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达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寒食江畔①

    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②明日是清明。

    [注]①本诗与《琵琶行》写于同一时期。②下邽(guī),在陕西渭南,是白氏家族的聚居地,族人及后皆养于此。

    A.首联描写江畔风景,从嗅觉、触觉、视觉着笔,洋溢着醉人的春天气息。

    B.颔联中“往年”紧承“帝京”,但未展开,即以“不宜”转折,点出此刻心情。

    C.颈联树下闻莺,江头信马,表现出在美景中作者心情逐渐平复、愉悦的过程。

    D.全诗虚实转换,曲折有致,勾连起过去、现在和未来,平淡中意味深沉。

  • 2、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七月既(看见) ②莽苍者(适合)

    怪者也(记载) ④正襟危坐(端坐)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bīng)弃   (wǎng)        (shàn)       (zhēn)完美

    B.逶(yí)             (chù)方            (yè)        (gāng)鼎之作

    C.石(jié)     (mǒ)黑     (yūn)火     自吹自(1éi)

    D.粉(yuán)          (kān)          (chà)        琅(lāng)上口

  • 4、下列各项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司,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或诗余。根据词牌的名称,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B.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C. 孟子,战国时期需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宣扬“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D.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这一析字式的集名隐含作者辛酸的愤愤懑。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金就则利 (砺:磨刀石)

    B.秦贪,其强(负:倚仗)   舍相如广成(传:馆舍)

    C.虞常果张胜(引:招供)   衡少善文(属:连缀)

    D.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 吝惜) 余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①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②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③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④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⑤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⑥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第③段划线的“无所为而为”在文中指_________

    2下列对第①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作者对村夫审美能力的鄙视态度。

    B.旨在证明审美疲劳的现象普遍存在。

    C.有助于激发读者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D.证明“喜新厌旧”是人类共同的心理。

    3下列对第⑤段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波斯图案画对艺术与自然的距离亦有追求和展现。

    B.艺术上的形式化是为了弥补对人生和自然的缺憾。

    C.诗歌的押韵平仄是诗人对艺术与自然的距离的表达。

    D.艺术的最高目的在于能充分再现真实的人生与自然。

    4下列判断与文章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蔡琰和杜甫的诗歌创作,都会把切身情感客观化。

    B.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每个人都能创作出艺术作品。

    C.任何未经客观化的主观情感,都不能成为艺术作品。

    D.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才能创造艺术。

    5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柄柄芰①荷枯,叶叶梧桐坠。

    蛩②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

    不是路行人,怎谙秋滋味。

    (注)这是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时(四更之后),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首诗。①芰:,古书上指菱。②蛩:qióng,这里指蟋蟀。

    1找出诗中运用反衬手法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请你品味“秋滋味”的内涵。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治乱,是指安定与动乱。文中说屈原“明于治乱”, 是指屈原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B.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诗歌,诗中含有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C. 绌,有不足、不够的意思,如相形见绌;文中同 “黜”,指罢免、革除。

    D. 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髙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员,其执掌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见闻广博,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辞令, 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 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 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 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 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而成行。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草与花

    在五颜六色的盛夏

    在山花烂漫的草原

    我们不得不惊叹

    每一种草居然都能开花

    上面这首小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