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下列哪一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2、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
A.威力巨大的炮舰
B.物美价廉的工业品
C.先进的通讯手段
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3、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4、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
C.行省所握权柄颇重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5、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确立由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历史定制,1762年清政府在西域设伊犁将军,1884年在新疆建行省,最终确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表明清代( )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行省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
C.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管辖
D.中央政府与西藏开始交往
6、《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下)》中记载:这一蓝图提出了一个与市场资本主义不同的大胆选择。斯大林不断强调这一非常行为的紧迫性,他告诫他的人民:“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下列项中符合“这一非常行为”的是( )
①实施“农业集体化” ②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和分配
③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B.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8、元朝回回人忽思慧,担任太医,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饮膳正要》。该书卷一讲各类食物禁忌;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这反映出( )
A.蒙古人生活全面中原化
B.理学修身催生中医养生
C.元朝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D.药食同源观念影响广泛
9、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
A.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
B.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
C.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的特点
D.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10、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经济周报》并刊登了一系列文章。据表可知,中国共产党( )
时期 | 核心内容 | 代表文章 |
1945年底 | 全面客观盘点当时中国经济建设的状况,提出对症下药的智慧之策,响应和平建国号召。 | 《今后中国经济建设之展望》 《略论当前中国的经济危机及其对策》 |
1947年初 | 以学术研究方式,阐释怎样研究和应对中国的经济问题,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 《资本论勘误》 《经济常识的研究方法》 |
1949年7月 |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经济政策,消除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工商业者的种种顾虑。 | 《如何处理城市经济》 《试论今后的贸易管理》 |
A.注重斗争策略的灵活性
B.争取各民主党派支持
C.重视经济与军事相结合
D.宣传新民主主义政策
11、英国议会有上议院和下议院之分。1911年,新《议会法》通过,选举产生的下议院权力扩大,现代议会制度确立;世袭贵族为主的上议院,至今仍然保留对下议院通过法案的一年延搁否决权,掌握着最高司法权力。这表明英国议会制度
A.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谍求平衡
B.是对开明专制思想的实践
C.体现出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D.和代议民主的精神相违背
12、《元史。食货志一》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元朝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B.政府加重了对小农经济的剥削
C.家庭手工业成为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
D.元朝时江南的经济重心地位得以巩固
13、汉代钱范被誉为“万钱之母”,下图为东汉五铢钱的铜质钱范,其出现的重大意义在于
A.成为后世铸造工艺的典范
B.极大提高了钱币铸造效率
C.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D.确立后世铜钱的基本范式
14、如图是20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在我国各行业中所占比例图。从中可以得出,中国
A.应允许民间投资实业
B.需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C.对外资的利用程度很高
D.应将工业发展放在首位
15、下面为1978年和1987年国家宏观调控范围和方式的情况对照表。表中种类和占比的变化反映出我国( )
| 国家计委计划管理的工业品种类 | 国家统配物资种类 | 国家计划管理商品种类 | 全国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资金 | |
财政筹集占比 | 银行筹集占比 | ||||
1978年 | 120种 | 259种 | 188种 | 76.6% | 23.4% |
1987年 | 60种 | 26种 | 23种 | 31.2% | 68.8% |
A.社会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B.国民经济结构持续变化
C.城乡居民生活同步改善
D.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
16、中共二大发布的宣言指出,中国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党为保障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联合战线里设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客观分析了民主革命的实际问题
B.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C.探索出了中国农村革命的新道路
D.开始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
17、明代《太函集》记载了嘉靖年间商人朱云治经营制铁业的活动:“朱处士云治,字天铎,海阳(安徽休宁县)新溪人也。……从兄贾闽,盖课铁冶山中,诸佣人率多处士长者……业大饶。”据此可知,明朝中后期
A.工场手工业比较发达
B.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C.商业资本流向有所变化
D.民营冶矿业开始发展
18、货币、信贷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以下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按照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世祖中统元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
②“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③"钞票四百二十元,外加即期庄票两张"
④“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 ……,经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19、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迈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成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20、一战后,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使它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法国在战争中工农业损失严重;德国战败,陷入经济困境。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日本经济也获得了极大发展。材料反映了一战
