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黄山的奇石还有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岛把________分成两半,北边像___________,叫__________;南边像___________,叫_________。
3.到了秋季,葡萄___________地挂在__________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拼音写词。
zhǔn bèi wá wa lǚ xínɡ wān dòu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ɡuān chá cū xīn cānɡ ěr jiànɡ luò sǎn shān wā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读拼音,写字词。
hài( )怕 zhěng( )体 wēn nuǎn( ) yán rè( )
希wàng( ) sēn( )林 shǐ jìn( ) xǐ zǎo( )
4、写笔顺。(12分)
欠:
须:
夸:
5、我会按课文内容或要求填空。
(1)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好几首古诗,我最喜欢的一首是《__________》;我记得最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东常说话不讲信用,没遵守和朋友的约定,我会用《论语》中的名言劝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很有志向,经过自己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发明专利。真应了诸葛亮的那一句“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本内容完成练习。
|
| ||||||||||||||||||
| |||||||||||||||||||
7、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巨”的第二笔是竖折。(______)
【2】秋季,农民伯伯忙着采桑和插秧。(______)
【3】桦树因为耐寒被成为活化石。(______)
【4】“作”和“别”在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______)
【5】《小儿垂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______)
8、回忆课文内容,说法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遇到问题时,要积极动脑筋。______
【2】玲玲很难过,是因为水彩笔把画弄脏了。______
【3】小作者感受到睡梦中的妈妈好美丽,好温柔,感受到妈妈好累。______
9、课外阅读。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塔明诺到达意大利后,在去米兰的路上碰到了像石头一样的蜗牛。(______)
【2】塔明诺到达米兰歌剧院时,刚好是冬天,歌剧院没有演出。(______)
【3】塔明诺是乘“大铁鸟”去巴伐利亚的。(______)
【4】塔明诺被水手抓住后,交给了船长。船长卖了塔明诺,拿到了很多钱。(______)
【5】塔明诺终于找到了爱,找到了妈妈说的那种感觉。(______)
10、判断对错。
1.《忆江南》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李白 ( )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意思是天地无边无际,风吹过去把草吹倒,看见了牛羊,是形容大草原的美景。 ( )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上的运动会
天上正在开运动会呢,你看,那么大的一个运动场。
轰隆隆,轰隆隆,响起了雷声,这雷声传得好远好远,像是有人把大鼓擂响,给运动员们加油。
哗,忽然一道金光划过天空,闪电把天空照亮了,这一定是它打响了发令枪。
快看哪,成千上万个雨点好像子弹一样飞出去,它们你追我赶,朝着终点跑去。
喂,跑到最前面的小雨点呀,请你到田里的禾苗那儿领奖。
【1】这篇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请在文中标出来。
【2】读短文,根据内容,连一连。
雷声 要发奖
闪电 在加油
雨点 在打枪
禾苗 在赛跑
【3】“争先恐后”的近义词在文中是______。“雨点”的终点是______。
【4】照样子,用加点的词写句子。
成千上万个雨点好像子弹一样飞出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一想,谁还会来到运动会的现场,做了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dé děi)造一杆 (ɡān ɡǎn)大秤(chèn chènɡ),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sōu shōu)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xuán xián)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zǐ zhǐ)。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大秤 一( )墙 一( )大树
一( )大船 一( )线 一( )办法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上浮—(_______) 轻—(________)
【4】表示曹冲称象先后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
13、课外阅读
知了学飞
听说,知了原先是不会飞的。一天,它看见蜻蜓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就要蜻蜓教它飞。蜻蜓高兴地同意了。
蜻蜓对知了讲飞翔的方法,知了却东张西望,只听了几句,就不耐烦地讲:“知了!知了!”
蜻蜓带知了去练飞,知了飞了几下,就自满地叫着:“知了!知了!”
一天。蜻蜓飞得很高很高,知了想和蜻蜓一起飞,就用力拍打着翅膀,可是怎么也飞不高。
这时候,知了望着蜻蜒,叹了口气说:“知了!知了!”
【1】照样子,写一写。
例:飞得很高很高
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得_____________
例:飞翔的方法
______的方法;______的方法
【2】根据文章内容连一连。
不耐烦地 叫
自满地 说
叹了口气 讲
【3】选一选,填一填。
(1)文章中第一个“知了!知了!”的意思是______。
(2)文章中第二个“知了!知了!”的意思是______。
(3)文章中第三个“知了!知了!”的意思是______。
A.知道当初不努力,现在后悔了。 B.知道了蜻蜓要讲的飞翔方法。
C.知道了蜻蜓要教它的飞翔本领。
【4】读了短文,你懂得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我能行。
坐井观天(节选)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1】联系上下文,我能猜出“大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青蛙认为天_____________,小鸟认为天__________________。
【3】青蛙为什么会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
A.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
B.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天。
C.天本来就只有那么大。
15、阅读。
公鸡与猫头鹰的争论
有一天,公鸡与猫头鹰初遇,他俩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
公鸡说:“天空中那个发亮的东西一露脸,天气一下子就暖和了,可见它能发热。”
猫头鹰说:“你错了,只要天空中那个发亮的东西一出来,我总觉得凉凉的,说明它并不发热。”
公鸡争辩说:“确实是发热的!当天空没有云的时候更热,我已经体验过很多次了。”
猫头鹰哪里肯服输,便高声说:“我也体验过很多次!也是天空没有云时显得更凉。这是千真万确的!”
【1】在正确的答案后画“√”。
(1)这个故事是说:
①公鸡和猫头鹰在争论天空中那个发亮的东西是热的还是凉的。( )
②公鸡和猫头鹰在争论天气是热还是凉。( )
(2)他们到底谁说得对?
①公鸡说得对。( )
②他们说得都对。因为公鸡说的是白天的太阳,猫头鹰说的是晚上的月亮。( )
③猫头鹰说得对。( )
【2】从文中可以看出公鸡和猫头鹰分别是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工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个短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文回顾。
(1)夏天来了,夏天是位小姐姐,她 地问我:想变点儿什么?我想变 的雨滴,睡在 绿叶上;我想变一条 ,游入清凌凌的 。
(2)我们还从课本里认识了几个优秀的人物,他们是感恩母爱的 、勇敢救母的 ,替父从军的 ,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还有让晚上也有“太阳”的 。我还知道 是傣族的传统节日,美丽的蝴蝶谷在祖国的宝岛 。
17、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老师一边说,一边挥着粉笔在黑板上自由地画。
________
(2)到了冬天,我就变成小雪花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________
(3)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________
18、按照曹冲称象的过程,给下面的内容排序。
赶象上船(_____)
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_____)
给船舷上做上记号(_____)
称石头的重量(_____)
19、读一读,想一想,填一填。
例: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叶儿像_______ 松树树叶___________。
石榴花开 __________ 梅花________开在冬。
20、看图写话。
图片上都有谁,她们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样?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写几句话。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