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以致天下之士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D.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2、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见全牛也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C.因其固然 D.视为止,行为迟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日前,因家庭之故,辱贤弟垂示,兄非草木,宁不知感激乎?
B.余素鄙陋,一事无成,反受此殊遇,非陨首结草,不可报也。
C.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惶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D.一应所用,弟子自当准备,烦望长老玉成,幸甚。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B.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作家,《窦娥冤》的说白和唱词典雅华丽,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C.《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小说集,内容主要是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嘴脸,赞美纯洁的爱情、友情、亲情等。
D.《雷雨》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揭示了它所依存的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B.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李斯的《谏逐客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等。
D.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很多人把2016年视为火星移民探索的启程之年。2016年8月23日,中国国防科工委“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正式启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宣布将于2020年让探测器登陆火星。9月28日,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墨西哥召开的第67届国际宇航大会上,推出了用于人类火星移民的“星际运输系统”,并做了“让人类变成多星球物种”的主题演讲。10月11日,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在CNN网站发表文章称:“为了翻开美国太空探索的新篇章,我们已经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在本世纪30年代之前,把人类送上火星。”
人类探索宇宙,总是与其自身的危机有关。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终局。在人类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老死在地球上,等待灭绝;另一条是离开摇篮,移民其他星球。而火星与地球存在诸多相似性,无疑是移民的最佳选择。然而探索和移民外星绝非易事。人类作为在地球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想要进行星际旅行或是在外星生活,必须面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危险。在1969年第一次踏足月球之后,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很快陷入了停滞,其中在太空中宇航员的健康问题可能正是原因之一。
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了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在从地球前往火星的大约半年的旅行中,宇航员会处于失重状态,在火星的表面,宇航员所体验到的重力也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适应火星重力对于人类来说绝非易事。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每次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这主要也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调查显示,女性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18个月,男性工作24个月,所受到的宇宙射线的辐射总剂量就会超过其一生可接受的限度。在太空中旅行,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人体极大程度地暴露在宇宙辐射之中。这种来自宇宙中的高能量原子碎片极难抵御,它们可以穿透层层防护,伤害到人的细胞和DNA。一份来自加州大学的报告显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包括老年痴呆、失忆、焦虑、抑郁,同时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但是无论如何,为了生存,人类必须离开地球。在20亿年以内,即使人类没有自我毁灭或是遭遇地球周期性的物种灭绝,太阳燃烧状态的变化也将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太阳在最终熄灭之前,会逐渐发亮、膨胀,直至膨胀到脱离地球轨道。在这一切发生之前,人类必须逃离太阳系,或许那时失去了故乡的人类只能生活在茫茫的太空之中。
(取材于苗千《人类实现太空移民有哪些不利因素》)
材料二:
相信未来,并且开始研究未来,这股热潮正愈演愈烈。人类科技的发展一直处于加速之中,技术精英们愿意相信人类正处在技术爆发的节点上,各种如梦幻般的想象正徐徐成为现实。而站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来看,人类文明的出现和繁荣可能只是地球周期性物种大灭绝之间的一朵浪花。对于一个物种来说,美好的未来或许在于更适应环境的进化,而对于地球生物的总体而言,最美好的未来可能在于躲过几百万年一次的生物大灭绝。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其说是奔向理想中的人间天堂,不如说是在重重危险之中的弦歌不辍,为自身寻找一丝生机。
人类面向未来、探索宇宙,就需要适应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通过游戏进行练习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游戏精神”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把生活中的困难或是遇到的不同阻碍,看作是游戏中的“打怪”,把克服困难看作是“过关”。现代人的这种“游戏精神“之中带有一种乐观和顽强,同时也含有最终必将“通关”的信心。坚信未来必定会更好,一个美好的结尾正在游戏终点等待着我们。虽然游戏是虚拟的,但是虚拟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作用比想象中更加强烈,比如社交网络上的交流方式已经开始改变人们现实中的相处方式,网络上的“点赞之交”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规范。网络化、电子化的社交,是否可能在亿万年之后,当人类文明遍布星际之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交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我从不担心未来,它到来得足够快。”关心未来、意识到未来的存在,是高等智能生命所独有的能力。我们逐渐认识到,未来是由无数的现在拼接而成的。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目前的处境,学会在奔向未来的过程中面对种种机会和危险。
(取材于《科学》杂志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相关报道)
材料三:
如果我们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必定不会像今天这样,浸泡在广泛和普遍的焦虑中。未来是可以预知的吗?
