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乌海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第54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半决赛淘汰了瑞典队的中国队卷土重来,成功卫冕。

    B.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

    C.中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仍有学生用一纸空文为自己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画上句号。

    D.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用笔流畅遒劲,行文劲挺奔放,有一泻千里之势。

  • 2、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平凡的世界》是路瑶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全景式地表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B. 《威尼斯商人》是法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讲故事的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国作家莫言的一篇演讲词,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C. 《叔向贺贫》选自《国语﹒晋语》。《国语》传为春秋时左丘明著,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君臣言论为主。《国语》与《战国策》同属国别体史书。

    D. 《卖炭翁》、《观刈麦》《钱塘湖春行》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 3、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学生陈红收到老师送给她的一幅字画,感激地说:“我定会珍藏老师的墨宝,铭记老师的恩情。”

    B.昨天本人在阅览室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期盼拾到者高抬贵手马上归还。

    C.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

    D.自从上次班主任老师拜访我家后,我和爸爸妈妈的关系逐步变得融洽和谐。

  • 4、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架(kuānɡ)  藤wàn) 灯niǎn)  )靡之音

    B.名(隶(máng)  抛máo) 讲信修

    C.视(miǎo)  媚(拥()   悲天mǐng)人

    D.误(kān) 眼kuàng)  羁bàn)   肩接踵(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   桓公曰:“梁聚谓寡人曰:‘轻赋税而肥籍敛 ’,梁聚之言如何?”管子对曰:“梁聚之言非也。彼轻赋税则仓廪虚,肥籍敛则械器不奉。械器不奉,而诸侯之皮币不衣;仓廪虚则绘贱无禄。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币以币准 谷而授禄,故国谷斯在上,谷贾什倍。农夫夜寝蚤起,不待见使,五谷什倍。士半禄而死君,农夫夜寝蚤起,力作而无止;彼善为国者,不曰使之,使不得不使。”桓公曰:“善。”

    (选自《管子》,有删减)

    (注释)①肥籍敛:薄收田税。②仓廪:粮仓。③衣:拿衣服给别人穿,这里指出口。④绘贱:低贱。⑤准:折算。⑥贾:同“价”。⑦蚤:同“早”。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梁聚寡人曰      太守

    B.肥籍敛则械器不  今为妻妾之为之

    C.国谷斯在上      渔者歌曰

    D.不待使          才美不外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君 有 山 山 有 金 以 立 币 以 币 准谷 而 授 禄

    【3】管子的主张与梁聚的主张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回顾了个人身世和自己的抗元斗争经历,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

    B.颔联使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南宋国势衰微如风中柳絮,个人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巧借两个地名,语义双关,既表明作者被俘所经之地,又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整首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情味十足,是诗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理想人生赞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2】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信念?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仿照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认识《朗读者》)

    (1)请结合网友的评论,为《朗读者》这个节目写一段推荐语。

    伶熙紫杉:所有的选择都不如徐静蕾的一颗《奶奶的星星》——她结合自己的故事,为去世多年的奶奶朗诵作家史铁生的经典散文《奶奶的星星》,字字入心,几度哽咽,瞬间戳中万千心灵……

    Panyue1997 :《朗读者》这个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很好,每个朗读者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令我泪流满面。

    kid.666 :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懂什么朗读技巧,但是他们那蕴含着感情的声音却不停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推荐语:

    (出彩“开场白”)

    (2)下面文字是某一期《朗读者》的一段开场白,请模仿划线部分,在横线上再仿写两个句子。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直面厄运,永不退缩,是海明威的选择     ,是司马迁的选择……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理解性默写

    1)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呢?《论语十则》中对此进行了这样的阐述:  

    2)《泊秦淮》中批评统治者国难当头,醉生梦死的句子是:  

    3)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战斗激烈和顺利的句子是:    

    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黄花也可遍地金

    ①苏轼初读王安石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很不以为然: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显然只枯不落。于是,他随手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调任黄州后,苏轼偶入菊园,只见满地金黄、枝头无一朵枯花,顿觉汗颜。

    ②见惯了“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误以为天下菊花莫不如是,并不存在落瓣的菊花,无意间便坠入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窠臼。好在苏东坡勤于观察、善于自省,最终成就了一段知错辄改的佳话。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整个世界面前,个体的智慧和经验总是很有限的。如果任凭直觉行事、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容易像东坡赏菊那样,被主观臆断的迷雾遮蔽双眼。

    ③俗话说,眼见为实。但由于客观事物十分复杂,主观判断存在局限性,有的时候,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历史上,孔子就曾只见果、未见因,误以为弟子颜回偷食了米饭。正如孔子事后所感慨的,“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现实总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观察就匆忙作出结论,势必容易不理性、不科学,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④尽管如此,现实中仍有不少人或多或少沾染着主观、武断的习气。有的父母自诩“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无视孩子的兴趣禀赋,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规划人生;有的人总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不愿静心思考,动辄乱贴标签、传播谣言,频频陷入误区;有的年轻人笃信读书无用论,以偏执替代奋斗,结果一事无成……对个人而言,主观臆断、自以为是可谓成功的天敌;对社会而言,这又何尝不是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因子?

    ⑤哲人有言,“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是隐藏在每一个人身边的破坏者。立足最真切的实际,干事创业才能找寻到真正的良方。

    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看尽“寿客金英”,怎可知黄花也可遍地金?跳出教条的藩篱、突破程式化思维,多察实情、多听心声,拥抱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把握的将是多元多变的实际,赢得的则是更有价值的人生。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④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说说文章题目“黄花也可遍地金”的妙处。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一段的结尾说“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结合上下文,谈谈“精神的不平等”具体指的是哪些内容。

    3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了阐明“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举了大量的例子,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4文章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读书”“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

  •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①这段时间,被誉为“综艺清流”的《见字如面》、《朗读者》和《中国诗词大会》,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      ,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      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     。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也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

    ②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诚,而字迹又往往能印刻下书写人的性情。字如其人,不加掩饰地将自己完整地展现在对方面前,正是这种纯粹和真诚,令人神往。我们会被画家黄永玉给曹禺写的信所感动,恐怕就是“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的直白。而歌手蔡琴写下的“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让人直叹“看哭了”,也正在于其真挚的感情。

    ③如果说,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那么,声音就是撩动琴弦的拨片。正如《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当普通夫妇对念起朱生豪的情诗,“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说不感动于斯;当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说到动情处,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这样的评价,也足以道出这几档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怀旧,而在于真情实感。

    ④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一个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回答的: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⑤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但这至少证明,诗和远方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更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过,传承文脉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

    1根据文意,依次填入第①段空格处的词语是      

    A. 邂逅   回望   碰撞

    B. 碰撞   回望   邂逅

    C. 碰撞   邂逅   回望

    D. 邂逅   碰撞   回望

    2第③段的事例不宜放在第②段里是因为            

    3《朗读者》等综艺节目被誉为“综艺清流”,是因为这些节目            ,同时也隐含着作者                  的态度。

    4“综艺清流”走红的原因有:(1)            ;(2)            

    5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读信之人能通过书信读到对方的真情。

    B. 朗读是最好的表达情感传递爱的方式。

    C. 传统文化能使人的精神生命更为丰富。

    D. 要充分发挥大众传播传承文脉的作用。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总在您的目光里”为题作文。

    要求: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