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B.“子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C.“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中,“先”指已经死去的,多指同辈。
D.谨库序之教,“库”、“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⑤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⑦窜梁鸿于海曲 ⑧且勇者不必死节 ⑨略陈固陋
A.①⑨/②④⑤/③⑥/⑦/⑧ B.①/②④⑤/③⑥⑨/⑦⑧
C.①⑦⑧/②⑤/③④⑥/⑨ D.①④⑨/②⑦/③⑤⑥/⑧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 《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C.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D.林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
4、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
B.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城:城市)
C.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
D.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快)
5、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口述历史是使用录音或录像设备,将历史当事人叙述的内容完整地记录下来,并按照严格的规范整理成口述史料。根据历史当事人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出来的文字记录,要与录音录像、其他当事人及相关文献材料进行反复核实和考订,因而是可信的。
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档案资料开放不充分的情况下,口述史料可以部分弥补国史研究缺乏资料的问题。历史资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档案资料作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不能充分开放利用,势必影响国史研究的进展。在档案资料开放程度有限的情况下,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便显得格外重要。当年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多已退休,他们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对所经历的历史有着深刻的感受。对这些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进行口述访谈,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原则,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关于新中国建设及生活中的故事,有意识地采集、整理其记忆中的鲜活史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其次,口述史料可以弥补目前部分开放档案资料中比较模糊的、粗线条的记载。档案文献的有些记载是抽象或粗线条的,依据这些资料建构的历史往往是不丰满的。口述史料可以提供事件的详细过程以及不见于官方档案记载的历史细节和具体场景。历史当事人讲述其亲身经历的故事、亲眼所见的事情、亲耳听闻的言语,还原了历史的场景,重现了历史的细节,恢复了历史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因而弥补了国史研究文献资料的不足,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点所在,也是口述历史的魅力所在。档案资料基础上的宏大叙事与口述访谈基础上的微观讲述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说宏大叙事是历史的骨干,那么当事人的微观讲述就是历史的血肉,会使历史丰满起来。口述访谈的鲜活资料必须置于宏大的历史演进框架中,方能彰显其生动之意义。
最后,口述史料对档案资料具有独特的验证、鉴别功能。国史研究者开展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过程,是熟悉、梳理和研究历史真相的过程,也是对各种形式的国史资料进行勘比、消化、鉴别、筛选以及保证资料真实性的过程。通过口述史料与部分开放的档案资料进行比对,可以校正档案文献中某些失误的记载,甚至验证文献资料的真伪。
同时,民间口述史料的发掘不仅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使研究者的观点更能体现普通民众的历史观念。采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其观点和视野将更加客观公正,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和真实可信。
(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与国史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口述历史的史料是借助现代录音或录像设备,完整记录历史当事人口述的内容而形成的。
B.国史研究离不开历史资料这个基础,而档案资料不能充分地开放已经影响到了国史研究的进展。
C.当事人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他们讲述所经历的故事,就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D.档案资料和口述史料虽各有千秋,但口述史料应配合档案资料,这样才能显示其生动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立足于口述这一关键要素,开篇即介绍口述史料的形成过程,并强调其具有可信的特点。
B.文章以档案资料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作前提,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价值。
C.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阐述口述史料和档案资料的差异时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
D.文章最后一段从研究者视野和观点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提供事件详细过程以及细节和场景的口述史料,正好可以弥补有些档案文献的不足。
B.由历史当事人讲述历史,历史会有血有肉,丰满起来,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C.通过搜集整理口述史料,国史研究者可探索历史真相,也可对一些史料进行验证、鉴别等。
D.研究口述史料,可以使研究者拥有学术视野;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则更科学合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六国论》中,作者认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而其“有远略”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奇丽的景色。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赋(节选)
张衡①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②之慷慨,从唐生③以决疑。谅④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注]①张衡: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逝世。这篇赋写于他任河间相,向朝廷自请退职时。②蔡子:战国时人蔡泽。③唐生:战国时梁人唐举。蔡泽游学诸侯,未发迹时,曾请唐举看相。④谅:确实。
【1】下列对这段文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在京都做官已经很长时间了,却觉得没有高明的谋略来辅佐当今的朝政。
B.本篇“临川以羡鱼”中的“鱼”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池鱼思故渊”中的“鱼”,意象使用完全一致。
C.“渔父”是作者用典,语出《楚辞》,是指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曾劝屈原与世俗同流。
D.就节选部分来看,《归田赋》抒发了张衡久居官场的苦闷心情,表露出他对朝政的期盼与失望之情。
【2】《归田赋》中的张衡和《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其归隐的原因、作抉择时的心理和最终结果有何不同?
9、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2)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1】下列选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随。
②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③亚父南向坐 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仅次于父亲。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翅膀。
⑤稍夺其权 夺:剥夺。
⑥人臣之分也 分:区别。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C.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好大喜功。刘邦卑词谢罪,项羽为表示自己的雅量脱口说出告密人,说明他先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剑拨弩张的形势稍有缓和。
B.范增老谋深算。他深知刘邦的志向,想要利用宴会杀刘邦,暗示项羽,而项羽不回应,无奈之下他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
C.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及早脱离项羽,并认为他错失了最好的机会。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或在宋义被杀后就及时离开才好。
D.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义帝派遣刘邦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5】第二段选文末句,苏轼为什么说项羽在杀义帝时就怀疑范增了?请简要说明。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的没随处可见,美丽的风景、美妙的音乐、美好的心灵……但是,在我们身边,肆意破坏美、践踏美的行为屡禁不止,以丑为荣、以丑为美的现象屡见不鲜。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全体同学写一封倡议书(落款为“复兴中学学生会”),提倡大家“以美为美,崇尚真美”,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