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湖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的字形、加点字的字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měng)懂少年 可以横绝峨眉巅 凡六百一十六:句

    B. (tuó)大字 以手抚膺坐长叹 曲罢悯然:可怜的样子

    C. 眼睛(ǎo)陷   空闻虎旅传霄柝 如听仙乐耳明:忽然、一下子

    D. (yè)如花   塞上风云接地阴 间或一 :转动

  •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jūn 楞(1éng 匪我期(qiān 雪霏霏(

    B.袄(jiā)潭 zhè)丢三 luò)中流柱(

    C.ruǐ 蔽(yīn)坚如石(pán)管窥

    D.钱()青 zōng苗助长 )如大笔(chuán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韦编三绝,当不负今日誓;金榜题名,必无愧少年心。今天下午,我校全体师生在汇思礼堂隆重召开迎战高考百日誓师大会。

    ②李老师有广博的学识、深远的见地、颐指气使的气度,在学校组织的青蓝结对会上,他的演讲让在场年轻教师受益匪浅。

    ③进入五月份,五爱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到处可以看到叶子长到手掌大的桑叶,蚕宝宝可以大快朵颐了。

    ④民族间的肢体语言,许多动作、表情看起来相同,但表达的意思却南辕北辙,如果不了解其间的差异,就可能会闹出笑话。

    ⑤振旅凯旋,万众夹道,吹茄击鼓,箪食壶浆,迎接将士,这也很正常。对于身经百战的梁朝开国元勋曹景宗来说,这种场面是经历多次的、感受至深的。

    ⑥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①③⑥

  • 4、“杜鹃”又名杜宇、子规,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请选出使用这意象的用意与众不同的一句诗

    A.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B.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帯血归。

    C.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D.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5、巴金《家》中,鸣凤当得知自己将要被作为礼物送到冯家后,她暗暗下了殉情而死的决心。在一个静静的夜晚,失望无助的鸣凤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以( )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A.跳井 B.悬梁 C.服毒 D.投湖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那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种人

    (1)他,或她,在楼梯台阶上倚墙或栏杆一坐,打开书本,台阶这尺多见方的空间,便是其私人属地。于是,楼梯左右两侧,自上而下,有序无声,便有两行书室。若哪处空着两个台阶,就有人悄无声息地坐进去,好像坐进阶梯教室那么自然。

    (2)那两行个体书室里的人,用心捧着那一本本书。上下楼梯的人,小心翼翼地,生怕侵犯了左右两行私家属地。我从他们的世界路过,轻轻地走下楼,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3)这就是京城著名的楼梯——从三联书店的一楼通往地下一层的楼梯。

    (4)席地而坐是三联给予读者的特权,读者可以一天24小时不花钱享受“悦读”。我不由得想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里可谓“书架前,书堆间,书人不释卷”。

    (5)一眼镜男,肤色与衣裤的颜色和他身前身后的一架架书的色系相近,感觉他在这地上一定坐了很久很久,坐到和书架们长得越来越像。有人在那两行书架间找书,走到他跟前,只能从他腿上跨过去,他已经穿越到他书中的世界里,并不知道有人从他的世界穿越过去。

    (6)一书生搬了一厚摞书,在书架间找到一张塑料凳,立刻在此凳上安营扎寨。他坐下后,先长出一口气,然后双腿合拢,权当书桌,把那堆书码放在这“桌”上,再用眼镜布擦擦眼镜片。安家完毕,他靠在身后的书架上,双脚前又是高高的书架。他的“家”在书山的谷底,光线是绝不充足的,但他是绝对满足的。那架势,好像要一本一本细细读来,沉醉在自己的家园。

    (7)一个小女孩,她光洁的长发,纯白的泡泡袖,婴儿肥得可爱。她在“学术研究”的牌子下,吃力地来回抱起一摞又一摞的学术书籍。据说她的家长要买很多的书,可是腿脚不便没有很多的力气。她一定不懂学术,可是她一定与众不同。

    (8)又两行书架间,一对少男少女都在读自己的书。少男,白T恤,黑框镜,牛仔长裤。少女,白帆布鞋,天蓝裙,松松地挽了条发辫搭在肩上。突然就想起“花前月下”4个字,那又如何比得上书前书下的诗意和对精神旅途的思恋?

    (9)有一种两层的用来取书的梯子,能坐在梯子上的是佼佼者了。一个小男孩,脖子上挂着家门的钥匙。左手握一瓶打开的矿泉水,右手捧着一本翻开的书。坐在“高岗”上,喝口水,看看书,这孩子是这个书店里“头等舱”的享受者了。

    (10)书店一楼靠窗处和地下一层都有一行小方桌,桌上有一个小台灯,桌旁可以坐两个人。比起书架间的“书人雕像”,这两行桌旁坐的都是神仙了。我累极的时候偶见有一空座,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会有这样的好运呢?我真要当一把神仙了。想想吧,我拥有了一把椅子和一角桌子!

