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内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路率尔而对曰

    C.鼓瑟希,铿尔

    D.夫子莞尔而笑

  • 2、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快弹数曲(畅快)/歌以赠之(作歌)/欲语迟(迟疑)

    B.低眉信手(随手)/银瓶乍破(突然)/却坐(退)

    C.声声思(思考)/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是夕(这)

    D.漂沦(漂泊沦落)/间关(形容鸟鸣声)/弦转急(更、越)

  •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家企业在偷税内容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方法上如出一辙

    B.对于团体赛中谁先上的问题,两位教练的意见大相径庭,没有很大分歧。

    C.我们离别已整整十年,想不到今天在火车上不期而遇

    D.损人利己是一切剥削阶级立身处世的原则。

  • 4、下列句子中,“一”都作数词的一组是( )

    A.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5、下列对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虽下   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B.启   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C.钩心斗角   斗角:指宫女们相互忌妒,明争暗斗。

    D.思厥先祖父   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泛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中,“佛系”作为网络流行语不断被人们传播、加工,以自我调侃自我解嘲的方式成为人们的释压工具,也迅速发酵:佛系追星、佛系购物、佛系员工、佛系恋爱、佛系学生、佛系养娃。其实,这种调侃倒也无妨。特别是“90后”一代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年近而立之年,面对已经被上一代占据的差不多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面对别人优越的生活条件,面对自己的“初心”,只好在自信为底色的情绪中调侃戏谑。虽然“佛系”的说法有着些许消极逃避、悲观失望的色彩,但它是强势生活下的弱势群体的心灵自我保护,不是绝对的悲观失望,也不同于灰色调较重的“丧文化”。“丧文化”的符号是“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伤”。“丧”是不想工作、情绪低落、欲望低下,一切皆空,无所执;而“佛系”是在看似“无执”中“有执”,是“只顾攀登莫问高”“只重过程,莫问结果”,以“无所谓”的态度降低了心理的期待值。也不能把“佛系”青年等同于“垮掉的一代”。虽然和“佛系”一样,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流行语如“葛优躺、宅文化、二次元、小确幸、屌丝”一度盛传,但是无须过度解读和过度担忧。这不是青年一代的自暴自弃,而是负面情绪的自我消解。

    “佛系”心态实际指向的是现实物质和精神满足状况与欲望之间的关系。美国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提出:幸福=效用/欲望,幸福是效用(现实生活状况)和欲望(个人物质和精神欲求)之间的比值。按照这一说法,幸福感的提升,与现实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欲望的减少密切相关。“佛系”看似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使“佛系”心态的一种可能的发展指向是无欲无求。“佛系”心态发展的另一种积极发展指向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调适。追求心灵的感悟和超越,积极乐观、豁达宽容、忧喜随缘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样可以乐观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挑战,放下心态和身段,以理性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百态。

    “佛系”是“90后”独特的“叙事方式”,不能苛求每一代都完美,也没有必要耸人听闻地提升到人性堕落的高度。朋友圈的善意点赞、正向鼓励;打车过程中对司机的体谅,堵车时的安静从容;恋爱中对看电影、旅游、洗碗等“小事不争执原则”;网络交友的与人为善,重缘惜缘;养娃不执着于“穷养”“富养”的教条式的争论,不一定都要求孩子“成名成星”;平平安安上班,安安静静下班,工作有耐性,不无原则刻意恭维上司有什么不好?

    “佛系”心态也折射了“90后”青年从年少轻狂到“为赋新词强说愁”再到历经沧桑后的成熟。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领域多、元素丰富,许多事都是多重的选择,面对一些无关原则和不破底线的小事,不必锱铢必较,多一些大度包容,笑而对之有何不可?

    (摘编自张九海《"佛系”心态的三重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事不争执”、不要求孩子“成名成星”以及工作有耐性,都是“佛系”的表现。

    B.“佛系”追求心灵的感悟和超越、豁达宽容、忧喜随缘、敢为人先等积极生活态度。

    C.虽然“佛系”是弱势群体的心灵自我保护,但也流露出了很强的悲观失望情绪。

    D.“佛系”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一切皆空,无所执”,不无原则地刻意地恭维上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佛系”和“丧文化”“垮掉的一代”的不同

    B.文章引用保罗•萨缪尔森的幸福观点意在证明“佛系”心态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

    C.文章依次论证了“佛系”产生的原因、“佛系”心态的意义以及其正能量的表现。

    D.文章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最后对“佛系”这一思想进行了否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佛系”作为网络流行语不断被人们传播、加工,已成为了人们的释压工具。

    B.“佛系”是“90后”一代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压力而在自信为底色的情绪中的调侃、戏谑。

    C.“佛系”作为“90后”独特的“叙事方式”,反映出了年轻一代人性不断堕落的一面。

    D.“佛系”心态折射出“90后”的青年度过不同的人生阶段后逐渐走向成熟的心理历程。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两句,简述了女子出嫁的过程。

    (2)陶潜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谈到自己此前的为官经历,感叹道:“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遥想当年曹操南征时浩荡军威“______________”,从而感叹曹操是“一世之雄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别自悲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看似平淡,却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掣全篇的作用

    B.“人归幕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自然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诗人感叹自己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沛之苦的同情,

    D.“风尘何处期”,诗人将笔锋转向对未来的预卜,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含蓄委婉,言有尽而意无穷

    2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省:省察。

    B. 吾尝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C. 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D. 用心也 躁:急躁。

    2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正面鼓励学习的一项是 (  )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 ①③④⑤

    B. ②③⑤⑥

    C. ①②③⑥

    D. ②③④⑤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 “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 《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 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作文

    宋代学者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治学的实质,本来就在于实践。如果只是懂得道理而不去实践,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想实践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虽然实践了,又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结果。

    请根据以上内容,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阐释你对“为学”的看法。

    要求:(1)标题自拟;(2)议论文;(3)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