题目,写一段不少于400字的文段(可写人事,可写景观)。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采用“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3、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