A.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动摇了欧洲的经济优势地位
C.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D.彻底瓦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21、1905年,张謇向清政府上奏:“窃维东西各邦,其开化后于我国。而近今以来,政举事理,且驳驳(迅速)为文明之先导矣。揮(探摸)考其故,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然以少数之学校,授学有秩序,毕业有程限,其所养成之人才,岂能蔚为通儒,尊其绝学,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张謇旨在强调( )
A.公共教育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B.学校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C.近代中国的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
D.图书馆、博物院比学校更重要
22、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确立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发挥了军机处的特殊作用
D.改变了地方割据局面
23、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以下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B.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C.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D.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主权在民
24、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反映( )
A.全球化生产分工的发展
B.埃及农业经济的专业化
C.经济殖民的进一步强化
D.国际贸易持续不断发展
25、粮食安全问题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课题。中国古代就有重农的传统,统治者为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各种措施。请完成下表。
保障粮食生产的措施 | 历史事例 |
减轻负担 |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 |
政府鼓励 | (请勿在此处答题) |
土地政策 | (请勿在此处答题) |
保障农时 | (请勿在此处答题) |
26、原因
(1)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对中国____,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____的限制
(3)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____”。
27、功绩:基本上推翻了____的统治,沉重打击了____的侵略势力。【知识点172】
28、经济与政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请将有关欧洲的历史事件依例填入时间轴。
29、杰出人物是实施历史任务的组织者或领导者,虽然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请按照表格内的分类,依据主要贡献将下列人物填入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赢政(A) 老子(B) 孝文帝(C) 文成公主(D)
刘知己(E) 朱熹(F) 章学诚(G)
历史任务 | 历史人物 |
(1) 建国创制 |
|
(2) 评史论学 |
|
(3) 创生思想 |
|
(4) 民族交往 |
|
30、著名企业: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____、荣宗敬、____在江苏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____在河北唐山创办启新洋灰公司等
31、结局:1895年甲午____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知识点115】
32、影响【知识点151】
(1)政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____力量壮大,为____革命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思想:推动____兴起,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33、时间: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____—____年)
34、维新变法的兴起【知识点127】
(1)康、梁等人的实践活动:上书、著书立说、办报立会、成立学堂、与顽固派论战。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代表 | 著作 | 主张 | 特点 |
康有为 | 《孔子改制考》、《____》 | 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 ____ |
梁启超 | 《变法通议》 |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倡导____思想 |
谭嗣同 | 《仁学》 |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 维新派中的____ |
严复 | 《____》《原富》 |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 ____观点;反对君主专制 | 把进化论思想同维新变法相结合 |
(3)维新变法的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__”。
35、思想潮流的演进
(1)根据提示,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主题 | 代表人物 | 核心思想或著作成就 | 发源地或中心 |
A | 但丁、达•芬奇等 | 《神曲》《蒙娜丽莎》 | B |
宗教改革 | C | 强调“信仰得救”,否认教权神授 | 德国 |
D 世纪启蒙思想 | 培根 | 近代唯物主义思想 | 英国 |
| 霍布斯 | E学说 |
|
| F | 政治分权学说 |
|
18 世纪启蒙思想 | 伏尔泰 | 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 | G |
| 孟德斯鸠 | 主张H |
|
| I | 《社会契约论》 |
|
J |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 希望以道德觉悟建成理想社会 | 法国、英国 |
K | 马克思、恩格斯 | L、《资本论》 | 英国、德国 |
(2)简述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6、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说:我是恢复高考以后第一批大学生,这是个人命运的一个重大转变,高考拯救了我们这一批人和我们这一代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后期英美等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
| 1840年 | 1850年 | 1870年 | 1880年 | 1900年 |
英 | 25 | 22 | 25 | 25 | 21 |
美 | 7 | 7 | 8 | 10 | 11 |
德 | 8 | 8 | 10 | 9 | 12 |
法 | 9 | 11 | 10 | 11 | 8 |
——摘编自宋則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上)
上表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英美等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变化情况。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整体化”或者“一体化”较为准确地勾画了世界历史大潮的一般流向。世界历史进程还有一个由整体到分散的碎裂化过程。如果把世界历史纳入全球整体的宏观视野,我们就会看到,人类历史是在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他们之间互相制约平衡、交错互动,使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动态性、曲折性、周期性和阶段性。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姓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1) 结合材料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商鞅为实现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所采取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