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固时俗之工巧兮/工于心计 B.苟余情其信芳/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屡试不爽 D.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下列对话中,你认为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 )
下雨天,一个妇女带着她的宠物狗上了公共汽车。那条小狗又湿又脏,妇女对售票员说:“我愿意替狗付钱,希望你允许它像其他乘客一样有个座位。”售票员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
A.可以,您能确保其他乘客没意见吗?
B.可以,不过你要保证它像其他乘客一样不把脚放在座位上。
C.不行,人怎么能与狗同坐?
D.对不起,你的狗太脏,它坐了别人怎么坐。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
春天,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我们能享受的一切,轻松地解除了心头的焦虑和感情上的纷扰, ________ 从大自然的微笑中,显露出来。
①充满了闲适欢愉;
②感受到了闲适欢愉;
③田野将是一片新绿,飘逸着令人沉醉的馨香,到处倾泻着春天的歌。
④田野将是一片新绿,飘逸着春天的歌,到处倾泻着令人沉醉的馨香。
⑤大地整个一副快乐的神态,
⑥整个大地一副快乐的神态,
A. ②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①④⑥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B.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其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其风格被称为“白洋淀”派,《荷花淀》为其短篇小说代表作。
C.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以《永别了,武器》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以“文坛硬汉”著称。
D. 莫里哀,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代表作《伪君子》中塑造的骗子答尔丢夫已成为“伪君子”形象的代名词。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国美学之所以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是因为美学既需要面向全人类普适性的审美价值向度, 。何为美、如何审美等都不是僵死划一的教条。
①虽然美学也需要研究人类审美活动中的普遍性问题、得出关于人类审美现象的规律性结论
②但它的问题和结论都不仅仅系于客观的一维
③也需要形成不同的民族化审美话语
④不应以追求统一的标准性为目标
⑤审美本身就是人类情感多元、价值多样的诗化呈现
⑥美学不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
A. ④③⑥⑤①②
B. ③⑥④①②⑤
C. ④⑨⑥①②⑤
D. ③⑥④⑤①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避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的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便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被震得晕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晕了过去。那株花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作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花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他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然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将花树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后贴上正骨膏,并将花树折断处的周围固定了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被占领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一味地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因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被占领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着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膏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咔嚓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膏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围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有改动)
【1】下列对柳先生形象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柳先生“复位——贴上正骨膏——用竹片固定”的治疗手法,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医术高超。
B.小说运用侧面描写手法,通过对颜老爷的神态和语言的描写来凸显柳先生医德高尚、心怀苍生的品质。
C.小说中柳先生杀死日本少佐的情节,揭示了主旨;刑场上的对话,则深化了主旨,展现出柳先生的爱国情怀。
D.小说通过颜老爷把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和围观的人吐唾沫的情节,写出了柳先生的忍辱负重。
【2】小说题目为“柳先生的正骨膏”,有人说题目可以改成“莲花缸里的花树”。这两个题目,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3】小说重点塑造了柳先生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柳先生人物形象的。
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动静兼具的秋江图景。
(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5)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学习”的重要性,即整日思考都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效果好。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馆娃宫①怀古
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
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
观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
姑苏麋鹿②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
(注)①馆娃宫:坐落于苏州灵岩山上,为吴王宠幸西施而建。②姑苏麋鹿:吴败越后,相传越王将西施献于吴王,吴王悦,伍子胥谏吴王,吴王不听,伍子胥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佳人已去、宫墙依旧,物是人非,引人叹息,首联即定下怀古伤今的基调。
B.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如今馆娃宫的荒凉衰败,与往昔形成对比。
C. 颈联中“空”在句中的作用与“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相似。
D. 诗歌前三联侧重描写馆娃宫的遗迹,最后一联侧重抒情,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开传
曾巩
柳开字仲涂,大名人,初名肩愈。父承翰,仕至监察御史。开幼警悟豪勇,父显德末为南乐县令,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及就学,讲说能究经旨,开宝六年登进士第,官至如京使。知忻州,徙沧州,未至卒,年五十四。子涉迁居荆南,仕为隍城使。
有赵生者得韩愈文数十篇,未达,乃携以示开。开一见遂知为文之趣,自是属辞必法韩、柳,盖慕之也。著书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作二传以见其意。开垂绝,语门人张景曰:“吾十年著一书,可行于世。”景为名之曰《默书》,辞意稍隐,读难遽晓。开尚气自任,不顾小节,所与交者必时之豪俊。太宗征河东,开从驾督粮,适常、润有寇,遂选开知常州。开至治所,招降群盗,以俸赏之,又解衣与盗酋,置之左右。或谓不可,开曰:“彼失所则盗,不而则吾民也。今推以赤心,夫岂不怀!始惧死,故假息锋刃之下。”未半岁,境内辑宁。
诏徙全州,州西有溪洞蛮粟氏久为边患,朝廷设七寨不能御。开至,选勇辩吏往说之,不逾月,携老幼至州。开赋其居业,作《时鉴》篇,刻石戒之。遣其酋赴阙,授州上佐,边患遂息,诏赐开缗钱三十万。知环州,为理互市不直者,戎落悦服,徙知邠州。真宗即位,迁如京使,上书言时政,上嘉纳之。又徙代州,葺城垒战具,诸将沮议,因谓其从子浩曰:“寇殆将至,诸将见嫉,一旦寇至,必危我矣!”即丐小郡,得忻州。是秋虏果犯塞。
(选自《柳开集》,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
B. 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
C. 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
D. 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春秋》。
B. 门人:原指守门人,又指门客、门生,此处指门生,古人亲授业者称弟子,转相授者称门人。
C. 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 互市:指历史上中原与周边各族间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后者亦称通商或通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开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机警勇敢,成年后,更是重情义、讲信用,且不被小节约束,和他交往的人也都是当时的豪杰俊才。
B. 柳开耗尽十年心血著成一部作品,自觉可传之于世,便将书托付给门人张景,张景于是写下一篇《默书》,来介绍柳开的作品。
C. 柳开做事能够审时度势,他临危受命,前往常州平息寇患。到任后,他推行怀柔政策,招降并安抚盗寇,使他们能够安身立命。
D. 柳开善于平息边患,且做事有先见之明。任职全州时,主动选派官员招抚边民;任职代州时,又积极修整城墙营垒和武器战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开一见遂知为文之趣,自是属辞必法韩、柳,盖慕之也。
(2)寇殆将至,诸将见嫉,一旦寇至,必危我矣!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
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