人类历史早期对未来的预测往往与占卜、星相学、巫术等联系在一起。即使到了16世纪末,人们都还预测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只会使教会和皇室变得更强大。18世纪的大多数分析家并不认为蒸汽机的发明将彻底改变农业经济。19世纪的一些主要观察家认为,电气的前途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照亮街道。哪怕有些人曾在20世纪初预见到潜艇、飞机、电影、广播和电视的发明,但却没有人(包括凡尔纳)认为这些事物可以改变大英帝国当时的统治格局。20世纪末,很少有人预料到,个人电脑和网络技术将如此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到了现代,科技似乎给了我们更多自信。技术精英不断宣告着“未来已来”,从凡尔纳的海底环游到菲利普·迪克的神经漫游,无数想象中的“未来”正通过技术变成现实。从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虚拟现实、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到太空旅行,我们以科技的乐观主义创造着“未来”。另一方面,生态灾难、末日想象,又让我们质疑,未来是否会更好?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虽然多次登上月球,但并没有把人类的足迹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推进。我们本应造出会飞的汽车,但最终得到的只有140个字符的微博。不过,现在硅谷的一些人,再次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太空探索和星际旅行。
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永恒的终结》里,用数学家的思维逻辑推论,“人类往往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他又指出,人类的未来“不是追求永恒时空与绝对的安全,不是将自己禁锢在安全的牢笼中,而是开启人类的无限时空——继续人类文明无限冒险的历程,向宇宙中拓展,开拓银河帝国”。
(取材于蒲实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一些部门和个人宣布探索或计划移民火星,是在地球出现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等情况之下的无奈之举。
B.太空中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宇宙射线的辐射会伤害到人的细胞和DNA,这比克服人体失重更难应对。
C.材料一指出了人类实现太空移民的不利因素,材料二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对此做了针对性解答,并认为人类会有生机。
D.材料二中的“游戏精神”,体现了现代人探索宇宙的乐观和顽强,与材料三中所说的“科技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一致。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解决最终的生存问题,人类必须离开地球;离开地球,人类在太空中的健康问题必须克服,否则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就会停滞。
B.科技的加速发展使各种想象正成为现实,但从更大的时间尺度上来看,这是微不足道的,躲过周期性的生物大灭绝只是美好的愿望。
C.人类历史上对未来的预测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没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浸泡在广泛和普遍的焦虑中。
D.本应造出会飞的汽车,但最终得到的只有140个字符的微博,反映了对“未来已来”的质疑,但这没有妨碍太空探索的脚步。
【3】如果用诗句说明材料二最后一段的寓意,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C.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D.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4】以下有关材料二语言特点与好处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语言生动形象。如“一朵浪花”比喻的运用,“弦歌不辍”引用论语中孔子典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生动性。
B.语言幽默有趣。将人类的宇宙探索比作打怪游戏等,贴近生活,幽默风趣。
C.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原本严肃、枯燥的科学探索文章,变得形象生动,引发阅读兴趣。
D.与材料二的主旨相契合,更能体现文章透露的、面对生物大灭绝的悲观忧患意识。
【5】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人类决心探索太空的原因。
7、(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女》中体现男主人公约会时憨厚痴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烛烛晨明月(节选)
佚 名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由时间写起,突出时令特征,见出旅途的艰辛,为下文道别做铺垫。
B.三四句描写了江汉奔腾、浮云飞翔之景,依托阔大的境界,表现高远的志向。
C.五至八句通过强调山川阻隔,相距遥远,句句突出“远”字,感情更加浓盛。
D.本诗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感情深沉,风格古朴。
【2】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游京师,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 ;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袖其疏入谏,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钞文可验者,悉以印记其背,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台臣抑而不闻 闻:听到
B. 复构以罪罢之 罢:罢免
C. 时斗米直十三缗 直:通“值”
D. 昼抚膺痛苦 膺:胸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即袖其疏入谏 ②山原旷其盈视
B. ①遇饿者则赈之 ②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C. ①乃检库中钞文可验者 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D. ①台臣抑而不闻 ②物既老而悲伤
【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张养浩做堂邑县尹时,拆毁了滥设的祠庙三十多所,免除曾经做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使盗贼们很受感动。
B. 张养浩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堂邑县李虎凶恶残暴,原先的县尹没有谁敢追查。张养浩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
C. 张养浩敢于直谏,英宗继位后,适逢元宵节,想在宫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入宫谏阻,皇帝大怒,罢免了他的官职。
D. 关中大旱时,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一直住在衙门里,想方设法救助穷人,积劳成疾而死,关中百姓像失去父母一样悲哀。
【4】翻译下列句子。
(1)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
(2)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得家国情怀镌刻进了国人的心灵深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并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一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紧密相连。新时代,要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家国情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符合文体要求,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