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马鞍山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咎,归罪

    B. 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断绝

    D. 泰有余力而制其     弊:毛病,弱点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从而之 孔子郯子

    B.之不传也久矣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内立法,务耕织 卒起不意,尽失其

    D.涂有饿莩而不知 主人忘归客不

  • 3、选出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从呱呱坠地到现在,初中毕业的我已经度过了15个峥嵘岁月,跨入高中大门。

    B.他的这篇文章,可谓是美轮美奂

    C.青春岁月似水流年,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时光。

    D.201宿舍里的六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 4、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级政府应该好大喜功,多为百姓谋福利,圆百姓的幸福梦。

    B. 2014年3月26日,浙江瑞安东山一渔民捕获了一条一万多斤的“大鱼”,可惜的是它上岸后已奄奄一息,不一会儿就死了。

    C. 川流不息的河水来到入海口,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大海的怀抱。

    D. 相关地产人士认为,从需求结构上来说,济南市楼市以刚需为主,房价暴涨的可能性微不足道

  • 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省略句)

    B.虽董之以严刑  (宾语前置句)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D.震之以威怒  (状语后置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行到谷底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人民日报》2016年8月,有改编)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③段形象地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B. 文章第⑤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对震柳能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传说,进一步丰富了文章内涵。

    C. 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D. 文章用磅礴大气、酣畅淋漓的文字写地震,文采、史料、哲思相结合,将可贵的“震柳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来荡气回肠。

    2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

    3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百年震柳”的深刻意蕴。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

    (2)韩愈在其《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例证证明了“________”的观点,而郯子等人道德学问不及孔子又与后文“________”的观点相照应,论证严密。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一句,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与天近在咫尺;而“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4)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________”。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________”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________”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范舍人①书怀

    陆游

    岁月如奔不可遮,即今杨柳已藏鸦。

    客中常欠尊中酒,马上时看檐上花。

    末路凄凉老巴蜀,少年豪举动京华。

    天魔②久矣先成佛,多病维摩③尚在家。

    (注)①范舍人:范成大,曾任中书舍人。②天魔: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③维摩:维摩诘, 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

    【1】下列对本诗的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岁月如奔马不可阻挡,而今杨柳已枝叶繁茂来写出时光易逝,抒发时不我待的急切心理。

    B.颔联的“客中”“马上”生动描绘了诗人为了实现抗金理想而到处奔波忙碌、鞍马劳顿的形象。

    C.颈联以巴蜀和京华对举,初入仕途与贬谪远荒,意气风发与失意彷徨,通过地名抒发强烈情感。

    D.当年是少年豪举名动京华,现如今末路凄凉终老巴蜀,今昔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得世事难料。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轼既除丧,即葬姑。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宋史苏轼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B.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C.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D.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厌久乃信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比冠:冠,即弱冠,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比冠”指到二十岁。

    B.殿试:中国古代科举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考试,自唐武则天开始施行。但凡能参加殿试的人都是进士。

    C.丁忧:旧指遭到父母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在职期间,若父母去世,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丁母忧”即遭遇母亲丧事。

    D.翰林:本文指翰林院,英宗将苏轼召入翰林院,意味着要将苏轼列入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因为翰林院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精英,他们的社会地位优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苏轼十岁时,父亲就游学四方,他由母亲抚养教育,我们从程氏与苏轼的对话中可知,程氏的才能和见识超出一般的妇人。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他写的文章《刑赏忠厚论》得到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认可,欧阳修开始想把他定为进士第一名,后又放在了第二名。

    C.英宗做藩王时就听到苏轼名声,治平二年时,想召他进翰林院,但宰相韩琦嫉贤妒能,从中作梗。

    D.苏轼父亲苏洵临终时嘱咐苏轼,将苏轼姑母安葬,苏轼为父亲服丧期刚满就立刻完成父亲的遗愿。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2020,爱你爱你,这本是一个蕴含爱意的数字,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份爱增添了一份慷慨悲壮和沉重坚定。2020年,我们展开了与病毒的较量,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但我们却能在这场战争背后看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此做出的努力和付出的牺牲。

    从疫情爆发到一声令下,党中央迅速做出反应,国家机器高效运转,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1000多万人的武汉一夜封城,9000多万党员成为抗疫排头兵,14亿中国人令行禁止、隔离待命,创造了一天6000多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的记录,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武汉方舱一夜投入使用,每个紧闭的门口都写满坚定,每个鏖战的夜晚都托起黎明。在灾难面前,我们看到的不是杂乱无章、哀鸿遍野,而是忙碌中的井然有序,苦痛中的守望光明。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讲: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鲁迅先生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请你结合材料和现实,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们写一封信,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情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标题自拟,格式规范,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不得套作与抄袭,文章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