    (11)饭馆、市场,到处都是嗡嗡的人声,但这里,似乎回到默片时代,那银幕上打着的文字是:他在读书,她在读书……

    (12)三联有一种带万向轮的购书篮,拉动的时候,才让人惊觉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声音”。那声音,一下把我拉回到好多年前,哈佛的一个雪夜。那时,我陪先生在燕京学社访问。他天天读书到凌晨3点,无论如何也读不过来燕京图书馆的藏书。有一晚我们在学社复印了一千页书,直到凌晨4点多,我们拖着带万向轮的购物车走进寒夜的雪地,嫩黄的路灯,把冬雪染成暖色调。我们踩在积雪上的声响,使这幅暖色调的画面有了音响,有了动感,有了快感。我真想谱一曲《雪夜波尔卡》,如果我会作曲的话。

    (13)世界上最光明的灯,是书。如果有一天没有了纸质书……不,我相信我不会见到这一天。

    (14)忽然又想起渥太华的国会图书馆,在一层层19世纪的拱形顶下,有一个显得格外小的门。推开那扇小小的门——哦,天!这是什么地方?我好像走进了一幅辉煌的经典油画。那阔大灿烂的三层楼,好像歌剧院的三层包厢。一本本书像贵族似的坐在一层层一格格包厢里,俯视着一个个走进来的深怀仰慕之情的本国人、外国人。图书馆的不少工作人员在工作,却没有一丝声音。他们被定身在这幅油画里。

    (15)走出国会图书馆,回头再看看那扇小小的门,想起那个“石门开”的童话。只要在山前叫一声“石门开”,山洞就大开了,里边堆满了耀眼的珍宝。

    (16)电脑可以取代图书馆的库存,但是永远不能取代图书馆的雍容美丽。

    (17)走出三联,偶回头,才发现沉沉夜幕里大玻璃窗内的书店这么明亮这么温暖,好像我在台下观看舞台上的灿烂,又似听到美声的歌唱:啊,我的太阳,灿烂的阳光。

    (18)此刻,我站在北京午夜的街头,望着三联书店的耀眼和美丽,想着,那里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那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种人:读书人。

    (取材于陈祖芬的同名散文)

    1下列各句中的“世界”,与“我从他们的世界路过”一句中的“世界”,在含意上最接近的一项是

    A. 他已经穿越到他书中的世界里

    B. 并不知道有人从他的世界穿越过去

    C. 世界上最光明的灯,是书

    D. 那里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作者将三联书店的楼梯台阶称为“私人属地”,意在说明读书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高贵奢华,神圣不可侵犯。

    B. 在凳子上安营扎寨一段,作者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将一个书生对书的痴迷表现得淋漓尽致。

    C. 哈佛雪地夜行,作者写“嫩黄的路灯”形成“暖色调”,表现了沉浸在读书生活中的充实与温暖。

    D. “那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种人”意谓真正的读书人稀缺,饱含作者对当代社会精神生活匮乏的忧思。

    3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出自现代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作者以此表达自己对三联书店中的坐读者十分尊重、不敢相扰的心情。

    B.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出自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词作《送别》。作者以其为仿写对象,勾画出读者不花钱享受“悦读”的盛景。

    C. “花前月下”出自唐代白居易《老病》诗“昼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作者意在借此表达对青年学生虚掷青春、游戏人生的批评。

    D. “石门开”是作者联想的一个童话。童话这一文学体裁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作者以此浪漫之笔形象地表现出图书馆内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11)段有何作用?

    5第(16)段中,作者认为电脑“永远不能取代图书馆的雍容美丽”。结合文意来看,这里的“雍容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句句中的空缺部分

    (1)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霖铃》

    (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兴八首》其一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

    (4)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复鸡人报晓筹。《马嵬》

    (6) ___________________, 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8)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锦瑟》

    (9)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在不舍。《劝学》 

    (11)履至尊而制六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12)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13)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风波》

    (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河欲转千帆舞 。(渔家傲)(李清照·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霜天

    (南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人用词精准巧妙,“脉脉”写出了梅花的含情之态,“数枝雪”写出了梅之疏。

    B. “胜绝,愁亦绝”一句承上启下,“胜绝”概括上阙写景,“愁亦绝”引出下阙的抒情。

    C. 词的最后两句说只有低飞的大雁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实际是说看不到所怀之人。

    D. 全词借写“梅”来抒情,以哀景来衬托愁情,表达了春夜倚楼之人孤寂无侣的惆怅。

    2词中说“胜绝,愁亦绝”,“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列传

    《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擅长。

    B. 屈平不   与:给。

    C. 王怒而屈平   疏:疏远。

    D. 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B.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 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 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 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人生,是一种承受。承受了痛苦,就会变得坚强自信;承受了幸福,就不会被幸福淹没;承受了成功,才不会迷失方向。

    人生,需要承受。承受孤独,会倍加珍惜亲情和友谊;承受责任,会体悟到诚实与崇高。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